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贺年卡

 济宁文学 2020-08-28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古代贺年卡

文 / 周礼

每年春节前后,我总会收到许多从四面八方寄来的贺年卡,它们色彩斑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表达了朋友的牵挂和祝福。望着那一行行或娟秀、或奔放的文字,读着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我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温暖和感动。在欣喜、激动之余,我不禁在想,古人也兴送贺年卡吗?

翻阅典籍,我惊奇地发现,贺年卡并非只有现代才有,也并非从西方引进,而是土生土长的传统之物。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贺年卡,只是彼时的贺年卡与此时的贺年卡稍微有些区别。秦时,尚未发明纸张,文字一般都记录在竹简之上,因此,贺年卡也是用竹块或木条制成的,称为“刺”,上面写有自己的姓名、府第和贺词等。

东汉以后,贺年卡的材质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竹简换成了彩纸,人们将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然后送给亲戚、朋友及上司、幕僚等。贺年卡的名称也由原来的“刺”延伸为“名刺”或“名贴”,其作用和意义与我们现代的贺年卡大致相同。

古时候,贺年卡大都流行于官场、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之间,尤其以官场应酬最为普遍。到了春节,官员们开始忙碌着送贺年卡,以此联络感情。由于当时没有邮局和专门送信的邮递员,因此贺年卡只能由自己亲自送。不过,一些人官大势大,加上交际众多,不能一一前往拜年,除上司和对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外,其它的都交由下属或家仆完成,所以送贺年卡也被形象地叫做“投刺”。 宋之问诗云:“投刺登龙日,开怀纳鸟晨。”皮日休亦云:“平原陆夫子,投刺来翩跹。开卷读数行,为之加敬虔。”

贺年卡写好后,交给家仆,让他们按顺序分别投送。家仆带着贺年卡,来到要“投刺”的人家,先站在门口大声地喊几声,如若有人开门,便将贺年卡递上,并转达主人的问候和祝福;如若没人开门,便将贺年卡放入门上的纸袋里,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家。这种拜年的方式,被人们称之为“望门投刺”。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拜年,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望门投刺,或不至其门,令人投刺。”这时的贺年卡是乎已经变了味,就像现在的群发拜年短信,完全流于一种形式,没有多少感情可言。

到了南宋,送贺年卡几乎到了一种泛滥的地步,有诗为证:“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敞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对此,一些高员或名士烦不胜烦,为了防止别人打扰,干脆在门外挂个箱子,或用红纸在门上粘一个袋子,称为“接福”和“门簿”,其上写有主人的姓名,专门用于接收各方投刺。可见,自古以来,人们都不喜欢那种虚无的问候。

济宁文学  原创作品

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  文化济宁

微信ID:we-053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