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停 留 (王曙摄影散文之441)

 王曙摄影家 2020-08-28

王曙摄影散文之441

停  

    今天是我的生日,觉得自己在生命的长河中漂泊得很远很久,却又感觉一切似乎的在昨天。

   清晨,天边吐露鱼肚白时我躺卧在阳台活动躺椅上,仰望着蓝天白云。一阵阵微风拂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秋天清晨的凉爽与惬意。

摘去眼镜,凝望的天穹变得模糊而朦胧,似乎更加深邃。我望天而发呆,发呆中而幻想,幻想中而觉悟。想起二十年前在佛国国清寺曾遇一位年长的高僧,他告诉我:“何为‘佛’,佛便是‘觉悟’”。让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人如这蓝天上的浮云,一生来去无踪。仔细观望,那匆匆而漂浮的云朵没有一片是相同的,所谓白云苍狗各有特色。正如人间的人们,虽然大体类似,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存特点,无论相貌、性格、遭遇、经历、荣辱、和认知等等,都存在着绝对的差异。当自己对自己有所了解,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时,能够对生命进行诠释时,便有了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提升自我而充实,这就是觉悟。

就拿走路来讲,一个人一生所走的路尽管有多有少,但每个人都有一个极限范围。对于个人来讲是漫长而遥远的,从整个自然界的角度来看,却是那么地短暂,渺小,微不足道。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和准确地将生命之旅走得辉煌,走得有价值,走得有意义。在征途中该奔跑时必须奔跑,该停留时应该停留。

停留不仅仅是一种喘息,而是修整与补充,停留时让我们有思考的空间,查阅一下人生的“地图”和罗盘,找准方位,积蓄能量,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谬误,以利再前进。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意思。

停留,有短有长,完全靠个人的涵养而定。该停留时能否停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在有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太久,就必须急流勇退,让后者顺风而上,这是大德,符合天道。在不该走的道路上,就应该警觉而理智,尽快回头是岸,这是有德。所谓“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每当红得发紫,就该溃烂了。这个时候就应该隐退归藏,不要在人前显眼了,这既符合自然规律,也是符合人类社会的规律。

走路看似平常,却关乎一个人的一生。第一步要走好,尽管蹒跚,要学会坚定;中间的路要走稳,树立不屈不挠的勇气,培养跌倒了爬起来,舔舐伤口的精神,继续前进;最后一步更要走稳,无论是依然结伴而行,还是彳亍而去,尽管踉踉跄跄,却展现出一种辉煌,彰显着黄山松般的雄伟与悲壮。

为什么我们在送别一位去世的亲人时,都要说一句:“一路走好!”这是有道理的,一个人的灵魂依然在走着。                       

                    2016/8/26

路,永远在拐弯的地方延续.......

  蜗牛是有原则的,该走的地方稳稳当当地蜗行,该停留的地方,纹丝不动.

停留,是一种美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