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时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在香港看到一组被认为是赝品的青铜编钟。这组编钟共计14件具有西周晚期特征,但被认为是仿制功力不到位的赝品。 为什么香港古董商会认为这组编钟为赝品呢?因为编钟上的铭文极其特别,是在铸成之后用工具刻在编钟上的。 我们知道,绝大部分西周青铜器铭文都是在铸造器物时与器物同时铸造的,这些后刻的铭文在当时被认为不合理,是后人假造的。 92年的香港是中国古董境外交易的中转站,很多文物便是在那时被交易后流失海外的。虽然一只钟只要6万,14只一起打包不过百万,但在92年对于科研经费还不充裕的中国来说也不亚于一笔巨款。 随行的人都认为马老看走了眼,这14只古钟明显就是后人仿制的。可马老十分坚持,甚至不惜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一定要将这些古钟带回国。 马老的执拗让随行的友人不得不掏钱买下这14只假货,大家都觉得马老的这个教训买的未免也太大了些。 当钟运回上海后,看过钟的专家都认为马老看走了眼,说他花了大价钱买了套假文物回来。 面对众人的质疑,研究了半辈子青铜器的马老道出了他一定要买这些古钟的原因:14只钟的铭文虽然是刻在上面的,但将钟按大小排列后,会发现读不通的铭文其实是连贯的句子。 而且上面很多文字都是原来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鲜有出现的。若是后人仿制,有着如此高金文造诣的仿制者会不知道西周青铜器多以浇筑成型,直接将金文浇筑在青铜器上就好,又何必大费周章做一个四不像出来呢。 虽然马老的解释有理有据,但大多数人还是觉得买钟的钱打了水漂,毕竟没有证据可以证明马老的推测。 就在买回钟没多久,1992年8月,正在发掘晋侯墓地的专家邹横表示在发掘过程时出现了两个编钟,两个钟上也有雕刻的铭文,上面写着“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兹钟”。 而马老买回的钟,经过清洗去锈,内壁的铭文显露出来,上面有着“晋候”二字,同时按照顺序排下来,最后一个字便是“万”,与晋侯墓地出土的两只钟连起来,就有了“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兹钟”这样西周时期常见的关于赞美先祖,祈求平安的文字。 连贯的字句,钟身上的“晋候”二字,都证明了马老一掷百万买回来的“假钟”,百分百是拥有千年历史的西周古物——晋候苏钟。 上世纪90年代,在山西侯马市曲村发现一组主要是西周时期的晋国墓地,其中包括数代晋侯、晋侯夫人的墓地。在墓地被发现后,盗墓贼蜂拥而至。当时的盗墓分子趁考古队因老百姓秋收而中断挖掘的空挡将墓里的14只钟摸走,并偷运到了香港。 马老在香港遇到14只遗落的钟是运气,但遇见之后的故事,与运气无关,只与马老的才学和胆识有关。 马承源先生,建国后国内最权威的青铜器专家,文物局《中国青铜器》教材的主编。为上海博物馆的建设贡献巨大。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从海外征集抢救了相当数量的珍贵流散文物。 青铜器从来都不是尘封的古董,每一件青铜都是那个时代一种文化的印记,只有透过它们,我们才能去触摸那个遥远时代的厚度和温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