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稚成熟世故

 济宁文学 2020-08-28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幼稚成熟世故


作者:王海青

何为幼稚?对问题的看法浅显。对小孩子来说,不是个事。因为他还有成长的历练,生活的磨炼。到了一定年龄,就可能成熟。也有例外的,不通情理,不谙世情,六十岁的人,六岁的心。这样的人,对人对事不透气。更有甚者,被人们称之为“半吊子”,二百五。还被人们称之为“竽头”。(不知为何这样称呼)总之,与之沟通困难。多数人到成年后,看法虽有差别,基本合乎人情世俗。也有个别的“幼稚者”,让世人仰望。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用自己的鲜血,去唤醒世人。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种为了正义,而敢于牺牲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成熟当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合情合礼地应世,得体到位地为人。以常人的礼仪为行世准则,为人们称道。一个成熟的人,对世事人际了然于胸,足以驾驭自己的人生。因为他目光深远,思虑周全。一个人在不成熟的时候,容易以偏概全,只看其表,作出错误的判断。如二十左右的年轻人,情感还不成熟。如果此时,不慎重,凭冲动与热情处对象,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若等到成熟(在某本书上看过,好像是二十五、六岁),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或出现问题的概率减少。一个成熟的人,更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要干什么,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世故是有些人追逐的。他以为这才是人生的高境界。实则人们并不喜欢世故的人。世故的人自以为聪明,自以为超越了别人。实际并不高明。什么都要有个度,过犹不及。世故就是聪明过头。

人生的高级境界,是懂世故,而不世故。世故里假的成分太多,善与美的成分也不足。是人性的灰色地带。

深味世故,却处处与世故异途的典型,是鲁迅先生。无论有多少人对他持有偏见,他在做人为文上的真实、悲悯、美好,都是不能抹杀的。

为何他的文,不被某些人喜欢?一种情况是,身上沾染了假恶丑,认识扭曲的人。一种情况是,内心不够强大的人,他不敢正视社会人生的惨淡,不敢直面淋漓的鲜血。

人的最高智慧,则是知世故,而不世故。追求做人行事的本真。


作者简介:

王海青,1981年生,山东省济宁市人。小学教师。现已创作作品700多篇(首) 。作品见于《山东电大报》、《山东教育》、《快乐写作》、《山东文学》、《心天地》等刊物。作品受到多个公众号认可、推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