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岁丧夫,79岁丧女,她孀居49年,活到99岁,捐尽积蓄与丈夫合葬

 石莽 2020-08-29

2018年7月,有一颗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以此来怀念那位不该被历史遗忘的英雄——郭永怀;而编号为212797号的小行星则被永久命名为“李佩星”,怀念英雄之妻——李佩。

每当提及“两弹一星”时,许多人想到的便是钱学森。殊不知,在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里,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的科学家。就连钱学森也说:“有郭永怀,可以抵10个师。”

而郭永怀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李佩的付出。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图 | 李佩先生

中科院研究所所长汪德昭曾说过:“我们尊重并怀念郭永怀先生,但郭先生的夫人李佩女士也是一位十分受人尊重的人,她非常优秀,她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抛开“两弹一星”功勋的遗孀身份,李佩是“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是“中关村的明灯”。曾多次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的她,在70多岁时才开始学电脑,80岁时还在给博士生上课,并用10多年的时间开设了600多场比“百家讲坛”还要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

一位是“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一位是“中国科学灯塔”,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两种传奇。正如两人的墓碑铭文所言:“一对伉俪,两种传奇。怀瑾佩瑜,师表后继。”

图 | 李佩与郭永怀在康奈尔

1918年,李佩出身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身为家中长女,她并不是一个乖巧的大家闺秀。

在李佩看来,她的父母“完全是旧社会的人”。尽管李佩的父亲李保龄先后曾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和英国伯明翰大学,但他并没有被西方思想熏陶,反而是被封建思想禁锢。李佩曾说:“在我们家里,第一,如果最后一个孩子不是男孩,家庭人口数可能还要增加,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中国古老传统;第二,家里的男女界限是很严格的,女孩子不能上大学,这就是为什么我小时候的反抗力就那么大的原因。”

话虽如此,但李保龄还是很疼爱四个女儿的,特意用“珍珠珊环”给她们起名。只不过,李佩不喜欢这样的名字,上大学后便把名字从“李佩珍”改成了“李佩”。

图 | 青年李佩

当然,她的大学之路也是通过一番反抗才得以成功的。

由于李家对子女们管教极其严格,所以李佩从小就是在教会学校读的书,但这并没有扼杀掉她想读大学的心。

在母亲的支持下,李佩抗争到了上大学的机会。只不过,李保龄要求她必须上女子文理学院。可李佩并不听劝,当时的她可是考上了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三所学校任她挑,最后选中了北京大学的经济系。

不过,李佩这番作为并不是最让李保龄生气的一次,离家出走才是让他最意想不到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京沦陷。为了安全,李保龄将全家人都搬到了天津租界居住,包括李佩在内。可人在家中,心却在外头。在天津宅了半年后,李佩偷偷地离开了家,只留下了一张字条给父母便前往昆明的西南联大读书。

图 | 李佩在西南联大

也正是因为西南联大,李佩慢慢地走向了革命道路。她经常参加学校“左派”的社团活动,还用自己的周末时间去组织青年女工学习,并帮她们解决各种生活问题。

1941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的李佩参加了重庆的中国劳动协会,开始进行一系列进步工作,帮助中国底层人民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其后,李佩还曾前往法国为一些妇女团体发声。

1947年2月,在美国工会教育项目主管的推荐下,李佩获得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学习的机会。也正是在康奈尔大学,她邂逅了一生挚爱——郭永怀。

图 | 青年郭永怀先生

郭永怀,一个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都有着极大造诣的学者。他出生一般,既非书香门第,也非官宦人家,可在那时,他却是罕有的科学人才。

1938年,农村家庭出生的郭永怀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应用数学的机会,并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受聘于康奈尔大学。

那时,美国相关部门曾问过郭永怀“为什么要到美国?”而他的回答便是:“到美国来,是为了将来回去报效祖国。”

他的坦言直率,让国民为之钦佩,可却把自己置于不利之位。

图 | 李佩与郭永怀

自那以后,郭永怀在美国的路并不好走,他对科学有着满腔热情,却不被允许进入美国与国防尖端技术有关的实验室去工作。故而,去到康奈尔大学任教的他才得以结识了李佩。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有失必有得。

其实,早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李佩便知道郭永怀这个人了,只不过两人并不熟识,仅仅只是耳闻过对方的事情而已。直到李佩进入康奈尔大学,郭永怀身为航空研究院的教师,经常会参加一些西南联大学生组织的同学聚会。因此,两人通过聚会真正地相识,并且相恋。

1948年春,李佩和郭永怀在纽约附近的小镇绮色佳市政厅结婚,随后两人一同在康奈尔大学任教。可以说,在美国那几年里,是李佩和郭永怀过得最幸福最简单的时候。同时,那几年也是两人事业的黄金时期。

从学生到老师,李佩在美国开启了自己的外语教学生涯,当时时任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生院院长威廉姆·西尔斯便曾评价道:“大学里有一位超凡脱俗、极富魅力的卓越女性——李佩,她在东方学系教中文。她的英文水平正如她的中文水平,近乎完美......

而郭永怀,在那时便已经是闻名中外的力学专家了。

图 | 李佩与郭永怀在美国康奈尔

1955年8月,中国在日内瓦中美大使会谈中取得外交胜利,美国因而取消了禁止中国学生出境的禁令。禁令一取消,同为科学家的钱学森立刻就坐船返回了中国,他还曾写信问郭永怀是否要一同回国。只不过,郭永怀当时有个研究项目正在进行,他得完成项目才能回国。

表面上,郭永怀波澜不惊,实则他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祖国的怀抱。李佩晚年回忆时曾说:“钱学森一回国,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盘算着回国的事。”

当时,两人的一些朋友看到郭永怀在加快研究进程,便劝他应该满足于现况,待在美国对孩子的将来好。一个人开口劝后,接下来便是一个接一个,还有人甚至询问他为何要挂记着贫穷的家园,气得郭永怀直言:“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后来,在回国前的送行聚会上,郭永怀还将自己十几年来没有公开发表的书稿一叠一叠地丢进了火里,当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包括李佩。但她更多的是觉得可惜,劝说:“何必烧掉?留下回国还有用。”然而郭永怀却说:“这些东西烧了无所谓,省得他们再找麻烦,这些东西都装在了我的脑子里。”

1956年9月,郭永怀和李佩带着5岁的女儿郭芹告别了生活近10年的绮色佳,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回国的邮轮。

图 | 1956年9月,郭永怀(左)李佩(中)在回国的船上

踏上祖国的土地后,李佩曾描述道:“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几间灰秃秃的小屋、穿着灰色制服的边防战士,醒目并使我们大家感到兴奋又温暖的是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过后,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郭永怀,就在问他有何要求时,郭永怀急忙答道:“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从一开始,他去美国便是为了报效祖国,到现在,他回来了,终于可以实现当日的心愿。于他而言,这一辈子的愿望便是“把我们国家搞好,我们要做铺路石,为后人能够前进,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能搞上去,打好基础。”

而为了照顾郭永怀,李佩选择出任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西郊办公室的副主任,致力于服务所有科学家。为此,她先后推动成立了中关村第一所幼儿园和第一所小学,为广大科学家的家庭提供了孩子就近就学机会。

在那时,李佩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外,还一边操心着家里大小事。每次上班时,郭永怀包里总有个苹果,那时李佩担心他饿所以预备的点心。此外,因为郭永怀很看重家庭情义,所以李佩每月都会按时邮寄80元生活费给在荣成渔村的兄嫂。

一家三口,各有各的工作、学业,各有各的忙碌,可却将生活过得井井有条,幸福和谐。

图 | 1960年代初,郭永怀李佩和女儿郭芹在北京家门口

1967年,社会形势越发动荡,很多科学研究者们被卷入政治漩涡,其中便包括身为郭永怀妻子的李佩。然而,尽管她深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她还是继续坚守在自己岗位上。据说,李佩还去慰问一些被批判过的人,换做别人对此都是唯恐避之不及,可她却完全不在意,也不避嫌。

可等到她也陷入漩涡时,身旁却没有一个人。

1968年,李佩被诬蔑为“美国特务”,在北京接受审查。而郭永怀则因为身兼原子弹研究的重任,不受时局影响,但是在听闻此事后,他也坐不住了。

12月4日,内心焦急的郭永怀从兰州乘飞机前往北京。由于是夜晚飞行,有好友提醒说不安全,但郭永怀坚持要回北京,笑着说:“飞机快,我只要打一个盹就到了,第二天早上刚好汇报工作……”

有些时候,不幸的事就发生在一瞬间。就在快抵达北京西郊机场400米上空时,飞机发生事故,从失衡到坠落,前后不到10秒,郭永怀就这么离开了人世间。而他的尸体,还是面目全非的。

有人回忆说:“尸体完全烧焦了,脸成了一个黑煤球,耳朵都掉了,都不像个人,黑疙瘩一样,完全认不出来是谁。”

由于郭永怀的尸体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贴在一起,当人们将两个人分开后,才发现两具尸体紧贴的胸部中间有一份热核导弹的绝密文件。因为他们二人的保护,这份文件完好无损。据空难幸存者回忆,在飞机剧烈抖动时,有人大喊:“我的文件!

这或许便是郭永怀说的最后一句话。后来也有人说郭永怀之所以紧急回国是因为要上报这份文件,而非因为李佩被审查一事。但真实原因是什么,难以去揣摩,唯一可确认的便是,中国损失了一位人才。

钱学森后来追忆道:“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

而李佩,在知晓这件事后,一言不发,极其镇静。据郭永怀的助手顾淑林在《我老师和师母》一文中记录道:“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一直到早上。那一个晚上李先生完全醒着。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极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谁也感受不到,她在沉默中的痛苦,无言胜有声。

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李佩仍处于被审查的阶段,她一个人就这么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没有人去安慰她,也没有人敢坐在她身旁陪着。

1977年秋,一切审查结束,李佩终于获得“自由”,被调任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负责人。

于她而言,过往之事不再提,也不怨,做好本分工作才是当下之急。

因此,为了发展中国的英语教育,李佩采取了三种方法:“一是‘挖墙脚’,请大学的教师兼职,请退休教师;二是到中科院信访办公室看有无求职的人;三是办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自己培养师资。”而其中这些人里,有很多曾被“戴上右帽”的教授,他们不是坐过监狱,就是曾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在李佩的劝说下,他们都不计过往地加入了研究生院执教。

就这样安稳地度过20年后,李佩又一次面对与亲人分离的痛苦。

1997年,女儿郭芹患癌症去世。像当时听到郭永怀离世消息一样,李佩仍是一言不发,也没有流眼泪。那时的她已年近80岁,许多人都担心她会崩溃,可一个星期后,她依旧提着录音机走上讲台授课,声音沙哑,却仍旧淡定自若。

图 | 昔日的一家温馨合照

自那以后,李佩再也没有提起过郭芹病逝一事,也没有提起过郭永怀。无人知晓她一言不发的背后承受着多大的悲痛,她只是经常呆呆地站在阳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回过神后就继续工作。直到退休后,李佩才慢慢开始处理郭永怀的遗物。

2003年,李佩将“两弹一星”金质勋章捐赠给中国科大;2008年,她又将自己大半生的积蓄分别捐赠给力学所和中科大,数额达60万元。对于这笔大金额,李佩显然不觉得有什么,她曾对自己的忘年交李伟格说:“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

可以说,李佩将自己能捐出去的东西全给捐了,不管是从美国带回的手摇计算机、电风扇、小冰箱,还是家里的写字台、书、音乐唱片,她一一都给捐出去了。就连自己一生教学的英语教案,她都给捐了。

2013年,在郭永怀104岁诞辰上,李佩决定把他的计算尺、牺牲时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等遗物都捐赠给力学所,以此来纪念他逝世45周年。而自己,身边没有留一物来纪念他。

2017年1月12日,李佩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同年4月5日,她与郭永怀合葬,“与老郭埋在一起”的遗愿终于达成。这对伉俪,阴阳相隔了近50年,终于可以再次重逢。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郭永怀和李佩用自己的一生照亮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前程和英语教育事业的未来,他们做到了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二人的传奇一生,着实让人为之赞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