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随笔】时光无迹,父爱有痕

 新用户5935ozJ1 2020-08-28


父亲和母亲年轻时都是部队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那是新中国第一代部队文艺团体。父亲主要从事音乐创作,也兼任乐队指挥,并通晓钢琴大提琴与二胡等乐器。他曾经谱写过不少那个年代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由邓玉华演唱的《革命熔炉火最红》是七八十年代火车地铁上长期播放的背景音乐,这首歌曲也出现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知青食堂播放的背景音乐;他还深入西藏创作了具有藏族风格的歌曲《请喝一杯酥油茶》、《金珠玛米亚古都》等等,至今仍然在藏族地区传唱并且编成舞蹈;他也为歌剧《王杰之歌》、 《一棵梨树》、《红花山》等创作了音乐。父亲的名字多年前已被录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他在音乐上的造诣是可圈可点的。

父亲为人宽容豁达,性情温和,小时候从未见他发过火,不管对谁都是一副和颜悦色的好性情。即便在早期文革中受迫害下放农村,周围同行们一个个愁眉不展不堪重负,他也能把乡间生活过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始终保持一副风轻云淡的姿态。在工作中,他与同事们关系融洽,爱惜下属珍视人才,当年歌唱演员关牧村郑绪岚以及李小璐的母亲舞蹈演员张伟欣尚未成名,纷纷报考父亲所在的文工团并得到了父亲的赏识录用,但是前两位由于客观因素最终未能加入,为此父亲一直感到十分遗憾,而同期舞蹈团演员的身材颜值外型条件达到了史上的巅峰状态,由此可见,父亲对于专业工作的尊重以及对人才的重视。


父亲是对我的人生观影响最大的人。小时候,我不是个令父母省心的孩子,外表柔弱文静,看起来是玩儿洋娃娃过家家的小姑娘,然而实际上却喜欢跟男孩子们一起耍弹弓冲锋枪,爬树翻墙爬房顶,曾经玩耍中丢石子把小男孩儿脑袋开了瓢儿;寒冬腊月时把同桌男生的皮帽子偷偷藏起来致其高烧不退;没事儿时喜欢坐在大院里的大树叉上看树下的过往行人;经常把妈妈用大肥肉炸出来的一碗碗白猪油拌上白糖当甜点偷吃了....天生自带的恶作剧体质没少闯祸。母亲是个事无巨细悉究本末的人,在各方面对我要求严格近于苛刻,从坐立行到进餐喝水都有讲究,一心想把我培养成小淑女但却事与愿违。到后来,因为来家里告小状儿的人多了,一度被母亲禁止出门,关在家里跟着她读根本听不懂的《诗经》。父亲是个心胸宽广大事化小的人,总是能和颜悦色谆谆善诱开导我,从不会简单粗暴责骂说教了事,而是采取最大限度释放天性,用讲小故事的方法留给我自己思考的空间,也以自己的为人处事态度方式教会了我宽容待人。在我幼年时,正值他事业高峰期,经常会出差采风为音乐创作积累素材寻找灵感,每次归来总会带给我当地的特产和小人书,使得我在上学前已经读过不少故事书。当我进入小学后,面对老师布置的大量背诵成语以及课文内容一筹莫展时,他教会我学习记忆的开启方式是理解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许多成语典故就在他生动的讲解中轻松记住并印象深刻,在他的引导下,读书学习成为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还鼓励我大量阅读并且爱惜书籍,自己读过的书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再阅读,我看过的书,他会细心把其中不小心折了的角一页页展平整理。他是对细节不折不扣的人。

父亲在任何环境中遇到任何事都能处之泰然迎刃而解的生活态度,多少年来始终深深影响感染着我。他老人家今年已经92岁高龄,双目已失明,却仍然保持一如既往的乐观精神,每天积极散步活动锻炼身体,关心实事,热爱美食不改大吃大喝本色,他老人家最爱听人家对他说,老爷子长命百岁,他一定接上一句,长命百岁不封顶啊....


父爱,是言传身教,是前行的力量,是大恩不言谢,是铭刻在心的感动。时值父亲节,想起了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下笔千言未能表达一二,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唯有祝福他们二老快乐安康,这也是我们做儿女的最大心愿与幸福。

在此祝愿天下所有的父亲节日快乐!


作者言论自由,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