分享

李小林 | 姨娘

 麻城文学微刊 2020-08-28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管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大赛评奖获奖作品电子书搜作品搜作者大美麻城文化麻城云峰诗友会编读同期声故事会散文现代诗诗词库近期热帖诗联年度热帖诗友会年度热帖散文小说年度热帖点将台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举水晨读‖半月新帖‖精华作品‖抗疫诗文‖顾问专辑‖编委专辑‖乘马诗社学苑新苗黄土诗社‖校园新风‖视频汇‖读者信箱‖诗词评论‖唐风宋韵‖格律知识

作 者 简 

     李小林,笔名明月照酒,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黄冈市骨干教师,英山县优秀教师,喜爱写作,在各级各类报刊、阅读平台发表文章(含诗歌)200多篇(首);在三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先后创办了涟漪、烛光、甘棠雨三个文学社,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受到了一致好评。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姨    娘


李小林

     小时候,家里很穷,我最喜欢跟着母亲一起到十里外的姨娘家做客。

     母亲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脚下有弟妹四人,她排行老大,姨娘排行老二,由于外祖母走得早,母亲与姨娘不得不在勤俭持家方面互相帮衬着,无论是遇上饥荒还是洪灾,他们都挽起手来共克时艰,几十年岁月变迁,他们在困苦中建立的姐妹情感也越来越深厚。

    一九九五年秋,母亲走了,在她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想念极了的时候,我们兄妹几个往往就约定去看望姨娘。

       姨娘中等身材,外貌和言谈举止与母亲很相仿,她和蔼可亲,胸怀博大,尽管子女多,那时的条件也不算很好,但只要是我们来,她就高兴地吩咐姨父杀鸡宰鹅,热情地款待我们。很多时候,她还把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储存的腊肉干菜豆腐粑等全都拿出来,浸泡洗净后,她就在灶台上不停歇的忙碌起来,姨娘的厨艺特佳,看到那满桌可口的饭菜,我们心里都热乎乎的,仿佛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每次离开姨娘家的时候,姨娘就把她提前准备好的腊肉、豆腐粑、熟花生一袋袋的装好,分别送给我们,然后,就站在她家门前的小山岗上,含着眼泪,依依不舍的目送着我们远去,穿过了田畈、过了那西河,我们回头望时,仿佛还看到寒风中姨娘的身影,仿佛还听到她一声声亲切的嘱咐……

     姨娘读书不多,一生就是种田、喂猪、烧火做饭,但她从不叫苦从不叫累。

     那是”百里西河换新天”后的不久,西河改道靠边了,距离她家不远的地方多出了一块沙滩,姨娘就带领着姨夫扛着锄头铁锹,带上扁担和箢篼在坚硬的河滩上开垦起来,他们早出晚归,头顶烈日,一边挖一边挑,几十天下来,她的手上都磨成了血泡,母亲多次劝她歇歇,顾及一下自己的身体,姨娘总是笑着说,“不碍事,孩子多,不开垦一点田地,将来就会饿肚子。”姨娘不怕辛苦,终于跟姨夫一起把那块沙滩变成了水田,还赶在八月一日之前插上了二季稻……

    粮食有了保证,姨娘就跟退休的姨夫一起养了猪,还养起了成群的鸡鹅。

    手头略有宽裕以后,姨娘和姨夫更加关照我们,只要是有好吃的就要想办法留一些给我们,多少年来,这似乎成了她和姨父应该有的一种习惯。

     姨父走后,姨娘也一天天衰老,每年正月,我们都要前往黄林冲村给姨娘拜年,走近她,听她的唠叨、听她的嘘寒问暖、听她讲裹脚外婆的故事,格外温馨。

   去年国庆节,听说妹妹要在老家建新房,姨娘十分高兴,多次提醒我们要抬高房屋的基础,多次询问工期进度及工价,还像母亲一样提醒我们做哥哥的要多多帮助妹妹。腊月,房屋竣工后,她还很兴奋的说想来看一看,妹妹从广州回来后,我们约定正月初二去给姨娘拜年,顺便接她下来走一走,哪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我们的计划打乱了,我们都没有按照先前的约定去给姨娘拜年。

    八月二十二日凌晨,姨娘离开人世的噩耗像一晴天霹雳,当我们从各自不同的方向纷纷赶到姨娘家的时候,姨娘已经入殓了,徘徊在她的窗外,望着她生前常伴的水井、菜园、猪圈、灶台、鸡笼,我在晶莹的泪光中,仿佛看到了姨娘那忙碌的背影,像母亲一般的,在慢慢的走远走远……

相关链接

难忘啊,母亲的葫芦面

难忘母亲“老片香”

犹忆故园纳凉时

“在看”我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