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种子在发芽

 布鲁斯邓bdtcis 2020-08-29

种子在发芽,

树在长枝叶。

人将他的手,

无限地伸向天空。

他心中渴望什么,

想热烈拥抱什么,

不多不少,

只是自由舒展,

和简单直接。

大约在2009年,我第一次说出了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自我意识。在大学时代,我读了许多古典哲学和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哲学。心理学方面,研读的是佛洛依德那里、弗洛姆、阿德勒的研究成果(著述)。虽然我那时接触大部分的书,大多数以弗洛伊德为起始点,但我总觉得这样的描述有不对劲的地方。人生只是这样么?还没有别的可能性?

直到2018年,我读了一些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及近二十年来的哲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苦苦追问的,不过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这个问题。我认为自己在研究一个重大的课题,这对现在的我们,和后来的人,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我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之余,研究这一个重大课题。

我每每察觉到内心涌起一股强大的生命力,然而,非常奇怪的是,这股强大的生命力总是被不知道什么力量给拖住、制约甚至遏制了。生命变成了诅咒。这似乎是尼采的话。如果套用当代心理学的说法,是人性中的攻击性被歪曲了,不能妥善地释放,反而成为一股破坏自身和他人正常情绪表达的毁灭性力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是,每每有人只顾着自己滔滔不绝地说,听不进别人说的任何一句话。一旦你提出不一样的意见,他会立即反驳,把你看作是敌人。坦白说,我以前也是那么一个自我封闭和孤芳自赏的模样。我想,以前的旧文人,也有这么一副臭脾气。但凡觉得自己有几把刷子的,都没有耐心听别人讲什么,他只能自我欣赏。

这样的性情,是不是很熟悉呢?我经常反思,这样的心情是怎么养成的?我们为什么会把自己封闭在某几个绝对的观念中,一辈子都固守着这样或那样的观念?我们甚至不惜跟人打架,也要捍卫自己认可的观念。观念比我们自身更重要——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时候,需要不断地自我觉察,才能察觉的我们在做什么。

古人有很多这方面的尝试。最有名的,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有“事上磨”、“知行合一”这些精髓,但还不明确。对于这样的学说,如果不是跟着老师学,恐怕无法理解其精髓。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新东西,将他们人生经历和沉淀后获得的经验,偷学过来,照着模样做。

我想,我们一旦到了某个年龄,就会形成固定的性格,再也不能做出任何改变,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中,一直有追求“绝对正确”的因子。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圣人”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完美无瑕,不会犯错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崇高形象。显然,这样的追求,不过是自我封闭和盲目自大。实际情况是,种子发了芽,才能长成岑天大树。必须不断地接收新的信息,才能像种子那样,在蜕变中成长。

努力地、不懈地、毫不犹豫地,随时随地都想维护自己的正确性,是过去的一贯做法。这样的做法,在我看来,是最浪费的蠢笨行为。但在一个严酷的氛围中,作为上层人士,绝不会承认自己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如果承认自己也会犯错,他觉得自己的威望受损,从此没法再混下去了。

有两个关键的成长阶段,肯定会深刻而久远地影响我现在的做法,和今后的选择。第一个是“邓宁-克鲁格效应”。我原本是优秀的学生,从小地方出来,到了一个大地方,慢慢地落伍了,内心落差极大,有很深的挫败感。一个曾经那么有优越感的人,忽然什么都不是了,这样经历怎样的煎熬呢?而且,这个煎熬的过程,持续了二十年以上,其中不乏惊心动魄的时刻。当然,这些波澜,都发生在我心中。在表面上,我一直装作若无其事。我自身的经历,证明了“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正确性。在经历前两个阶段后,我现在应该进入了第三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要说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了。

“试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观念。我耗费了很大的精力,有时候被逼到无法后退了,才不得不采取“试错”的策略。慢慢地,我发现这个方法很好。不要老是想着绝对正确、永远不错,才说话。如果你不说,永远不知道说得是否正确,以及是否有效。我们的文化,历来讲究“谨言慎行”,倾向于压抑个性。如果甘于这么做,也无可厚非。可对我这样的人来说,本质上,我不是个消沉低落的人。我心中蕴藏着满满的斗志。可为什么我是现在这个样子?是什么扼杀了我的活力?因为我害怕说错话,做错事,所以不敢说话,也不敢做事。

我想,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批评,比鼓励和宽容要多得多。在成年人眼中小的不能再小的事,对孩子却仿佛是天塌了。成年人总是小题大做,根本没想到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能容错的环境。这就养成了我们谨小慎微的性格,不敢逾越雷池一步。到了如今,我将大部分事,都视为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当我走入这一个层次后,回过头去,忽然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一些小事斤斤计较,无法释怀。我过去也是那样的,但现在,我转变观念了。我不会再让琐碎小事烦扰我。

我想,一套思维模式,应该是一环套一环的: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自己的缺点,就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难道我们要为自己说错话付出什么巨大的代价么?(对,在某些时候,是这样。我们认同“祸从口出”这样的说法。)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试错”的理念。一个只愿意说正确的废话的人,不肯能冒着失去威信的风险,随便说话——他因此而封闭了自己,错过了很多次成长的机会。

如果我们承认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我们只管大胆表达我们的想法。我们也就能发挥每个人的优点,协同做好一件事。当前,在我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些观念:

1、一件事,不论你怎么考虑,如果它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材料才能做得成,如果你在某一个阶段省了某一笔费用,你一定会在其它方面将钱花出去。也就是说,该花的钱,最终会花出去。从某个点片面地考虑问题,不是整体解决方案。你偷掉的东西,需要别人来弥补。所以,绝不要心存侥幸。

2、我们每个人都因为自己的言行,而塑造了我们自身的形象。我们发自内心的努力,都不是白费。要么,成就了一件事;要么,成就了某个人;要么,成就了我们自身(我们获得成长)。所以,不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努力和用心。

3、关于自我暗示:挺直腰背,告诉自己,我不累,我是打不垮的,我能搞定。有这样的信念,就能真的将事情搞定。人先要相信自己能做成某件事,然后他才能用心去做,最终把事情做成。

4、聆听内心的声音,虽然有时候你的直觉令你的理性难受,但最终你会发现你的直觉很准确。

5、人际交往的原则:聆听和回应。

6、做事的原则:我能做什么?我希望他人为我做什么?

7、遇事不慌,坦然自若。再不要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忧心忡忡,睡不着觉,失眠多梦。

8、知道如何引导情绪。任何一件事,如果它使你的心负荷累累,让你不堪重荷,失去情绪的平稳和耐心,立即将这件事放下。或者,用你的愤怒,立即动手去做一件几个小时后就能出成果的事。力量应当被引导,而不是压抑,或是转变成愤怒。愤怒是行动的无能,这句话,很有启发。

我们的文化,强调“问心无愧”,我觉得这一理念非常好。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如果做到了“问心无愧”,也就够了。我们肯定在遵循某些原则,才能“问心无愧”。下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都遵循着哪些原则?我们需要经常检视这些原则。

现在想想,富兰克林写下十三个品德,每天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确实是个很好的策略。有些事,必须写下来,才能渐渐融入到我们的骨子里去。有些事,如果不写下来,就无法形成清晰的想法。我们也无法认识到,哦,原来我是这么想的。

每天记下当天的想法,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成长办法。我坚持尝试这两三年,就是证明。还有一点,要写在这篇文章的最后:

如果我们头脑中忽然冒出某个想法,要在五分钟内立即行动。这样的时刻,就是我们的生命活力昭显的时刻。这时候,我们不要急于追问“这么做对我有什么好处”。只管去做,就像孩子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这不是为了什么具体的目标,而只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活力得以展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