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雨·狼舞山上槐花香

 济宁文学 2020-08-28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谷雨·狼舞山上槐花香

唐广申

老家多山,山上多的是洋槐树,特别是离城五十多里的狼舞山,自西向东绵延着,最多的就是洋槐。姥姥家在狼舞山下的羊皮庄,清明回老家,登临狼舞山时,还是满山遍野的枯树虬枝,一派荒芜的景象。不曾想,才半个月过去,就已满山的绿树葱茏,遍野的生机勃勃了。

此时,杏花、桃花的早就败了,梨花也已不见了踪影。它们正忙活着孕果儿呢!青青的、毛绒绒的果实,象喝饱了水似的,一天一个样地膨胀着。

地里的白杨最早舒展了叶子,已经华盖成荫、摇曳多姿了。山上的酸枣丛、枣树枝才刚萌出了叶苞,没睡醒似的枯立着。倒是槐树,仿佛一夜之间,全都挂满了一串串雪白的槐花,白蝴蝶似的,张开着翅膀,你挨我挤的,排着队赶趟儿。又都衬着绿绿的叶子,更显得洁白无瑕了。

槐花不争春,哪管牡丹园里游人如织,槐花自顾热情洋溢、不娇不艳。春燕能在我臂膀上歇息,麻雀能在我枝叶间鸣唱。成群结队的蜜蜂,我给你们准备了甘甜的花蜜;播种劳累的人们,我给你们准备了清香的花粒。

谁家的毛头小子,攥了一把槐花疯跑?谁家刚进门的媳妇,撸了一篮花叶戏闹?西边夕阳西下,东边炊烟袅袅,荷锄回家的人们,可曾闻到了槐花的味道!远在他乡的游子,是否还能记得起这家乡的味道?

想想小时候,故乡的山岭堤坝上,杨、柳、榆、槐杂乱生长。每年谷雨前后,杨花早已吃完,柳絮也已被风吹光,榆钱老了,槐花正香。看那满山遍野的山岗上,绿树摇曳中,白的似雪,却不随处飞扬;绽开似蝶,却不四处奔忙。阵阵清香,甜绵沁芳。串串洁白,簇簇摇荡。三五个伙伴,青草装满了背篓,柴火捡拾了半筐,不约而同地来到树下,烂鞋一甩,光脚赤膀,爬树攀枝,噌噌直上。躲过了刺蕀,却磨破了肚皮;脱掉了汗衫,却刮烂了裤裆;顾不了疼痛,管不了衣裳;先摘下一串含在自己的嘴里,再掰下一枝扔给树下的小子;大呼小叫,笑声荡漾。疯完了,玩累了,用柳枝槐条把劈下的槐花槐叶收拢一捆,各自回家,等炊烟袅袅,槐饭飘香。

那时白面珍贵,肉和鸡蛋更难得吃上,所以烙不了槐花饼,也做不得蛋花菜。最常见的吃法就是把槐花连带着槐叶,用开水烫了,双手握紧成一个个拳头大的菜团。吃时,或用汤匙般大小的油勺浇了一两勺油加上葱花和一大勺粗盐粒清炒;或加点豆糁做成菜豆腐。吃得多了只觉得粗涩难咽,品不出甜软,也闻不出清香,饱腹而已。

有几年不知外地什么地方收槐叶面子,说是用做染料还是做药。于是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齐出动,满山遍野地撸槐叶,自己村里的撸光了,就到五、六里外的别村的山上去撸。然后,一筐筐,一篓篓地运回家,满场院、满路街地晾晒干,村里的打面坊日夜不停地忙碌着,打磨成一袋袋深绿色的细草面,运到公社驻地的供销社,三、五分钱一斤地卖出去。于是家家户户有了七、八块钱的零花钱,满村忙碌,家家欢喜。

槐叶还是山羊和家兔的食粮。所以我们放了学去拔草喂羊而不想出力或毫无收获的时候,也常常掰上一、两枝洋槐枝半扛半拉地运回家,这样就不会挨嚷或挨揍了。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自己也已进城十多年。每到四、五月间,总禁不住会想起儿时的故乡,想起故乡的狼舞山,想起那一朵朵,一串串洁白的素影。而今,又值谷雨飘飞,不知家乡的原野山岗上,是否还有槐树丛丛,是否还有槐叶摇曳,槐花飘荡,是否还有幼童们摩拳擦掌,攀援而上,是否还有一串串笑声,清润幽香,溢满村庄……

作者简介:

唐广申,山东济宁人。文学爱好者,偶有文字发表。

推荐关注

孔孟之乡

济宁在线

济宁文学

济宁文学  原创作品

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  文化济宁

微信ID:we-053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