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送别李妈妈 (真情散文)

 探秘桂北 2020-08-29

      文/程金州(安徽南陵县)

八十七岁高龄的李妈妈走了。老人走的那天正是七夕的日子。她选择这天告别儿孙们,一准是去找寻在天堂里已等候她多年的老伴李老伯。传说中这天有无数只喜鹊在银河搭建鹊桥,所以,李妈妈这天走,也是一件喜事。

李妈妈姓周,但多年来,我们都习惯喊她李妈妈。我知道她老人家近些年身体不好,常到医院做血液透析,好在老人儿孙多,条件都不错,从不延误她的治疗,也不缺人陪伴。我在朋友圈里常见老人次子李正华推着轮椅上的老人慢行在阳光下、林荫中、道路旁,陪老人看景散心。但李妈妈终因年事已高,风烛残年之躯不住病魔的折腾。就在老人离世的一星期前,她小女儿李正娇与我视频,小女儿问母亲可认识视频里的我时,李妈妈还能叫上我的名字。

李妈妈在老伴去世后就由儿孙们接到城里生活,但老人生前总眷恋乡下的老屋和邻里的老姐妹们。因此,儿女们遵从母亲遗愿,将母亲的丧事设在娘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家举行。

我在傍晚时分带孩子奔赴搭建在乡下的李妈妈灵堂,按习俗给老人磕头跪拜,算是与老人告别,也是为老人送行。

李妈妈一生贤能。记得两年前我去老人家里探望她,她不仅客气地挽留我吃饭,还说: ″对不起人嘞,家里没有烟给你抽。"  我当时心想,李妈这高龄了,头脑还清晰,还是像过去那样的热情待人。

在我老家的乡下

,像李妈妈这样的妇孺很多,不仅要下田干农活,在料理菜园子、饲养家畜家禽、缝补浆纱的活计方面都是一把好手。李妈妈与农村大娘唯一不同的是,老人特别整洁爱干净,头上总是扎着一条毛巾,出门走亲戚、上街买针头线脑、扯些布匹时,都会换上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裳。当几个老姐妹聚在一起时,都会夸她的衣服式样与颜色好看,这时,李妈妈脸上可见到内心溢出的喜悦。

在我的老家,李妈妈做人做事都是受人敬重的。不停地劳作是她生活的全部,而且手脚勤快利索,行动时风风火火。

李妈妈与老伴生育三子三女,年轻时李伯伯在村里管些事,是不太照管家务的。因此,家里一应大小的事主要靠李妈妈一个人操劳。

我初识李妈妈,是李伯伯当年借我邻居的披屋开了代销店,她时不时为老伴送衣送饭、到店里收拾卫生。每在这时,李妈妈总会在菜园里摘些新鲜时蔬如南瓜、丝瓜、黄瓜、茄子,甚至小青菜、咸菜,用竹篮装好拎到店里,然后分送给孤寡的老人。

改革开放之初,李妈妈的老伴在我家邻处开了代销店,必须出门几日时,李妈妈会临时来守店。老人不识字,守店时遇有乡邻赊欠的,她总是先供应,待老伴回家后再补上帐。

农村实行责任制时,老人家人口多,分到的田亩自然也多。农忙时,李妈妈忙活得总是要一个人顶俩。春耕开始,开秧门那天,我老家讲究一点的人家,会在田头燃放炮竹,虔祈风调雨顺,祷告当年丰收。李妈妈会把这一天操持得像过年一样的热闹。头一天就将浸泡过的糯米磨成粉,夜半就起来蒸糯米团子,或红豆芯,或芝心,满屋盈盈香气,前来帮忙插秧的乡邻们,天还没亮时赶来,先吃一饱再下田,老人也会去田间拔一会秧苗再回家为大家做早饭。

李妈妈与老伴抚养了六个儿女,可以想象在那贫困的年头吃了多少苦。幸运的是她晚年的生活是幸福的,除了疾病的折磨,儿孙们都特孝顺,广受乡邻称道。

李妈妈走了,但老人的大德风范永存我们后人心间。

近看草色(原创散文)

想要一个深秋(当代诗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