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拍摄人物没有捷径 (王曙摄影散文之776)

 王曙摄影家 2020-08-28

王曙摄影散文之776

拍摄人物没有捷径

   许多许多人都在研究如何拍摄人物;许多许多人都在寻觅拍摄人文照片的秘诀;许多许多人都在琢磨人物照片的构图;许多许多人都在“专研”如何通过后期电脑制作来“改变图片”;许多许多人在研究什么相机,什么镜头才能拍摄到漂亮的人物照片;许多许多人将自己关在屋内,却抱怨没有东西可拍,总而言之,拍摄人物照片似乎太难太难……

   人像、人物,人文的作品的拍摄确实比较难,但是很重要,很有意义,透过照片让人们看到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社会的缩影和变化。从所记录的人物轶事、表情、动作、情感的流露等等我们触摸到人与社会的脉搏,感悟到人间的温暖和悲欢,激发出蕴藏在心底的大爱和情怀。

   走进社会,走近生活,投入的广大劳动人民的中间。摄影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照片採颉作品,摄影是一种真实的愉悦,贯穿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之中。发现是摄影艺术馈赠的一种享乐;捕捉是摄影艺术贻送的一种快感;凝结是摄影艺术崇尚的一种境界;欣赏是摄影艺术传承的一种思维。同样,观察是摄影的魂,激情是摄影的根,敏捷是摄影的本。要想作品能够打动和感染别人,必须面对现实生活先打动自我,感染自我,面对拍摄对象,先感悟再按快门。

   人物摄影没有“葵花宝典”和秘籍,没有捷径,没有诀窍。对镜头前所发生的一切麻木不仁,或者不知所措,或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永远是拍不到好作品的。之所以我们管摄影叫艺术,就是因为艺术是感化心灵与激发生命的。那就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平淡无奇,不痛不痒。摄影艺术的感召力就是冰炭不言冷热自明,在潜移默化中让作者的感受酿蜜,让正能量去繁殖,去感染和激发更多的情愫,更多的能量。

   可能我们一辈子也拍不成能够传世的作品,别人也没有被我们的“作品”和“做品”所感动,但是我们坚持了,恪守了,努力了,记录了真真切切,那么随着时间的磨砺,终有被认可和肯定的一天。

   照相机仅仅是一种工具,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照相器材达到相当先进的程度,甚至许许多多的功能已经达到相当先进的程度,已经不需要我们去考虑曝光量的准确,聚焦的精准,相机完全代替我们去完成拍摄的运作,腾出更多的空间让我们去观察,发现,捕捉。至于拍摄人物究竟用什么样的镜头为好,前提是你准备表现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而决定。我喜欢用70200MM100400MM的镜头拍摄,因为我不愿意近距离地干扰被摄者,会失去真实感。别人喜欢怎样拍摄另当别论,完全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波。我不喜欢在自己还没有掌握好和熟悉手中的相机的功能与特征,而手忙脚乱地乱拍一阵,拍出的照片品质不高就怨天尤人。就像写书法一样,字写得不好,抱怨毛笔质量太差,墨质太差,纸质不合意一样,那是没有出息的。说句难听的话,叫做“拉不出屎,埋怨地球没有吸引力”。

   近百年来,多少优秀的摄影家用相当简陋的照相机,简单的暗房设备,创作了那么美妙,精湛的传世之作,至今依然感化在我们的心灵。为什么,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技术好?否,而是他们始终就镜头对准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感动自我,感动大众。照相机是工具,如同音乐中演奏的各种乐器,美术中各种绘画的工具一样,是艺术家通过这些工具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摄影器材早已超越我们想象的先进了,关键在于如何努力做到人机合一。

   说到底,摄影艺术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技巧问题,而是理念。不仅仅是如何拍摄,而是为什么要拍摄,拍摄什么。

   我经常听到一些人专门研究“构图”,似乎只要构图好了就是好作品。什么叫“构图”?固然作品构图是有一定的规律,但是没有永恒不变的法则,想表现什么如何表现完全是受个人审美观、生活经验、知识底蕴、文化修养、情感、信仰、年龄、阅历等等所支配的。这种综合的艺术冲动操纵着个人意识,当你觉得美,觉得值得记录时就拍摄下来,这就是个人所感知的图像,这种包含个人审美观和修养的构图,布局与章法,是富有个人特色的情感写照。至于事后被专家们定为什么“S型构图”、“九宫格构图”、“金字塔构图”等等,那是为了阐述和解读的需要而总结的理论,如果我们都死抱着这样的规则去拍摄,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构图是一种掌握在自我意识中的文化,相当灵活,巧妙,伴随着面对被摄对象的选择,掺和在个人情感的发挥,欲倾诉和表达的摄影语言而诞生的一种现象。在于,如何表达得精确,运用得是否得当,作者的修养与情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拍摄人物所谓的“技能技巧”是体现在经验积累和囤积成功与失败的感悟之上的,多拍摄多练习,悟性加勤奋,便会得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拍摄方法。便会感觉到流传于摄影界的一些“荒唐”,诸如:“人像摄影必须用50MM的标头”、“M档拍摄才是专业的”、“镜头的光圈越大越好,拍摄人像必须用2.8以下的光圈”等等,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创作和拍摄需求。老话说“实践出真知”,“盲从成傻子”,一点没错。因为,摄影创作是绝对的个体劳作,只有无数有特色的个体所产生的劳动成果,才能促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否则,我们的摄影作品便会拘囿在一种模式的“磨道”中蜗行。

    我拍摄人像或者人物照片,基本上采取小光圈(81116),为了保证拍摄的质量,采用高速度,眼下照相机的“高感”摄影已经相当发达,提高ISO拍摄已经不是什么瓶颈。至于虚化背景,模糊主体以外的物体的景深问题,光圈大小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关键在于“物距”镜头与主体的距离,以及主体与背景的远近,镜头的焦距大小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拍摄人物人像,变化万千,往往在瞬间就要“稳准狠”地启动快门,练习拍摄基本功就相当重要。我经常教学生去水边,一手擎相机,一手向水在丢石头,瞬间拍摄石头激起的浪花,练习得浪花在画面中的位置和溅起高矮恰到好处。摄影没有捷径可循,拍摄练习多了便能从必然王国走进自由王国。

   拍摄人物单纯眼疾手快还不够,需要积累经验,研究人物活动与表达的规律,心中有“提前量”,能够估摸到人物动作或表情的发展趋势。学会耐心等待,用余光观察,在最佳时机抓拍下来。例如拍摄人物打哈欠,不是一见到就举机拍摄,而是心中有数,打哈欠有个过程,从张嘴到仰头屏气流泪,虽然时间短但也有一个高潮阶段,在正是我们所需要记录的。

   创作活动是一种感情活动,拍摄创作时作者应处处受到自己的感情的支配,这时相应的技术技巧只能应感情而运生,决不能用外在的技术诀窍去限制以至破坏内在生命的运行。这样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有的作品外表华丽异常,却不能真正打动人心,而有的作品外表朴实无华,却能扣人心弦,动人肺腑,令人心旷神怡,经久不忘。艺术的美,归根结底是取决于它的灵魂——真情实感。

                               2019.7.11凌晨

92岁那年(大凉山)

大凉山的山(大凉山)

永不服老 (澳大利亚)

“三人行”(澳大利亚)

黄河老艄公

无忧无虑   (新西兰)

赶集时的疏忽  (云南)

新娘子 (海南岛)

匆匆的清晨    (墨西哥)

婆婆生病的日子里    (温岭石塘)

遇见老友

冬日

风雪小兄妹

村头的笑声,少女的专利。

顾此失彼

发现我在拍摄她的那种反映

浪涌之中

不乐意干的事

新一辈惠安女

出海

惬意

休渔期

留在村里的母亲

七月骄阳 (甘肃)

九岁的眼睛  (阿坝)

维吾尔老汉(新疆)

“牙都掉光了”

心愿

奶奶陪伴的童年  (龙泉)

“查尔瓦”的故事 (大凉山美姑)

收获 (大凉山牛牛坝)

街头偶遇    (澳大利亚 黄金海岸)

“拍吧,拍吧” (新西兰)

忘不掉大凉山的这个孩子 (大凉山)

一群戏迷  (平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