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中医始祖——岐伯

 致虚守静666 2020-08-29

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当中,人们容易生病,看病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我们都懂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说到中医,那就不得不说华夏中医始祖岐伯了。

岐伯

岐伯,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道家名人,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他的籍贯说法不一。相传,岐伯是北地安化(今庆城县)人。关于岐伯的身世,在古老的庆阳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华夏中医始祖——岐伯

相传上古时期,在一个叫青龙嘴的山下土窑洞里,住着一对年轻夫妇。他俩十分恩爱,不久妻子便有了身孕。在孩子出生那天,只见青龙山上祥光缭绕,数百只吉祥鸟围绕窑洞飞鸣不停。远亲近邻闻知后纷纷前来道贺,孩子的父母请亲朋给孩子取名。—位有见识的老者说:“这孩子出生得奇,人长得奇,又是长子,就叫他奇伯吧!”也有人说:“这孩子肯定聪慧不凡,倒不将‘奇’字改为‘岐’较好。因为‘岐’,知意也,就是聪慧的意思。”于是这孩子就以“岐伯”命名了。

“岐”为古姓,最早出自周人的始祖——姬弃,意为两鬓饱满,且聪明睿智。岐伯之“岐”,当从“山”旁作“岐”,伯为人名,亦作古爵位及官名。

由于年代已过于久远,关于岐伯的籍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除了陕西的岐山说,还有甘肃的庆阳说,四川的盐亭说。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岐山人,他从小时候就喜欢考虑问题,兴趣广泛,经常喜好研究日月星辰、天气寒暑、山川植物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对音乐和乐器都有造诣,是个文武全才。在看到身边有很多人承受疾病之痛,死于疾病时,就开始了学医之途,四处寻找良师益友,聪明好学,很快就精于医术脉理,成为当时名气很大的医师。

当时的黄帝为了救治民众的疾病,得知岐伯医学界的名气,就专门找到他并尊称为老师,和他一起研究讨论医学方面的问题,《黄帝内经》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以岐伯与黄帝一问一答的形式写成的。黄帝请到岐伯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军队的士气问题。岐伯说:“治兵先治其心,励兵先鼓其气,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治心者,莫过于音乐。”

岐伯发明了金镯、金铙、号角、神钲等许多乐器,教出了一支鼓乐队,把音律用战争。他用鼓声来鼓舞士气,震慑敌军,并定出击以击鼓吹号为进,退军则是“鸣金击钲为退”的号令。岐伯指挥演奏,各种乐器或缓或急,或轻或重,或单击,或合奏,和缓时如仙乐缭绕,急促时如巨雷轰顶。这些音乐,令伤者凝神忘痛,健者勇气倍增,音乐一出,万众同心,有势破山河之力。黄帝发现音乐是直通心灵之音,战时使之振奋士气,扬我军威,和平之时,用于祭礼天地神灵,陶冶和教化民众。

华夏中医始祖——岐伯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现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黄帝内经》作为一本先秦古籍,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而且现在仍然是国家认可的医学教材,由此,在此可以分析判读,岐伯说的内容应该是非常靠谱的。

史志对岐伯多有记载,宋《路史》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

《史记·孝武本纪》记:“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

《资治通鉴》说:“黄帝命岐伯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

《隋书·音乐志》说,东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

南宋郑樵《通志》说:“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

张隐庵在《黄帝经世素问合编》里说:“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这些记载说明,岐伯既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原始宗教大师,又是一位多才多艺、才智过人的博学家,辅助黄帝成就大业,是名副其实的黄帝之师。

岐伯是《黄帝内经》基本理化思想的最初构建者,前面冠以“黄帝”之名,是因黄帝是五帝之一,声名显赫地位尊崇,当然也是黄帝的识人善用成就了岐伯。在《黄帝内经》,岐伯被称作“天师”。这里遵从民间传说中的说法,认为岐伯是黄帝的老师。看到岐伯的岐字,你可能联想到中医的另一个说法——岐黄之术。岐黄两个字的来源,就是岐伯和黄帝。岐伯最大的贡献在医学方面。他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华夏中医始祖——岐伯

后世的学者们出于对黄帝和岐伯的尊崇,就将岐黄之术称为中医医术,医学界都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本源,是最权威的中医界经典巨著。岐伯被称为中医学的鼻祖,因为不但是黄帝的大臣,还是黄帝的老师,所以后世的人把他的名字放到了黄帝之前,所以就有了“岐黄之术”称呼。

《汉书音义》说:“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晋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出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世。”

宋代嘉祐年间,高保衡、林亿、孙奇等奉仁宗诏校医书,在《黄帝内经序》里写道:“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经史百家杂钞》注中说:“岐伯,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枢,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

岐伯著成了《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国医学著述之先河。《黄帝内经》以《易学》哲学思想统领全书,阐明了阴阳五气六气说和脏腑经络说,包括了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又创立了中医针炙学理论和人体按摩学。他尝百草、辩药性总结临床经验,辩证施治创方剂。然后创立了中医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国家的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体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和养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则问题。是中国医学的基石,中医理论的源泉,临床诊治的依据,被后世奉为“经典医籍”,是学中医的必读之书。

华夏中医始祖——岐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