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爷爷是村里的“能人”,村民有大小事,都会去问他。好像任何问题都难不住他,育苗种菜、给房屋糊顶棚、编制灯笼、挂挂面、略懂些医学知识,最难忘怀的是爷爷吹笛的样子,还有那悠扬笛声。 小时候,每逢腊月,全家总动员,着手制做灯笼,春节后拿到集市上去卖。爷爷负责编制骨架、上胶、粘绸,大人糊上彩纸,装扮彩灯,我们小孩子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插花,剪金条,贴条子。因样试独特,色彩鲜艳,到集市上很好出售。有好几个品种,有最好看的宫灯,有最喜庆的红绸灯,有娇艳莲花灯,还有让人着迷的转灯。印象最深的就是转灯,爷爷只做一个,放在堂屋的供桌中。转灯由灯厅与灯筒组成。灯厅由顶、柱组成,是用芦苇杆和短竹扎制的,外面再用彩纸装扮;灯筒是用透亮白纸糊成,上面贴上山水画。筒顶是剪成宽窄相同的纸条,以转轴同向依次间隔排列,在转轴上,爷爷还做了孙悟空的造型,手拿金箍棒,每当下面点上蜡烛,灯筒就转起来。就像小猴在转一样,而这是我们小孩子特别开心时刻。快到正月十五,爷爷会给孙子们扎糊小兔子灯、金鱼灯,或是提,或是拉,这让当时小伙伴们都很羡慕。 阳春三月,草木生发,爷爷会在放羊时,采摘新发的野菜芽,用热水一过,再泼上一点油,加点盐,就算是打牙祭了。天气逐渐变热,在晴好日子,爷爷会着手做挂面。从开始和面,醒面,我们小孩子一般都不会注意,只有在挂面上架了,看见细细如发丝的面在院子在阳光中,闪着金色的光芒,我们会跑过去,站在面架下面,稀奇的看看,好奇的摸摸,忍不住揪一点,尝一尝,有点咸。爷爷瞧见会大声的喊:“去别的地方玩”。一群小孩子,咩咩学者羊叫,一窝蜂似跑到场上去了。过不久,就吃到了细软的面条,有时尝尝大人碗里挂面面头做的干伴饭,也让人回味无比。 夜幕降临,爷爷有时会拿起笛子,坐在门前的古槐下,吹上一曲。笛声悠扬,飘向远方。每当这时,我们围着爷爷,静静的聆听,往往一曲后,爷爷看着我们,露出欣慰的微笑。 院落大门上方提着五个大字,爷爷常常会指着问我们,上面写着什么?“家和万事兴”。当我们大声回答时,爷爷常常告诫着说:和为贵,家和了,万事不难。现在,老屋已不在,爷爷也已走了多年,但这五个字依然是我们大家庭的和睦之魂,影响着家庭中每一员。 站在古槐下,仿佛看到了:爷爷坐在碌碌上,眯着眼,悠然的吹着笛子,一群小孩围坐。 多年之后对爷爷的回忆也就如此了。 |
|
来自: LYH008COOL > 《清清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