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也是一种生命姿态

 济宁文学 2020-08-28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写作也是一种生命姿态

杨福前

我曾经做过作家梦,很炽烈,一往情深。那还是读高中的时候,痴迷过王蒙、蒋子龙、冯骥才、张洁、铁凝等,便梦想自己也能成为一个作家。

但梦想也仅仅停留在“想”上,我并没有为此付出过什么努力。我现在常常会感到遗憾:我在漫长的青年和“准中年”时代都干了些什么?连自己最初的最大的梦想都无暇顾及?

静下心来想想,我明白了一些。这就是我,我就是这样一个平庸的人,我就只配有这样一个人生的过程及其结果。一个平庸的人的梦想,就是雨后天空中一道绚丽无比的彩虹,美则美矣,但转瞬即逝。我也许能够为自己找出很多开脱的理由,什么迫于生计呀,工作繁忙呀等等等等,但我没脸在这里嘚啵嘚啵地说,算我还有这么一点自知之明吧。

两年前我又提起笔来,写一点不知算什么东西的东西。这是不是当初梦想的延续?可能是吧。但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这并非重拾旧梦。我现在的梦想(如果还能够称做梦想的话)当然不再是成为一个作家,而是把我写点东西的爱好坚持到最后。

为什么要写点什么?这也不是一个容易说清的问题,但总之是和寂寞有关。人到中年,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些想法,但说不出来,或者无处可说,就想着写一写。这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付诸文字,保留下来。人活一世,还是希望能留下一些生活过的痕迹。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和人交流,看看有没有和自己想法接近的人。

巴金老人好像说过,自己不善于说话,所以走上了写作的道路。这在作家中应该不是个例。一个优秀的作家,善不善于说话并不重要,有作品就足够了。一个人靠写作获得了成功,成功后就想着到处说一说,有时反留画蛇添足之憾。金庸拥有华人圈最大的粉丝群,作品写得好已无多大争议,后来他受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做过多场公开演讲,我在电视上看其演讲的实况转播,当时就觉得他并不善讲,还是让粉丝们读他的小说为好。

莫言在获诺奖后的表现,我觉得还是可圈可点的,保持了谦虚低调的本色,并没有因为自己获了诺奖,就在各种场合都露露面,在各种大赛中都当当评委。但莫言至今还没有打破“诺奖魔咒”,是不是获奖一事对他的心态还是产生了一些影响?

文学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辉煌过,现在当然早已风光不再,一些优秀的诗人和作家在贫病中死去的事情也屡有所闻。不少还在写的人在绞尽脑汁地想着把写作变成一种生意,也好从中弄点油水。

说这些表明我还是一个文学的爱好者,还在关注着和文学有关的事情。对我自己来说,需要做的就是把写点什么的爱好坚持下去。有时候想想,我觉得我的这种坚持关乎一种生命的姿态。

眼下人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得现实,看重实利,没好处的事儿不干。看着一些人在“无缝隙不间断”地开动着脑筋,算计着眼前的方方面面的这点利益,我会突然地生出一种悲哀感,想到了一部小说的名字:“人啊,人!”

活得“成功”的人越来越多,活得有美感的人越来越少,这也是我这几年的一个突出感受。但得“成功”,别无所顾,管它三七二十一,这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的人生信条。

现实的利益追求之外,还能想点别的,就不容易;对美保持着敏感的触觉,生活中有一点审美的意识,让生命保持一种审美的姿态,尤其难能可贵。

写到这里,我自己也觉得这些想法是不是有点迂腐不堪,说出来是不是仅能供人耻笑。笑吧,但如果你在三秒之内止住了笑声,哎呀!老兄老弟老姐老妹,你就是我苦苦寻觅的——知音啊!

2018年10月6日于莱蒙湖畔

作者简介:

杨福前,山东金乡人,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对文学怀着朴实执着的信念,酷爱阅读,近来开始尝试写作,在《东西南北》《精短小说》《华文小小说》《齐鲁文学》《黄海文学》《济南教育》等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教育随笔多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