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循吏——龚遂

 济宁文学 2020-08-28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一代循吏龚遂

张景升

西汉历经文景之治,汉武时期,到汉宣帝即位时,王朝已过巅峰。汉宣帝刘询是武帝时被废黜的戾太子的孙子,是从民间长大的,他深知民事艰难,因而励精图治,特别注重刺吏、太守的任命,所以在这时期出现了不少良吏,龚遂是其中的代表。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今山东邹城)人,他曾为昌邑王刘贺王府的郎中令。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是个放荡成性、骄奢淫逸的纨绔子弟,昌邑在今山东巨野东南,原是他父亲的封地,父亲死后,他在这里作威作福,为所欲为,把当地搞得农桑俱废、田地荒芜,广大百姓如坠水火。而昌邑王府的辅臣幕僚不仅不劝阻,反跟着追欢逐乐,沉湎于酒色,甚至助纣为虐。这种情形使龚遂深感痛心,不断向昌邑王进谏,他引往据典,说这样不仅伤害百姓,也会给自己带来祸害。昌邑王丝毫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龚遂又请来通德义有仁义的郎中张安等10人侍候昌邑王,为他读诗书、讲礼义。昌邑王不耐烦,没几天工夫就把张安等赶跑了。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昭帝刘弗陵崩逝,昭帝没有子嗣,当时当政的外戚大将军大司马霍光等商议,迎昌邑王刘贺进京为帝,刘贺做梦也没想到,带了一班府属官员高高兴兴地上京了。到了京城,他们更加骄横,肆无忌惮地寻欢作乐,把国家大事置之度外。霍光等重臣商议,以“淫乱无道”的名义把刘贺废黜了。接着又迎立生长在民间的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昌邑王被废后,跟随来京的王府旧臣被杀二百余人,龚遂因多次谏诤,和中尉王阳被免除死刑,处以髡刑(古代被剃去头发的一种刑罚),直到已过古稀之年才被起用。

汉宣帝中期,渤海郡一带发生严重饥荒,民不聊生,地方官不但不赈灾,还乘机敲诈勒索,中饱私囊。有的灾民忍无可忍,揭竿而起,整个地区陷入一片混乱状态。朝廷派去几任太守都未能稳定局势,汉宣帝十分焦急不知该派哪位官员去好。丞相和御史认为龚遂可以当此重任,于是向汉宣帝郑重推荐。刘询早就听说过龚遂这个人物,于是就决定任命龚遂为渤海郡太守。

汉宣帝召见了龚遂。此时龚遂已经七十多岁满头银发,汉宣帝见他五短身材,其貌不扬,心里不免有点失望,就毫不客气地问他:“你打算如何治理渤海郡?”龚遂直言不讳地说:“渤海混乱的根源在于官,那里的百姓远在海边不沾圣化,而当遭灾、饥寒交迫时,官吏又毫不体恤,于是难免逞兵作乱了。”这一说,使汉宣帝感到龚遂确实有见地,与众不同,龚遂问汉宣帝:“陛下让臣去渤海,是以武力弹压百姓呢?还是以仁德来感化、抚慰百姓呢?”宣帝说:“朕选用贤良的有才干的人去渤海,当然要求在那里恢复社会秩序。”龚遂喜上心头,欣然说:“臣闻治乱民好比理乱麻,希望朝廷上不要以陈规旧法来约束我,让我便宜从事。”宣帝点头应允,当即赐给贡金并派遣随员车马供他调遣使用。

龚遂走马上任。刚进入渤海界,就见郡内官吏带着一批士兵前来迎接,官兵们戒备森严,气氛十分紧张。龚遂命令官吏把士兵带回去,并传令各属县连发两条布告,布告一,把各县派出的军队立即撤回,停止追捕盗贼的行动。布告二,各县从即日起,凡是手握锄头镰刀在田间劳动的人都是老百姓,不论以前他们干过什么,官府一律不追究;手持武器经过劝导,尚不恳归农的,立即拘捕。龚遂到任后很快又办了三件事,一是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二是撤查贪官污吏,三是任用贤良为官,这样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过去由于饥不得食受到官府压迫而不得不以抢掠为生的人,纷纷放下武器,拿起农具开始生产,人民生活日趋正常,社会秩序日趋安定。

经过连年动乱的郡城,虽然逐渐平静,但好像大病初愈,仍有某些不良风气产生,他认为要彻底改变这个地方的面貌,必须改变风习、发展生产。他决定先从自己做起,明令规定,自即日起,郡衙减车马,放仆从;官员要亲务农桑。农忙时节,全部官吏都下地劳作,规定全郡官民不论老少,每人每年至少要种一棵树,五十株大葱;一畦韭菜;每家一年至少要养两头猪,五只鸡。龚遂虽然年过古稀仍然亲自带领郡衙官员到郊外开荒种地。几年以后,渤海郡生产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犯罪的人少了,打官司的人少了,社会进一步稳定。

龚遂政绩突出,汉宣帝想拜他为公卿,因年老就给他一个叫水衡都尉的闲职,年近80终老于任上。

龚遂作为封建社会循吏的代表,和丞相黄霸一起称为“龚黄”,他的事迹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济宁文学  原创作品

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  文化济宁

微信ID:we-053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