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迹鲁迅:我的鲁迅情结

 赤脚闲侠 2020-08-28
                     我的鲁迅情结
                                               鲁人


        家父对鲁迅很敬佩,因为,鲁迅对他人生的抉择产生过重大影响。他有一套1948年东北光华书店出版的《鲁迅全集》,收录了鲁迅的杂文、小说、重校的古籍和各种翻译作品,二十集,砖红色布面精装,我小的时候常翻。但此书繁体竖排,纸黄字小,文字艰深,我看的那时,正值文革,书中那颇不清晰的图片是我唯一能接触到的外国美术作品,可以算是我的美术启蒙了。也是我日后很长一段时间,对西洋美术兴趣浓厚的原因。而每集卷首那些同样模糊的照片则使我对鲁迅不同时期的相貌也有了最初的印象,那便是我鲁迅情结的种子。
        上学到高年级时,课本中开始出现鲁迅的文章,这是语文课中我更有兴趣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童年的快乐唤起我对故乡的回忆;《一件小事》中对底层百姓的尊敬和关心,让我感到了鲁迅的亲切;《狂人日记》、《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辛辣犀利的批判和讽刺,还有《祥林嫂》、《风筝》等许多文字都使喜爱的种子在我心里慢慢拱出了尖尖的芽。自然有一些文字即使老师讲过,仍似懂非懂。课本之外,鲁迅的文字我读得不多,也更觉得晦涩。那时的喜欢更多的成份是崇拜,因为当时先生早金铂敷面,高大形象便在我少年懵懂的心里矗立得高不可攀了。直到近年认真地读过鲁迅,才发现自己将先生冤枉了几十年,让他变得单调而无趣了。
        认真地坐下来读鲁迅已是本世纪初。一天中午在学校阅览室,目光触到书架上仅有的一部《鲁迅全集》。有些心血来潮地想将全集读一遍,便取出第一卷,从第一页《坟》的序言读起。不想,一读竟不可收拾。读完全集的最后一页,便跑去让自己也拥有了一套《鲁迅全集》,之后又收集了百余本鲁迅同时代人的回忆录及与鲁迅相关的资料书。有一段时间,我近于狂热地从旧书摊和网上搜着买着。书一到手便迫不及待地读着。读着读着竟读得欢天喜地,发现自己与鲁迅在性格、经历仍至兴趣爱好上竟有不少相似之处。儿时都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从而使自己对乡村有了一种温暖的记忆。在鲁迅的文字中,关于乡间的文字总是充满暖意,即使是于困苦中。性格上都比较偏静,朋友们对鲁迅的描述是“见人不大说话,但很健谈。”除了不多几位终生的朋友和必须的社交,鲁迅一般不太会主动与人交往。从他的日记中就可以看出,当他离开一个曾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后,与此地的一些朋友便极少,甚至不再交往了。但即使早已疏于来往的朋友有困难找到他,却一定全力相助。在生活上,鲁迅喜欢简单。史料多认为鲁迅对旅游毫无兴趣,我却觉得先生其实喜欢旅游。在日本留学时,他就喜欢游历山水,观赏樱花。在绍兴教学时,更常带领学生游览绍兴的名胜古迹。后来极少旅游,一是工作忙,一是经济原因。许广平曾回忆,在上海看电影时,先生“偏重于大自然”的影片,这可能算弥补不能旅游的遗憾吧。
        拿自己与鲁迅相比,绝非要显示自己“非凡”,而是想让人知道鲁迅的平凡。正是这些相似之处,以己度人,我觉得更能理解他的喜怒哀乐。因此,虽然有许多年已经很少读鲁迅的文字,但重新的阅读让我一下便感到了少年时的那种亲切和愉悦,也让我慢慢体会到自己对鲁迅从小的喜爱,可能正是源于这种曾经并未意识到的相似。它像一个情结,一直蛰伏在内心的一个地方,静静等待,等待一个触发的时机。
        认真读过鲁迅,感觉是这老爷子真好玩,也真好玩。真好玩,是他兴趣广泛,在南京上学时,喜欢骑马,且敢与旗人一争高下。从小喜欢植物,在绍兴时喜欢采集植物标本,到都市后喜欢种各种植物。在北京时,常逛琉璃厂,收集过六千余张古墓石碑的拓片。还喜欢画画,也是从小就喜欢。但最终时代使他的不少愿望未能实现,一些爱好变成了武器。这对民族来说固然是幸事,对个人怎么说也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也真好玩,是他的幽默。得知小老乡章廷谦的夫人要生小孩,正准备贺喜,又来报延期了。于是在回信中对这对迷糊的小夫妻调侃道:“知道斐君太太出版延期,为之抚四然。”他在女师大任课时,常调侃女生“泪下条”。非说打麻将,皆因女生爱哭,一哭两行鼻涕两行泪,一淌自然淌成“四条”了。读到这些准确生动的文字,简直要让人把前一天的饭都喷出来。而这让人乐不可支的文字,在鲁迅的文字中随处可见。
        认真读过鲁迅,会对他产生深深的同情。他一生遭遇过太多的磨难,少年时家道中落,他作为承担家庭重任的长子,饱受了世态炎凉。婚姻上,母亲送他的礼物,成了他至死精神上的禁锢。兄弟的失和,让他体会到手足断裂留在心上的痛楚。从小到大他还面对过数不清的死亡,亲朋好友的夭折、早逝、被杀,都让他的心伤痕累累。鲁迅一向瞧不起上等人,却对低层大众充满悲悯和敬意,其爱恨实在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如今,我们开始与鲁迅越来越疏远了。  当科技将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越惬意越娱乐时,我们便慢慢越安于眼前的安乐,并对心渊处人性的弱点有意地回避或掩饰,怕深刻的问题影响了眼前的生活。结果,舒适的生活让我们难以忍受鲁迅对人性弱点尖锐的讽刺,更甭说尖刻的尖锐了。加之他曾经被神话,如今便对他大加嘲讽,一些人对他极逞尖酸刻薄之能事,似乎站在他的头顶上来滩污迹即可以证明自己聪明绝顶。实则绝类在旅游区照张像要份小吃,最后找地方刻上个“到此一游”之徒。况且,你能站到他头上,便似孙悟空站在如来的手心,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渺小了。
        人们嘲讽鲁迅的尖锐,但并不知道这尖锐的起因,也没有耐心去了解。鲁迅曾说:“我有时决不想在言论界求得胜利,因为我的言论有时是枭鸣,报告着大不吉利事,我的言中,是大家会有不幸的。”鲁迅的枭鸣实在是社会需要警钟,有人指责他吵醒了自己。他却毅然决然地要打破封闭沉闷的铁屋子,他想让大家从浑浑噩噩中醒来,然后在清醒中活或在清醒中死。
         不了解一个时代,便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信念和行动。1941年,日军占领上海后,将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关押了近八十天,并对她施以酷刑,但她抱着“牺牲自己,保全别人;牺牲个人,保全团体。”的信念,始终没有屈服。她在出狱后完成的《遭难前后》一书中写道:“真应当原谅那些受不住刑而告白者。”这一行字,让我热泪盈眶。我们躺在沙发里,端着咖啡,慷慨激昂地大骂叛徒是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实在是轻薄得不自知了。你可以说变节者给民族造成了多大的损失,但真的没权力指责他们软弱无耻。只有经历过那一切,并坚强如许广平者才配。但她却用原谅表达了令我们羞愧的悲悯。
        认真了解一位立在大时代前沿的人物,真的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人性,并走入自己灵魂的更深处。鲁迅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对朋友,他亲切幽默,坦率宽厚;对敌人,他不退缩,不留情,以至刻薄。今天,不论拿鲁迅当神当魔,到都验证了先生自己的话:“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只有你愿意认真地去对待一个生命,尊重他,了解他的生命过程,才会渐渐靠近真实。人们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态度、信仰,但嘲讽为我们付出过心血的先辈,则是无知和亵渎。
        能成为一个历史人物,必有我们所不及的思想上的深度,情操上的高尚,知识上的渊博,目光上的远见。因此,当他被放在生活中时,也许很普通,但放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时,不管我们喜欢与否,都只能仰望了。我喜欢鲁迅,喜欢他是一位有情义的长者;敬佩他是一位有殉道精神的先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