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水县地名产生之理据

 老刘tdrhg 2020-08-28
修水县地名产生之理据

江西地名研究

摘要:地方县域命名作为地区文化的独特象征,是研究地域文化的首要环节。本文以修水县为例,通过分析修水县的地域命名,得出地方县域地名命名的理据:方位、居住者的姓氏、境内物、地理风貌、求吉心理。这些理据共同构成地方县域地的文化特色,亦是中华文化中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地名命名;地方县域;命名理据

地名作为地区文化的独特象征,是研究地域文化的首要环节。大至都城,小至乡县,不同的地名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从文化内涵角度而言,乡县地名的命名既是乡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关键。欲要了解一方文化,必先了解该地地名称谓之由来。从价值论而言,地方县域地名的命名是当地地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交汇融合而架构起的文化框架,亦是记录当地在不同时期的政治面貌、经济面貌、文化面貌、军事面貌等方面的文化变迁。一般而言,地方县域地名的产生、使用、流传、更改与废弃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在潜移默化的文化体系内部交织渗透,结合一定的参考要素构成的。人们为特定的地域命名时所考虑的重要参考要素,便是该地域命名的命名理据。任何一个地域的命名都有其特殊的理据,且该理据颇为丰富多样。以九江市修水县为例,其县域地名的命名理据就颇有地域特色。

一、方位词在地域命名中的使用

方位词作为个体认知空间方位的核心表述,自产生以来便与地区的命名交织在一起。早在殷商时期,以方位词作为地区命名的区域便已较为常见。《礼记·王制》有云:“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作注曰:“右学,大学也,在西郊;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修水县地名产生之理据

《礼记·王制》

可见,以方位词为地域命名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一方面,以方位词为地域命名能够对地区的位置进行合理区分,充分发挥地名的指位功能,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交流而服务;另一方面,以方位词为地域命名能够利用有限的地域名称作进一步地域区分。从县域地区命名的发生机制而言,地区的开辟必然围绕其旧有区域进行,其命名也必然受其旧有区域之影响。如“港东”这一地名的产生,必先有“港”的出现,方有“港东”的出现。在县域地区命名中,命名者经常将东、南、西、北等方位词同反映地理实体特征的词搭配来构成地名。“北岸村”因村庄地处河流北岸而得名,“南郭家”则因地处郭家聚居地的南面而得名。除此之外,东窍里、东背、东窝、东窝里、东会屋、东岔、西垄、西垄坳、田西、西下桥、西干渠、港南、南垄、南郭家、南峰岭、南塅、南冲等地区。

除东南西北这类方位词之外,修水县还存在另一类方位词。这类方位词主要包括“阴”、“阳”、“上”、“下”等。这类方位词被间接层面上用来指代南北。《说文解字》有云:“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可见,以山水作为参照物的阴阳概念早在战国时便已经形成。后世的地区命名者在为地名进行命名时,将方位作为重要参考要素,一般都会遵循“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的原则。在中国人的印象中,“阴”一般代表阴冷、黑暗,其寓意一般呈现出负面的特征,比如邪恶势力、反派势力;“阳”一般代表、光明、温暖,其寓意一般呈现出正面的特征,比如正义、情爱、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按照常理而言,人们在地区命名时应喜阳不喜欢阴。但修水县带有“阴”字的地名却有不少,如“阴坑”“阴府”“阴窝里”与“阴堂下”等地名。但相对而言,这些地名在当地并无贬义,而仅作为地名指称而存在。可见,在县域命名中,命名者更注重的是地域位置指向的准确性,而忽略了词语本身的主观喜好判断。带有上、下方位名词的地名则一般遵循“上为北,下为南”的原则。这些地名一般会和反映地域地理风貌的词搭配构成地名。“上拓林山”一名便因地处拓林山的北端而得名。

修水县地名产生之理据

永修县拓林湖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地名比如凤翅上、上河山、上南山、上马湾、塔上、庄上、洞下、岩下、路下、沟下、磨下、烟棚下等。其中也有不少将上、下等方位词与村民聚居处指称名组合而成的地名。例如:下北坪、下高丽村、下朗田村、下太清村、下东山村、下庄村、下王家岭、下辛家岭、下桂家垄等。随着这些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原有面积的村落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各种类型的村民聚居处所也在不断的扩建,为了能够更好的将村落加以细致的区别,于是便以表方位的词和原来的村落名组合而成新的村落名。

二、姓氏在地域命名中的运用

封建宗法制作为中国本土自生的政治制度,其脱胎于血缘关系,又带有浓重的文化气息,其对中国内部文化体系构成的影响深远。而由宗法制而衍生出的宗族观念则被牢牢嵌在中华民族内部的文化根基之中。由于这一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纽带,因此,中华民族的族群常以聚居的形式生活在一起,共同构成村落。因此,在县域地区命名问题上,命名者无法忽视姓氏在地域命名中的重要性;且由于宗法制观念的根深蒂固,地区命名者更愿意以姓氏来命名,从而保证族群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增强族群内部的认同感。以姓氏来命名族群尽管带有极强的排他性,但族群在认同感的收益上明显大于排他性所带来的弊端。因而,修水县内部为特定地域命名时,命名者为突出该地群体特征,加深人们对地域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族民对本族文化的认同和凝聚力往往会将姓氏嵌入地名之中,由此大量的姓氏地名便出现了。按照组成结构,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姓氏+地形、姓氏+街路道巷、姓氏+聚落通名、姓氏+通名+聚落通名“姓氏+地形”这类结构颇为常见,大多数是三音节,基本结构一般为:“姓氏+家+反映该地地理风貌的词”。例如:张家垄、张家塅、刘家垄、刘家坪、刘家梗、涂家坳、涂家梗、韩家沟、韩家坪、韩家窝、徐家岭、郑家岭、郑家塅、郑家埂、丁家源、曾家洲、曾家源、龚家岭、龚家坪等。对于“姓氏+街路道巷”这类结构的地域命名而言,此类地名一般由街、路、道、巷等人工建筑和在历史上取得突出成就某位名人或聚居在该处的人们的姓氏构成。例如:“吊黄楼”则专为纪念宋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黄庭坚而得名;“苏公渡”则是为纪念苏东坡替“来苏村”私塾学生解决难题而得名;

修水县地名产生之理据

吊黄楼

王家圳则由于该地建造了水利设施,周围居住人多姓王,因此得名。第三种结构为“纯姓氏+聚落通名”,此类地名一般由姓氏和表示聚落的通名构成,在修水县地名中,数目非常之多。通名一般有村、庄、屋等。例如:戴家村、彭家庄、石廖家庄、余家庄、卢家屋、巢家屋等。第四类地区命名结构为“姓氏+通名+聚落通名”,这类结构实际上是将两种结构相结合,从而构成聚落地名,例如:童家桥村、罗家窝村、吴家湾村、邓家嘴村等。

三、境内物作为命名理据

县域地区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们对该地域的地理特征的认识与理解。古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活动范围狭窄,认知能力有限;人类在为地域取名时便会将地域内的具备代表性的“物”纳入取名的考虑范围之内。由此,便出现了许多以境内物来命名的地名。以修水县地名为例,此类修水县地名大致包括境内建筑类与境内物产类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之下,又细分了许多种类。

一般而言,特定地域的标志性建筑尤其是古建筑不仅见证了该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同时也早就成为该地区的一张耀眼的名片,足以反映该地域的文化典型性。在命名者为特定地域命名时,标志性建筑越来越受到命名者的关注,成为重要的参考要素之一。“司前村”这一命名便因其境内有衙署而得名。“学堂窝”则由于其境内有座书院而得名。诸如此类的还有赤竹庵、祠堂湾、庙里、庙上、庙嘴上、老道前、培元、澄心寺、杨泗殿等地名。

修水县地名产生之理据

永修县水上公路

与标志性建筑相对应的是,境内物产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地区的命名。不同地域因其地理环境不同,会生长出不同地域特色的作物。与人类的后来迁居至此相比,这类具备地方特色的物产更能代表该地原始的特色。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境内盛产之物也会成为该地命名的独特之处,成为该地区别于其他地域的关键特征。因此,在命名的过程中,境内物产亦会成为命名者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从类别来看,境内物产一般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器物、土壤等。修水县也有不少以境内物产来命名的地点,例如“姜坪”这一地方命名的由来便与该地大片种植姜而得名。“桂花树下”则因此地多桂花树而得名。诸如此类的地名还有漆树垄、菜园里、枫树下、柏树下等。除以植物命名外,境内动物作为命名依据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如“豹虎岩”一名则由于其地势险峻而得名;“睡虎源”则由于其源类似于“虎”这一形象而得名;“斑鸠岭”则因该岭多斑鸠出没而得名。“金坑”“银坑”与“银山”等地域的命名则是由于该地区的金矿或银矿较多而得名。同时,该地还存在以境内器物与境内土壤而命名的现象。如界牌、白泥窝、黄土岭等地域的命名。

四、地理风貌作为命名的理据

地名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特定地域地理风貌的载体。地名的命名缘由及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必有其特殊的来历。以地理风貌为基本特征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在日常社会活动中必然也对地理风貌给予诸多的关注。因此,人类在为特定地域命名时,会将周遭典型的地理风貌作为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修水县是个比较典型的山区县,以山为主,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境内四周群山环绕,北有幕阜山,南有九岭山,均为东北——西南走向,从四周向中心依次是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形。其中,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65%。因此,修水县以山命名或与山相关的命名极为常见,而且所占当地命名总数的比例较高。比如:凤凰山、九岭山、黄龙山、桃峰山、双峰山、清凉山等地域。

修水县地名产生之理据

永修县凤凰山的桃花园

除低山丘陵外,修水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而且地势周边高而中间低、西高而东低。因此,修水县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因此,前人在对地名进行命名时,会将该地河流及与之相关水文环境特征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这使得其中不少地名以江、泉、潭、渡、洲等命名。江:江家亭、江家坪、松树江、淡江村、漫江乡等;渡:北门渡口、东门渡口、西摆渡口、刘家埠渡口、彭姑渡口、猪头石渡口、北岸渡口、杨梅渡口、黄田里渡口、姜家渡等;洲:马家洲、大洋洲、枫林周、程坊洲、白洲、白茅洲等。

五、求吉心理在命名中的反映

地名是人们赋予特定地域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符号,反映了人们对特定地域的客观性认识和理解,也能够折射出命名者的心理特征。人类在其生存繁衍过程中不仅受到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的自然灾害的威胁,而且也经常蒙受战火的残酷洗礼。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在认识初期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外部风险的承受能力低下,故而在内部心理状态越发渴望安稳繁衍的生活状态。因此,人类在为特定地域命名时总是会自觉地加入自己的主观性美好的情感和意愿,希望创造出的地名能够具备趋吉避凶的功效,能够为自己带来幸福、美满的生活。我国有不少能够体现人们求吉心理特征的地名。在全国分省地图集所标地名中,取名“太平”的便有54处,取名“永宁”的则有26处,可见命名者在地域命名时很大程度上抱有一种求吉的心理。笔者在对修水县地名进行统计整理时,发现不少地点在命名时,命名者也受到了求吉心理的支配。例如“太平岭”这一地名,因地处修水县石坳乡,地势陡峭险峻,交通事故频发,命名者为趋吉避凶,希望出入太平岭的人们能够安全无事,故在通名“岭”的基础之上加入“太平”二字,取名为“太平岭”;“全丰”之地的由来,则由于该地生产生活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人们主要通过耕种来谋生,命名者为祈求全年稻田丰收、人们生活幸福安康,故取名为“全丰”;“安居坳”则是祈求人们能够在该地安全、安康地居住生活,命名者在反映该地地理风貌的通名“坳”的基础之上加上“安居”而字,取名为“安居坳”。诸如此类的还有康民屋、福湾村、名路屋、千斤坪、五宝洞、和平村、光明路、富贵路、安平村、贵福屋、富有村等。

修水县地名产生之理据

永修县云居山

六、总结

地名作为特定地域的名称,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当地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结晶。地名并不是凭空得来,其来源有一定的特殊的依据,该依据称之为命名理据。地域的命名往往都有其特殊的理据,而且这一理据更是极具地方特色。以修水县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类地名进行整理、分类、解析,总结出了县域地名命名的五大理据:方位、居住者的姓氏、境内物、地理风貌、求吉心理。命名理据的梳理,不仅能让我们对县域地名的命名理据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还能够理清我国县域地名文化的文化价值,增强内部文化的认同,亦能从文化内部发掘地域文化特色,实现地域文化的繁荣。

修水县地名产生之理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