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上广文学】No.70424期No.70431期[纸刊入选作品]A版||榕荫天下 李志超

 北上广文学 2020-08-30
北上广文学
欢迎您的阅读
《广州文苑》、《上海文苑》、《北京诗词》、《广州诗刊》、《上海诗刊》《祖国文学》《北上广文学》属于共同平台!
【上纸刊《北上广文学》,敬请联系主编微信pp66999966


榕荫天下


李志超


1


福建省安溪县俊民中学东大门门口,台阶的两旁,有两棵大榕树,那是1989届的高中毕业班的同学集体种下的,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每天早晨,它们静静地侍立左右,恭迎每一位师生的到来。
走进校园,也就走进了清代名相李光地读书与讲学的“榕村书屋”(雍正朝更名为“贤良祠”),因为俊民中学就是依托榕村书屋建校发展而来的。“榕村书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是李光地命其子李钟伦建造的,“因有榕数株,荫数十亩而得名”。时人也称李光地为“榕村先生”。
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三百多年过去了,当年为家乡的文人雅士带来阴凉的这几株榕树,虽历尽沧桑,却长得枝繁叶茂,长髯飘飘。我想,是书香的浸淫,才使它们青春不老;是岁月的磨砺,才把它们塑造成智者的形象。
在贤良祠的榕荫下漫步,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闽南有很多名贵的树木,李光地作为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高官,更应该欣赏可做“栋梁”的树木才对,为何他却对似乎没有多大用处的榕树情有独钟?
打开《榕村全集》,我从里面找到李光地写榕树的两首诗:

 

其一
南方有佳木,冬夏常青青。
脂可杂金碧,文能拟画屏。
出根依涧壑,长于老郭埛。
意色今如此,中应藏百灵。

 

其二
独有榕村榕,低垂前古风。
孤根吹不断,一水渡还通。
偃蹴人何意,倾危神者功。
每须风雨会,流韵满溪中。

 

我心中豁然开朗:原来李光地欣赏的是榕树“出根依涧壑,长于老郭埛”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孤根吹不断,一水渡还通”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民间称李光地为“赤脚宰相”,他从偏僻的闽南山区的寻常百姓家,一步一步的走向朝堂,是何等不易。如果没有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光靠天赋恐怕难以到达这样的巅峰。
据《安溪县志记载》,“光地少无声色之好,衣食裁取粗给,经年不奏丝竹,门馆寂寥,无有私谒。”“尝举家陷贼,挟以邀金,欲杀者屡,终不惧。间即取书读,贼大奇之。”即便生命受到威胁,仍不忘读书,可谓要书不要命。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认真研读经史百家书中度过的。他尤其致力宋明理学的探求,于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进士,殿试排名第五,不久后任职翰林院编修,从此开启了仕宦生涯,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天下当然也不是一族之天下,满清入主中原,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这一点,历史早有定论。可是,在当时,整个东南的文人集团始终弥漫着以明朝为中华正统,把清朝视为夷狄而与之虚与委蛇的主流意识形态,李光地却追随新朝,除了他熟读周易,看清天下变化形势以外,能作出这样的抉择,同样需要极大的勇气。
人说伴君如伴虎,李光地终其一生辅弼帝业,不用说平定三藩之乱,解救受戴名世《南山集》案所牵连的方苞,以全族人的性命做担保荐施琅收复台湾,就算荒年赈济饥民,减免赋税和废除酷刑,以及治理漳河、子牙河、永定河水患,哪一桩不是提着脑袋的营生?
漫步贤良祠,我对这几株活了几百年、曾经为家乡学子带来阴凉的老榕树肃然起敬。


2


    榕树,不是什么名贵的树,它在闽南大地上随处可见。
榕树的适应性强,喜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在瘠薄的沙质土中也能生长。即使是鸟嘴里落下的一粒种子,也能落地生根,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垂一方之美荫,来万里之清风”(宋李纲语),成了无用中的大用。出生年代晚于李光地的福州郡守李拔这样评价榕树:“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在天下则荫天下”,并以榕树自勉,表达为官一方造福百姓的愿望。
李光地来自底层,了解民间疾苦,所以他为官清廉,治理水患不遗余力,惩治贪官污吏不心慈手软,为民请命不顾及身家性命,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他甚至以阖族生命保施琅。这些,都是人们看得见的功劳。
李光地还有许多被人们所忽略的历史功绩,譬如,他建议废除圈地等旗人特权,构建满汉和睦;兴文重教,编纂典籍,把汉族的礼仪制度推介给当朝。从表面上看,满族人打败了汉人,登上了皇位,可他们却让汉族文化给打败了。究其原因,除了汉文化的强大外,李光地等人的功劳也不可抹杀。
除此以外,李光地还研读西方历算学,推广科技,虽然受时代局限性的限制,还未成气候,离现代科学还很遥远,但他包容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也是令人钦佩的。
正因为如此,李光地曾得到康熙帝三次赐匾表彰,雍正帝更是给予他“一代完人”的高度评价。如此殊荣,在清廷的满汉大臣中是独一无二的。
要说李光地对家乡的贡献,我认为,最主要的不是他把安溪铁观音、湖头米粉等特产推广到皇宫,更重要的,是他对闽南,尤其是湖头文化的影响。
湖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底蕴的积淀并不是从李光地开始的。据史料记载,仅从明永乐元年(1403年)起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500余年中,湖头人中举的就有99人,而李氏门中,就有“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盛况。再往上溯,李光地先祖李侗还是朱熹的老师。可以说,是湖头的文化环境成就了李光地,李光地反过来推进了湖头文化的发展。
李光地是清初闽学派领袖,他不仅留有卓著的政绩,美好的官声,而且还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主要有《榕村全集》175卷。毋庸置疑,李光地文化对湖头人的性格和质量的影响是最大的,至今依然影响着一方水土的生命质地。这一点,才是他对家乡的最大的贡献。
而李光地的弟弟李光坡,选择的却是与兄长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他放弃科举业,授徒讲课,专心治学,还承担起管理家族的重任,李光地制定的家规、家训,也通过他得以落实。他也留下了《周礼述注《皋轩文集》《离骚注》等著作,对李氏乃至湖头古镇的良好民风、家风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也许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湖头人并不觉得自己多有文化,但外来人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就会为古镇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感动,在这里流连忘返。
你可能想不到,家在湖四村的建筑工人李泉溪,却在全国性的楹联、诗词创作大赛中得过各种奖项,被周围的人称为“获奖专业户”。
你可能没听说过,湖头街的李泮水一家,男女老少都是灯谜爱好者,每逢他们家办喜事,都有一个“灯谜竞猜”的保留节目。主持人是外面请来的谜友,主人和客人一起猜,猜中的有丰厚的奖品。这样的活动大大地增强了喜庆的气氛。
你更不会想到,登贤村的李清白、美溪村的李少平等几个没有读过几年书的农民,却可以组织一场全国性的象棋比赛。有人说,说是全国性比赛不准确,因为还有美国人参赛,说是国际比赛会比较恰当。
高考语文科考试结束后,如果你是中小学教师,你最好要去关注一下高考试卷,因为,说不定你到菜市场买菜的时候,卖菜的阿姨会跟你谈论高考作文题,你要是对此一无所知,或者不能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人家可会把你看扁哦!
李氏宗祠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是旅外乡贤李尚大先生写的“海内推十大姓,郡志载小泉州”,口气很大,但它与湖头古镇氤氲的文化气息是相称的。
漫步贤良祠,我对这几株活了几百年、一直守护着家乡的文化命脉的老榕树心怀感恩。
——2018619日于湖上中学

作者简介:李志超,笔名曲梦,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安溪县作家协会理事,省级“优秀教师”。著有作品集《梦幻铁观音》。作品散见于《写作》《参花》《散文百家》《散文选刊》《九天文学》《华南诗刊》《暮雪诗刊》《深圳诗歌》《泉州晚报》等报刊杂志,多次在全国各级文学大赛中获奖,多篇作品被收入国内各种选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