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随笔】厚 薄 厚

 新用户5935ozJ1 2020-08-28


一本薄薄的班庆纪念册,里面承载了太多厚重的爱、感情和回忆……


一本薄薄的北京四中高三4班50年班庆纪念册,拿在手里却是沉甸甸的,因为里面承载了太多厚重的爱、感情和回忆,充满了对同学纯真的怀念,对母校深情的感恩,对师长由衷的尊敬。

这是对同学益友的一种纯真的感情。纪念册里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同学们心无芥蒂、无私交往的友情。这是没有沾染铜臭、没有任何利益交换的纯洁的同学情。读书学习、学农劳动、南口植树、参观工厂、勤工俭学、娱乐运动、激扬文字、探讨人生,将我们这群十六、七岁的青少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学习、见贤思齐,我们在北京四中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什么感情比这份同学情更纯洁、更难忘呢?我为北京四中高三4班这个缘分感到由衷的幸运。

这是对哺育自己成长的母校一份深深的感恩。北京四中,这所中国名校始终令青少年学子趋之若鹜。百年来,北京四中培养了多少仁人志士、科技精英、学术巨擘、政商翘楚!百年来,北京四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厚的师资和严谨的校风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使他们学到了扎实的知识,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为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对培育我们的老师一番崇高的敬意。堪称楷模的北京四中老师以他们德艺双馨的学养滋润了学子们的心田,对当年才十六、七岁的我们传道、授业、解惑,铸就了我们的人生观。从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谦谦君子和为人之道,懂得了业精于勤和天道酬勤,学会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尔后的岁月里,无论是在社会底层挣扎之时,还是在文革中身处逆境,抑或在身体或家庭遭受变故之际,我们这些四中人都没有彷徨、退缩、沉沦。而当我们功成名就、春风得意之时,没有踌躇满志或得意忘形。不认输,不甘平庸,这就是我们四中人的后劲儿,是受教于良师、得益于同学、滋润于五千年文化熏陶的后劲儿。我以为,这种后劲儿就是北京四中精神,就是刻苦耐劳、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精神。

此时我想到了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师长——大气的周长生老师。我虽然一念之差报考了外语,但在高三期末时间那样紧张的情况下,还是一直在听他的数学课。因为听他的课,实在是一种醍醐灌顶,让你学会琢磨事物的规律,悟出人生的道理,升华对大千世界的认识。听他的课,实在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一次,当一位刚毕业的年青老师用尽浑身解数都无法明晰地讲出如何求证一个立体几何多面体面积时,周长生老师一只手夹着油饼,一只手捏着粉笔走进教室。他一面咀嚼着油饼,一面在黑板上将复杂的图形化解成一个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三角形,问题立刻迎刃而解。我一下子就从中领悟到方法、规律的重要性,这令我日后做学问和授课时受益无穷。还有一次,他随口说起读书的诀窍——厚薄厚。开始读一本书,觉得很厚,无从读起。但当你找出了其中的道理和公式,书就变薄了。之后再拿这些道理和公式去举一反三,书又变厚了,而且比原来的还厚,因为你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这是多么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呀!做学问如此,做人亦如此。我们高三4班的同学们不都是受益于这一教诲吗?厚积薄发,我们正是带着北京四中的底蕴,将在四中学到了方法、理念、道理运用到实践才克服了种种困难,摆脱了人生的困境,各自创造出一片厚重的天地,走出了四中人的精彩。

俞浅同学的热心和呕心沥血,在短短的几个月便编纂出一本形薄内厚、情深意长的书。纪念册将五十年前失联的同学和渐次模糊的记忆连在了一起,再现了北京四中学子们当年的风貌,重温了昔日同学之间纯真的友情,鼓舞了我们这批已经退休的四中人。

岁月在流逝,容貌在衰老,不变的是一代风华正茂的青年追求真理、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永不服输的坚韧。


作者言论自由,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