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读石鲁绘画《远眺图》 作者:刘 亮 一个平平常常的下午,几个人带着非常沉闷苦恼的心情,慢慢的爬到了一个山顶上。山势极陡峭突兀。他们随便找了一个能坐下的地方,不规则的坐在那里。没有人讨论最近的时局,也没有把看过的书籍去展开一次热烈的畅想。大家都不说话,耳边是山顶上呼呼刮过的风,时而舒缓,时而猛烈。有一阵子,风一直保持很强劲的势头,把大家的单衣都鼓胀起来,头发蓬乱着。大家极目远眺,山外还是山。在陡峭的峡谷里流淌着的是宽阔的黄河。浑浊的河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汹涌澎湃,看似静止的,其实还是在流动。那打着旋涡
的水流就证明了这一切。河水在拐弯的地方,会冲到两边,带起来大大小小的浮沫,又飘向远处。黄河水的曲曲折折的奔流,让他们感慨中国历史的浩荡向前。他们几个心里满怀愁绪,内心里正鼓荡着一股热情,在思考中国命运的走向。这是我喜爱的画家石鲁的《远眺图》里的画面。山的陡峭和黄河的壮阔雄浑形成鲜明的对比。长时间去看,会感受到河水的流动。画面的气息一下子吸引了我。总有那样的一群人,在不停的思考中国的命运,思考华夏民族的未来。他们也许改变不了什么,可是那样的一种家国情怀却一直在心中,像一团火在燃烧。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这样的人。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也有人抱着一种看看世界的想法,进行实地的采录,以期掌握大地的第一手资料。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里,有一段这样的描写,金狗在一条船上,遇到一个采风人。金狗和他有过一次谈话。随后就告别那个采风人了。那个人拿着本子在记录一些所见所感。读完这部长篇小说,记住的不是金狗,也不是小水,而是那个采风人。虽然这只是一部小说的人物,在书里一闪就过去了,可是这些年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驻留萦绕着。有时候下了中班,我在矿里的停车场等着班车,冬天的空气凛冽,天空布满了星星,它们眨着眼睛,仿佛冻得不行。我眺望着星空,又想起那个在船上思考中国命运的采风人了。我明明知道那是作家笔下虚构的人物,可我就愿意把他当成现实中的人,我觉得他上了岸,会在一个夜晚走进一个村庄,去叩响一户农家的木门,喝一口沸腾的水煎制的苦茶。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文风平实的《才溪乡调查》。里面记录了青年毛泽东一个人在农民当中的切实的见闻和感受。我每一次把目光投向那一个个准确的数字,就不得不感慨一个人的使命感和对大地的深情。在贾平凹的《定西笔记》里,感受到的是一股扑面而来的土气,尘土弥漫。可是作家用脚丈量了这一片贫瘠的土地,这是大悲悯大关怀。在九十年代末,好友海波兄和别人一起去做考察,邀请我参加,父母考虑我的年龄小,没有同意。在两个月后,皮肤晒得黝黑的他,背着一包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敲开我家的门。初秋的晚上,凉风习习,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把一缕清辉静静地洒在院子里。两碗清茶,在我家租住的小院里,我们开始了畅谈,听他讲沿着太行山一路的见闻。总有人抬起头,眺望那深邃璀璨的星空,总有人风尘仆仆走在大地上,不为别的,只是为了探寻和叩问。
作者简介:
刘亮,济宁二号煤矿井下工人,兖矿文学创作协会会员,邹城作家协会会员,济宁散文学会理事。以真诚端庄的态度书写平凡世界的真善美,创作以矿山和乡村为题材的作品,有作品百篇在各级平台报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