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曙明原创丨大明湖畔的“明湖居”

 真言贞语 2020-08-28

大明湖畔的“明湖居”

作者:杨曙明

关于“明湖居”,《1927·济南快览》中是这样记载的:“济南戏院从来不甚发达,盖以民情淳朴,对于娱乐事业不甚热心,加之妇女向不出门,故戏院之营业至为冷静。民四(1915年)以前,城内戏院仅有明湖居、鹊华居二处。架板为台,支席为棚,简陋湫隘,不堪入座。民八(1919年)以后,商埠渐繁,易俗社相继产生。”

“明湖居”的创办人叫郭大妮,创办时间当是在清光绪年间,旧址在大明湖南岸,鹊华桥以南,百花洲以西。郭大妮是说唱山东大鼓的著名艺人,她在同治十年(1876)到光绪二年间,曾在济南从事演艺活动,期间创办了“明湖居”。据孙点在光绪八年(1882)所写的《历下志游》外编卷三《歌会伎志》中记载:“郭大妮者,不传其姓名,说者谓为武定(原惠民,今滨州)人,善鼓词。鼓词者,设场于茶案,一瞽者调弦,歌者执铁板,点小皮鼓,唱七字曲,从而和者三四人,老幼男妇不等。长短高下自有节奏,仿佛都中之大鼓书、津门之莲花落者。先是历城无鼓词,大妮之鸨不知何许人,始创词曲,买雏伎三,大妮其一也。奏艺于章夏,仅敷日食。辛酉(同治十年)秋来会垣,择西关隙地,支彩棚,设红氍毹(舞台),大妮率两妹登场演说。肌肤光艳,媚态横生,身无罗绮,荆钗裙布,精洁无尘染;横波甚清,莲钩尤细,曲则抑扬顿挫,奕奕有神,绚烂之余,变以平淡,觉耳目为之一清。凡座上客,罔不称赏,门前车马渐胜于前,缠头之资,积之巨万。”据此推测,也正是因为“积之巨万”,郭大妮才在大明湖畔开办了“明湖居”。据荣斌、荣新所著的《泉城掌故》之《白妞、黑妞与梨花大鼓》中说:郭大妮名郭蜜香。

当年济南还有几家戏园子,“明湖居”的规模算是比较大的,有一百多张桌子。戏台子是木板搭成,下面是湖水。戏台左右的看台也是高台,只不过比戏台略微低些。看台上设有茶桌,左为女座,右为男座。不过,那年月的风俗是仕绅家眷不准进入戏院,所以女座多为风尘女子。剧目演出是“点戏”,而“点戏”有“求点”和“自点”之别,“点”一出戏约2千至4千文左右,压轴戏多是武戏或情节戏。同时,“明湖居”不仅是演出场,而且还兼做茶园,开场前后卖些茶水、茶点等。

“明湖居”地处大明湖畔,曲水亭旁,风景自是十分优美,当年曾有人作诗描绘过其景致:“数树垂柳一水横,明湖居里好茶棚。相逢尽是江南客,乡语听来分外清。”作者在诗后还特别注释到:“鹊华桥下有茶室,榜曰‘明湖居’,竹篱茅舍,绿水垂杨,颇有清趣,江浙人每于此品茶。”由于“明湖居”环境清幽,景致如画,又距离巡抚衙门和提督院较近,加上郭大妮才貌双全,因而当年的演出很是红火,常常座无虚席。不过,济南自开商埠之后,随着新型书场、戏院的创办和郭大妮的别离济南,以及大明湖畔又陆续开办的富贵茶园、贺胜戏场等,“明湖居”的红火状况逐渐黯淡下来,最终人走棚塌,荒弃后被拆除,按照严薇青先生在其《白妞、黑妞和“明湖居”》中的说法,早在“七·七”抗战以前,就已经看不到多少年来令人神往的明湖居了。不过,倪锡英在其出版于1932年的《都市地理小丛书·济南》中,却有这样的记述:“济南城区一带,民间最普通的娱乐,便是听大鼓书,因此在热闹的大街上,到处都有大鼓书场。市民在工作之暇,便去听书。那些唱书的全是年青女子,听书的一边喝着香茗,听那鼓词高的音调在耳边转,是很够味的一件乐事。济南最出名的鼓书场,有大观园明湖居和趵突泉书场等数处,其余较小的也有十几家。”此处“大观园明湖居”或许是作者的笔下误,将“大明湖”笔误为“大观园”。

清末文人刘鹗当年曾著有《老残游记》,或许也正是书中对“明湖居”的描写,让其闻名遐迩。他在书中是这样写的:

老残从鹊华桥往南,缓缓的向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那纸还未十分干,心知是方才贴的,只不知道这是什么事情,别处也没有见过这样招子。……走到明湖居,才不过十点钟时候。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看了不觉有些好笑。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到了十一点钟,只见门口轿子渐渐拥挤,许多官员都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进来。不到十二点钟,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不断还有人来,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这一群人来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儿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儿的多。高谈阔论,说笑自如。这十几张桌子外,看来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读书人的样子,大家都嘁嘁喳喳的在那里说闲话。因为人太多了,所以说的什么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从上录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当年“明湖居”演艺的红火。刘鹗或许是无意间,让“明湖居”由此之后成了济南曲山艺海的代名词。

“明湖居”重现于大明湖畔是1959年间的事。那年,为了传承历史文化,济南园林部门将大明湖南门内的一座四合院改建为“明湖居”。这处“明湖居”北邻湖水,西邻遐园,占地442平方米。院内有北厅5间,为前后出厦的古式青砖灰瓦房,另有东西厢房和南屋各3间。颇为可惜的是,这处“明湖居”在十年动乱中被当作“四旧”拆除。

2009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在大明湖景区扩建时,在景区内现址重建“明湖居”,并于2010年4月28日竣工开张,成为济南市曲艺团的演出场所。这处“明湖居”是仿古代戏楼而建,坐北面南,两层楼高,雕梁画栋,彩绘外饰,红底金字的匾额高悬大门之上;内里设施也是按照旧时戏院风格布置,四周回廊,八仙桌椅,包厢、雅座俱全。置身于此,不仅能欣赏到古今曲艺节目,而且还能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如今的“明湖居”不仅沿袭了济南曲山艺海的历史传统,而且已经成为集文艺演出、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展示济南传统文化特色的演艺场所。

【作者简介】杨曙明,祖籍沂源的济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历下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岁月无痕》《流年似水》《心路不觉远》《凝固在记忆里的时光》《光阴的印记》《我的父亲母亲》《历下名士寻踪》等九部散文集,《有话明说》《话由明说》两本时评专著;曾为《齐鲁晚报》“有话明说”的专栏作家;主编有《济南的味道》《历下倾城》《诗意历下》《历下民间故事》等书籍;曾获得过冰心散文奖、齐鲁散文奖、泉城文艺奖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