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云梦县易氏·太原堂考略与“金银宗”溯源寻踪

 新用户6525yWoI 2020-08-30


湖北云梦县易氏·太原堂考略与“金银宗”溯源寻踪

易元法

永久桥左前方为杨林村  摄影:水易居

  我们是易姓传承人,祖籍湖北省云梦县胡金店镇杨林村(现万民村一组)。

  易姓的姓氏来源据考有八支根脉:

  一、 黄帝后裔:黄帝画野分都邑时为支脉赐姓;

  二、 成汤商朝宗室后裔以封地为姓;

  三、 周文王时有支脉以住地称姓;

  四、 周武王弟毕高在周成王时任太史领三公衔,后人以封地为姓;

  五、 姜太公助周伐商受封东海齐国,其遗脉以官职称姓;

  六、 中山国遗族: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会同秦国将中山国灭掉瓜分后,中山国遗脉后人改姓;

  七、 汉初淮阴候韩信被害后有一遗脉为避祸改姓;

  八、 外族蛮夷归顺中原后汉化改姓。

易氏太原堂家乘谱系

  稽考“太原堂”堂号由来:起始鼻祖为成汤商朝宗室后裔,卒葬太原,子孙居之,世为太原易氏。自周武改朝历春秋战国,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置太原郡时,祖上为明家族望门第,定下太原郡为本族郡望(族谱学定义:郡望即是堂号,但堂号不一定是郡望。郡望为姓氏总堂,堂号可由支脉自立,而以先祖道德文章、功名为号的称之为典故堂号,如重桂堂、瑞芝堂等等)。故《易氏·太原堂》始立,其间2000多年经十多个朝代的更迭,世事沉浮,支分派别,散处不一。

  本门家考溯源:远祖乃是由江西易姓迁来湖北,族人世称为《易氏·太原堂》传人。本支始迁祖来自明清时的两次社会大迁徙,呼应于“湖广填四川、吴皋(江西别称)徙三楚”(湖广别称)的历史际遇期。数百年间我们的祖先在这一展平洋的古云梦泽的夹河西岸,依涢水翠玉东眄白帆紫氲,棲夹河径曲西眺烟树晴岚,肥沃的油沙田土让祖先们在此肇基拓土,聚族繁衍。美丽的汉东平原(江汉平原之东)集居栖息着勤劳善良的易家子孙,蜿蜒不绝的夹河径曲提供着不竭的农耕渔猎资源,累世萌盛,裔布溢展,易家老塆是生发旺兴之根,族姓村落如星辰点缀四周。清朝时就在现易棚村西侧即胡金店镇到应城两河口镇的官道西面(此官道是自王店经下渡口、杨林,过沱湖、小陈、谭易、张李、高庙、六李的大道非现在通行的乡村公路,王店为胡金店镇西行的官道渡口)累土数丈筑台,高台楼宇广场依风水阵式分布,且古柏参天,高墙斗拱,重檐楼阁,碧瓦琉璃,庄严肃穆,无不彰显着家庙祠堂的巍峨庄重。庙中供奉列祖列宗牌位遗像,存放各类宗册文集、谱牒、诰敕、告示等文物文史资料(世称易家庙,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曾改为易庙小学供邻近学子启蒙拜师,现已难窥真容一也) 。本姓族众逢春、夏、秋、冬定会禴(yuè )谛(dì)尝(cháng)烝(zhēng);重大节庆、祭典吉时,西起应城杨河、短港,东到伍洛、孝感,南至汉川、沔阳,北溯随县、安陆等四方易姓宗亲,必肃身正容,聚集列队旌旗前来,礼祀祖先,香火繁盛。(自民国起,兵火战乱不息,匪盗猖獗,庙内文物、文史、典籍多被洗劫,俟(sì )国建民安除旧布新之时,乡人不识璠( fán)玙(yú ),误使散佚(yì),文史典册至今踪迹难觅,实为文史之大损,合族之遗憾也。

杨林湾后的河流  摄影:水易居

  本门祖上于清同治年间自易家二湾生发移迁到夹河东岸阎王庙滩涂渡口处,置得几间草屋栖身以安家小。青壮男丁以驾船跑码头为业,间或与人搭伙拉大网起渔度日;家小几代数口留居渡口草庐开荒种菜以供家需,并在草庐前搭建凉棚三两间,摆上几张桌凳,做些勤行面点以供行客商旅充饥裹腹,兼卖碗茶、凉粉、糖食瓜子便利等渡之人打尖歇脚捱(ái)时解渴。如此一来便有些许活钱周济家用,日子也日渐红火,小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利活衣鲜,人嫉鬼妒,有宵小恶棍红眼犯奸,意图攫取渡口地利,竟撺(cuān)掇(duō)时押县署府衙之死囚匪魁啮(niè)噬(shì)先人是其销赃匿财的窝户,坐陷先人于通匪嫌疑之中。幸得祖上善缘广结,蒙受县署衙役捕快之惠,适时着人通气透风,先人才明了事曲起因,遂耗费钱财,上下打理,始才将诬构累讼之事息宁,并在乡党望族的撮和之下乃弃利让地将渡口营生屈抵宵小,舍屋散业以求家全人健。事毕,祖上无奈之下只得遣散家小,分遗家产让门下各位宗親各奔西东自谋生计。    

  本门先祖承继木船划子一艘,疏密鱼网二三条,二老双親携其金银二子仄入芦席蓬中,终年日晒雨淋,栉风凌霜,棲身舴(zé)艋(měng),钩钓网猎为讨生计,锥立无依水上漂泊,数年后金银两兄弟外傅经年渐渐成长起来,他们接下二老双亲的水上营生,并在夹河西岸下渡口丈布沟南侧寻得一处地皮,割芦垦荒,编苇结庐供两位老人棲身,二老弃船上坡落地以种菜养鸡为乐,喜感陆居有家的欣慰,每当金银两兄弟鱼猎归来家中就充满欢乐。

  多年后金银两兄弟在霜寒暑蒸中渐已成人,日子也稍许宽裕,并相继成家立业。金银两位老人善处世事,人和意德,并时常教人习绳结网,临水观鱼,睦友四邻八座的乡亲授之以渔,深得众位乡邻敬重抬爱,终得择地入籍杨林村庄,买田建屋,培固祖根,并与陈、叶两姓族人同住杨林,呈现三姓族人共生之缘至今。

  金银二老就是我辈族众的太祖,即定居杨林村的始迁祖。我辈宗亲及承继后人皆是金银二位老人的后代,现今遗存于杨林发迹之各位宗亲虽经累世历代都得以敬畏之心对金银二老顶礼膜拜,认祖归宗不得违逆差谬。

  

永久桥右前方为杨林湾  摄影:水易居


  普天华夏易姓家族古训就有六德修身养性之教,即用孝、友、睦、姻、任、恤来规范我辈的行为举止。在此家训渊源的素养中金银二位太祖及历代祖上遵训循规、自律践行,累代规约遂自成家训诫勉后人:

  若保身立命得以根土为基;

  想衣新亮颜更需艺业妙精;

  欲业昌和顺须记德善并行;

  要显振家声务必勤学致用。

  金银二老为我辈宗亲的太祖爷爷。自太祖辈传至高祖辈,两房共有五位崇字辈老人。其中有一门自崇字辈老人起而三代单传(即崇、曾、道)至道(朝)字辈祖上而人丁渐微,得传单丁又因恙(天花、嗜酒)止娶而至此门无遗存(即朝和老人止娶无嗣且墓葬失详)。而另一门得传崇字辈高祖有四位老人,即分别为崇祖大房头传至曾字辈有三子再传,三曾祖又下传至今;崇祖二房头早夭而无记;崇祖三房头传至曾字辈有一子再下传至今;崇祖四房头(即幺房)传至曾字辈有二子再下传至今。现简述如下:

  崇祖四房头(幺房)传至曾字辈有二子,讳曾满、曾明两位老人。曾满老人传至道字辈,即朝字辈三子,头房讳朝建,传德字辈下传至今;二房讳朝润,传德字辈下传至今;三房讳朝峰,传德字辈下传至今。

  曾明老人传至道字辈有三子,即朝字辈三子,头房讳朝清,传德字辈下传至今;二房讳朝杰,传德字辈下传至今;三房讳朝军,传德字辈下传至今。

  崇祖三房头仅传至曾字辈老人一位,讳曾旺,人称“善缘先生”。曾旺老人再传道字辈得三子,众称南上三位爹爹。其中南上大爹名讳朝福无子嗣下传;南上二爹讳朝中老人,传德字辈下传至今;南上三爹讳纪堂名子清,系革命先烈,早年参加新四军,后受害牺牲于汉川吕家巷。建国后,政府给南上老爹家挂“光荣烈属”牌匾。

  因崇祖二房头早夭,故无记。

  崇祖大房头,即本门高祖老人,家乘谱系也自此为始作记载传承。

  崇祖大房头得曾字辈老人有三位,三位曾字辈老人分别是:易曾新、易曾阶、易曾谟。

  曾祖大房老人讳曾新,单传道字辈老人一位讳朝国。祖上朝国老人传显考德字辈,德字辈传正字辈即己身而续后延今。

  曾祖二房老人讳曾阶,单传道字辈老人一位讳朝安。祖上朝安老人传显考德字辈,德字辈传正字辈即己身而续后延今。

  曾祖三房老人讳曾谟,单传道字辈老人一位讳朝周。祖上朝周老人传显考德字辈,德字辈传正字辈即己身而续后延今。

  道字辈传至德字辈时,本门宗亲显现出人丁兴旺态势。德字辈人丁共有兄弟姐妹18人,其中男丁13人,女身5人。德字辈传至正字辈时,三房正字辈人丁共有兄弟姐妹53人,其中男丁30人,女身23人;外戚人丁17人,其中男丁7人,女身10人(外戚:专指同辈嫁出的女身成家所出生的子女,但子女下传孙辈就不再统计了。以下同此意);自正字辈成人立家之时适逢国家人口发展以国策推进,正字辈家庭大多呈单丁独女概况,人丁稍减。现时人口政策虽然有些变化,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的发展变化,后代的抚育成本和成长投入也不断发生变化,同时传承千年的孝道理学也得去糟存精。当今社会的家族昌盛皆以名望、学识、经济贡献为其根本,人丁多寡只是蓄才输能的效用,故此正字辈传至国字辈,三房国字辈人丁共计50人,其中男丁26人(螟蛉子1人),女身24人;外戚人丁45人,其中男丁22人,女身23人;国字辈传至志字辈,现今因国字辈众多年少未成家,传继后代人数不便统计,故此只将传承后人入籍立册,其他以待众亲成年组家延脉之后再续继入册立籍才能统计如数。

元法兄寄赠《家乘谱系》

  本门自晚清同治年间金银二老单立门户近一百六十年间,金银宗的后人们屡挫屡生,日渐强盛,史上祖辈先人虽无大的建树,但悉能与时俱进:由水漂而陆居,由草庐而置业,自业疏到技精,惟白丁出书生,弃篙浆换轮机,驱奔驰兴实业……一步一个脚印,实乃百堵殷实门阑蔼瑞,金银家族日渐兴盛。

  遵循家训、祖诫,我辈祖上自置业上岸立家以来,就以求学似渴的迫切心态,尽可能让家门子孙识文断字,从不轻看文化素养的根植。当时虽资财有限,也能让三位曾祖学算珠理财皆能当家处世,三位朝字辈祖上更能入冬学、读私塾、懂增广、阅琼林、学子规、效朱颜;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更有德字辈两位书生上了新式学堂,中学毕业后回报桑梓执教顽童,后投身建国伟业,为共和国基石稳固而殚精竭虑地服务在县级岗位。其他宗亲则在当时能入学的上学堂,需扫盲的去识字,五十年代初成了同门宗亲的学习高潮。五十年代末开始,不管中学小学本门宗亲都是循年受教,全无再生文盲,中学生如春笋绽出,大学生代代相传,名校学榜有我辈,硕博喜帖送家门;政商百业皆有门内宗亲,文卫科研不乏专家学者。共和国七十年间宗亲人才济济,真可谓“佳器、名珠、丰年玉后昆贤达过江鲫,金马、玉堂、木天署白屋学子常采芹”,无不显示着我辈易姓金银宗的一派兴旺景象。

  (注:金马、玉堂系封建朝代的登科入仕之地;木天署系封建朝代的翰林院所在,翰林学士闲暇之时以划船采芹为乐;白屋即为布衣之家,普通百姓。)

        二零一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草拟

        二零一九年三月十六日完稿

祖籍阎王庙滩涂照 照片翻拍自易氏太原堂《家乘谱系》

附:序 

家乡杨林塆族兄元法牵头编成了易氏太原堂湖北省云梦县胡金店镇杨林塆金银宗家乘谱系》,即将付梓,请我为之作序。

我与元法兄网络认识,都是正字辈,他年长为兄。序之拜托,让我纠结。却之不恭,允之不妥,很有压力。思之再三,同门同宗,既然元法兄信任,我也不好推辞。

编修族谱,是一个浩繁的工程,没有统一认识不成,没有资金不成,没有组委会不成,没有一个齐心协力的编辑班子不成,最重要的没有一个文字功夫过硬又甘于奉献的主编更不成。杨林塆因为有元法兄动议并亲历亲为,金银宗家乘谱系经三年多的筹措寻访、 信息收集、 资料整理 编撰汇总,才得以完成

修谱是好事,是德政工程,也是文化工程,更是历史工程。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弄清楚有好处。人活一世,不能糊里糊涂,要对得起祖先,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后人。“修谱既是族内宗亲感情融合的过程, 也是族人对本宗文化理念的一种认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进一步地构筑本门宗亲敬祖聚家、敦伦睦族的思想基础过程”。

所以我对元法兄组织编写完成金银宗家乘谱系》非常敬佩,也粗略了解了“金银宗”的苦难历史及奋进历程,深为“金银宗”的发展壮大而欣喜。去年,我受大悟易姓族人之邀前往观摩学习,感触颇深。他们从2015年动议,至2018年历时三载,众人一心,合族努力,编纂完成《紫芝堂易氏族谱》,总策划、主笔之一易忠俊兄给我寄来厚厚三本,深为震动。

大悟紫芝堂易氏族谱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万物本乎天,人生本乎祖,凡有血性者无不各亲其亲,各敬其祖,各爱其族。编修族谱,就是为了寻宗敬祖,溯本求源,以承先启后,奋发有为。其激励当代的现实意义和存史资教的历史意义无须细说。

当今时世,同姓聚族而居的格局逐渐打破,随着人口流动加剧及工作迁徙的频繁,同姓分居各地,走向五湖四海,族亲观念渐渐淡薄,姓名也多不按字辈来起,长幼尊卑逐渐模糊,过去老谱失传,现在新谱不修,脉络不清,字辈混淆,实在让清醒者夜不能寐,让明白人扼腕叹息。

欣逢盛世,国泰民安。一族能团结一心,编修族谱,是族之兴旺的像征,也是汇聚一族凝聚力的最好契机,同时也能追踪来路,记述当代,彰显才德,教化子孙,启迪后来,功莫大焉。

云梦杨林塆金银宗家乘谱系》和大悟《紫芝堂易氏族谱》均已编修完成,可喜可贺!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愿天下易氏亲如一家、长幼分明、伦常有序、遵纪守法、爱国爱家、孝老扶幼、明礼诚信、敬业勤俭、仁义为怀、奋发向上、永葆平安。是为序。

                        易千元

                   0一九年十二月十三日

大悟紫芝堂易氏族谱厚厚三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