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随笔:康熙不喜读名著?

 昵称16177767 2020-08-29

闲览史籍,发现康熙时代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凡在当时家喻户晓、大受欢迎的戏曲、小说等,似乎得不到康熙帝的青睐,而它们的作者则境际各有不同,有的原本平坦光明的仕途就此打住,被罢免还乡,有的则是屡试不第,终生与功名无缘。


这样的事例不少,我举了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来略作说明,第一个是写出《桃花扇》的孔尚任。此公是孔子后裔,早年曾卖田纳粟捐了监生的科名,但未能如愿作官。康熙二十一年,孔尚任35岁,应当时的衍圣公孔毓圻所请办理其妻丧事,接着又为其续修“孔子家谱”和“阙里志”,并训练祭孔仪式中行礼、作乐的各种人员,两年后,孔尚任等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际遇。那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返程过曲阜祭祀孔子,为了表明尊孔崇儒的态度,康熙皇帝特地命令在孔氏子弟中挑选两人为之讲经,衍圣公孔毓圻推荐了孔尚任,孔尚任在康熙面前进讲了《大学》首节,随后引驾观览孔庙、孔林,受到康熙的称许,当即指定吏部破格任用。孔尚任就这样由一个乡村秀陡然成了国子监博士,孔尚任在自己的《出山异数记》中对此曾有详细记载。次年孔尚任受命随同工部待郎去淮扬治河,疏浚黄河海口。在淮扬三年中孔尚任实地考察南明遗址、广泛接触明末遗老,为其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康熙三十八年六月,经过10余年呕心沥血、三易其稿,孔尚任终于写成了《桃花扇》。此剧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和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揭示了南明福王的兴亡始末,甫一推出,就名动京华,每次演出,都引得名人大臣、文人士子纷至踏来,交口称赞,这种情况很快就传到了康熙皇帝耳朵里,七月初七日康熙就命内侍向孔尚任索取剧本,并且要得十分急促,孔尚任只好半夜送进宫中。看过剧本后康熙很不高兴,转过年来春节之后,康熙就授意户部以“莫须有”的原因解除了孔尚任的职务,此时孔尚任刚刚升任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郞不过十几天的光景。

至于蒲松龄的故事更为人所熟知了,他少时就聪颖过人,19岁时就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考取秀才,但以后却屡试不中,以诸生终老,连一个举人也没有考上。康熙九年,蒲松龄31岁时曾到宝应县当过一年幕宾,亲眼目睹了官场的腐败,南游归来,蒲松龄主要是靠到当地缙绅家设馆为生,直到71岁才撤帐归家,蒲松龄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加上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大约在康熙十八年左右,蒲松龄将这些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小说问世后脍炙人口,时人竟相传抄,当时的文坛领袖、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祯在看了《聊斋志异》的手稿后,加了不少旁批、眉批并赋诗一首作出评价:“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听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曾向康熙作过推荐,康熙对这些描写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也很感兴趣,但始终未对作者作过一丁点拔擢的示意,以至于蒲松龄在写出《聊斋志异》的三十年间,一面教书,一面应考,终竟还是个穷秀才。七十一岁他才援例出贡,四年后便死去了。

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康熙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对这些名著的文学价值自然是心知肚明的,他并不非不喜读名著,而是读出这些名著的“弦外之音”,并对这些“弦外之音”非常之不悦甚至于不满。像《桃花扇》虽然写的是南明的腐败,也讲了李自成起义军逼死崇祯皇帝一事,从大节对宣扬教忠教孝有所裨益,但剧本毕竟对明代的灭亡流露出惋惜之意,对那些不肯出山做清朝大臣的人们也进行了表彰,会引起一些人的故国之思,而对本朝疏远。由此康熙认为他亲自赏识、提拔的孔尚任对大清并非忠心耿耿,孔尚任没有被加罪,而仅仅被罢官了事已经是非常幸运之事了。至于《聊斋志异》,正如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所说的,“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已经开宗明义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蒲松龄假借花妖狐魅揭露社会腐败现象,抨击科举制度、批判封建礼教,刺官刺虐入木三分,这种愤懑与怨气自然为康熙所不喜,蒲松龄终生与功名无缘也就不足为奇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