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昭公十九年》西晋·杜预(公元222——284年)注:“戌,庄王曾孙,叶公诸梁父也。”东汉·王符《潜夫论》说:“左司马戌者,庄王之曾孙,叶公诸梁者,戌之第三弟也。”《吕氏春秋》高诱(与应劭同时人)注:“沈尹戌,庄王之孙,沈诸梁叶公子高之父也。”这些不统一的说法,恰好说明他们都是没有根据的,是一说之歧出的,只能算作传言而已。 唐·林宝《元和姓纂》说:“周文王第十子耼ran季食采于沈shen,因氏焉。今汝南平舆沈亭,即沈子国也。”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耼季是封于“聃”,而不是封于“沈”(按:本字作“邥”)。后裔是姓“冉”,而不是姓“沈”。沈诸梁也不是沈国的后裔。沈国还没有灭亡,沈诸梁早就存在了。 清·陈廷炜、王仁俊《姓氏考略》说:“《左传》:沈zhen、姒、蓐、黄。注:四国,台骀之后,系出金天氏。又,楚有沈尹氏,沈诸梁,并公族,以封于沈鹿得姓,则系芈姓,非一族。直深切者,为实沈之后,与音审者不同。”《左传·昭公元年》说:“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这个山西地区的“沈国”,在它还没有灭亡时,沈诸梁和父亲也是早就存在了,所以沈诸梁不是这个沈国的后裔。又说公子贞封于沈鹿,因而后代姓“沈”,是沈尹戌的祖父。按:公子贞,字子囊,系楚庄王儿子,楚国的令尹,他并没有封于“沈鹿”,他的后代更不会姓“沈”。他的孙子(庄王曾孙)囊瓦,字子常,和沈尹戌同时,也是楚国的令尹。囊瓦就是用他的字“囊”为氏(“以祖字为氏 ”),所以公子贞的后代是“囊”氏,而不是“沈”氏。 古人众说纷纭,漏洞百出,真让人莫衷一是,后世研究者隔靴搔痒,墨守陈规,牛头不对马嘴。鄙文欲以一说定乾坤,一扫千年之阴霾,不知能否哉? 一、叶氏的来源 东汉末年,应劭在他的著作《风俗通义》(又叫《风俗通》)里的《姓氏》篇说: “(叶氏):楚沈尹戍 生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因氏焉。” 《左传·定公四年》载“吴楚柏举之战”,左司马沈尹戌和令尹子常是此战楚国军队的主帅,接着《左传·定公五年》载秦军支援楚军大败吴军,吴王败后乃回国。文中突然莫名其妙地冒出:“叶公诸梁之弟后臧从母于吴,不待而归。叶公终不正视。(叶公诸梁的弟弟后臧跟从母亲被俘虏于吴国,他不等待吴国放了母亲就自己弃母逃回。叶公所以始终不把他当作正派人看待)”如果叶公沈诸梁的确是沈尹戌之子,作者顺便冒出这句话也就不奇怪了。 二、沈诸梁的“沈氏”的来源 唐·林宝《元和姓纂》说: “沈尹:楚有沈尹戌、沈尹赤、沈尹寿、沈尹射,子孙以官为氏。” 沈尹戌是楚国的左司马。《左传》称他“沈尹戌”“左司马戌”“左司马沈尹戌”,绝对没有称他作“尹戌”,所以“沈尹戌”的确是氏“沈尹”的。 “沈诸梁”如果确为“沈尹戌”的儿子,那他就是把氏“沈尹”省为氏“沈”。他是氏“沈尹”省为氏“沈”的第一人。 三、沈尹氏的来源 《吕氏春秋》著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前,保存资料较希有,书中提及两个氏“沈尹”的人: 一个时代较早,叫沈尹茎,说楚庄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591年在位)以他为师,他推荐孙叔敖(蒍氏,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代己做庄王的令尹,遂成霸业。《吕氏春秋·不苟论》说: “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 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 一个时代较晚,叫沈尹华,说楚威王(公元前339——329年在位)向他学书法。《吕氏春秋·先识览》说:“荆威王学书于沈尹华,昭厘恶之。” 楚庄王时(公元前597年)还有个中军将军(这种官职往往都是临时任命的,事后就解除了,回去做原来的工作)叫“沈尹”,而孙叔敖当时的确是令尹。《左传·宣公十二年》说:“沈尹将中军,子重将左,子反将右,将饮马于河而归。”“蒍敖为宰”“令尹孙叔敖弗欲”。 我们一看就知道“沈尹”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官名,因为楚国“X尹”都是官名,“尹”是“长官”的意思。平时人们都叫他“沈尹”,官名就成了他的人名了(现在社会上还有叫人官名的习惯)。他是《左传》中最早出现的“沈尹”,随后名冠“沈尹”的人就突然集中多起来了,所以这个“中军将军”大概就是“沈尹”氏的来源。 沈尹果然有势力,公元前584年,他瓜分过别人的财产。《左传·成公七年》说:“使沈尹与王子罢分子荡之室。”这是当时的“分室”制度,强宗的分掉弱宗的财产。 四、沈尹就是沈尹茎 《墨子·所染篇》说:“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庐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吕氏春秋·当染篇》引用《墨子·所染篇》原文时,“孙叔、沈尹”作“孙叔敖、沈尹蒸”。可见“沈尹”就是“沈尹茎”。孙叔敖、沈尹茎是楚庄王取得霸主的得力助手,所以三个人的名字常常出现在一起。根据《吕氏春秋》等许多书说,沈尹茎推荐孙叔敖直接当上令尹的。“沈尹茎”的官名“沈尹”,经过一番严格的法律手续程序,被政府批准为氏(“以官名为氏”),因为影响大,所以才被人叫做“沈尹”。他的朋友孙叔敖的字“孙叔”也成为氏(“以祖字为氏”)。古人说“氏”本作“是”,籀文作“昰”,就是表示光明正大,表示无尚的光荣,可见这个“沈尹”的功劳之大,可惜《左传》中没有具体地记载他的事迹。 五、沈尹茎原来氏“虞丘” 《史记》说把孙叔敖推荐给楚庄王当令尹的是“虞丘相”,是沈尹茎原名叫“虞丘相(“相”为“桱”之讹,而桱、茎可通)”。《史记·循吏列传》说:“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新序·杂事一》在叙述这件事时,尊沈尹茎叫“虞丘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虞丘桱”当了“沈尹”的官,所以又称“沈尹桱”。“虞丘”也写作“吾丘”。《左传·襄公十六年》(公元前557年)晋国有个乘马御也氏虞丘,叫虞丘书(替代程郑为乘马御)。战国有吾丘鸩,西汉武帝时有吾丘寿王,与司马相如齐名,南北朝有虞丘进,元朝有吾丘衍。 据说“虞丘”也省作“丘”了,清朝又因避讳孔圣人名“丘”而规定作“邱”了。楚国古史《梼杌·虞丘子》说:“庄王从之,赐虞丘子菜(采)地三百(户),号曰国老。”这里也可以看出虞丘子的年龄应该比楚庄王大很多。许多书说庄王以他为师,犹如周武王以姜尚为师一样,倍受庄王的尊重,所以号称“国老”。 六、沈尹的职责 根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田成方的论文——《从新出文字材料论楚沈尹氏之族属源流》说,“沈尹”(按:“沈”本字作左“酉”,右上作“冘”,右下作“臼”)是楚国管理宗庙祭祀和贞卜的中央官员的官名 。 这种官员职责专业技术性强,所以往往都是世袭的。要证明很简单,贞卜时,要在龟甲上刻上贞问的日期和占卜者,贞问事,占卜后的吉凶,还有事后应验的结果,这就相当于记载了历史,这个官职在夏商周王朝叫做“史”。“史”的字形就是“一只手(又)在一块龟甲上刻字(中)”。这个“史”后来就形成了太史。大家知道,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自己说,他们家在周朝时就已经是太史了,他们家是世袭的史学家。 从楚庄王时的“沈尹”以后,《左传》中有很多名前冠“沈尹”的人,不管他是现职的“沈尹”,还是氏“沈尹”,他们都是同一个家族的,都是“沈尹”氏。如果官职“沈尹”和氏“沈尹”不是同一个家族,那么政府必定要更改其中的一个名称。 七、虞丘氏为姜太公之后裔 先秦古籍《世本·卷第二》说:“虞丘:齐大夫采邑。”“梁丘、虞丘皆齐邑。” 虞丘是齐国的邑名,是某个大夫的采邑,后来也和沈诸梁的采邑“叶邑”一样成为氏。“虞丘”氏早已列在齐姜太公后裔的姓氏中。 《世本八种·张澍稡集补注本》也说:“虞丘,齐大夫采邑。”(《路史·国名记》)澍桉:《左传·襄公十六年》传:晋虞丘书为乘马御,代程郑。“虞丘”一作“吾丘”。又桉:《史记》:孙叔敖楚之处士,虞丘相进于王以自代。《说苑》:虞丘子为令尹,在庄王时。是楚亦有虞丘氏也。 “梁丘、虞丘皆齐邑。”(《路史·国名记》)澍桉:杜预《左》注:高平昌邑西南有梁丘乡。罗泌《路史》云:《谷梁》谓:曹邾之间有梁丘,去齐八百里。又桉:齐景公时有梁丘据,字子犹。 所以说到底,叶氏祖源就是齐国的姜太公。 附一:沈尹氏的家族 沈尹茎【氏虞丘,字茎(莖)、桱、子桱】,楚庄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591年在位)以他为令尹,他推荐孙叔敖代己做庄王的令尹,遂成霸业,后为楚国宗庙官员“沈尹”。(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公元前597年,沈尹(茎)(活动期:公元前597年至公元前584年,共14年)为楚庄王的中军将军(临时)。共王时,公元前584年和王子罢瓜分子荡的财产;(春秋·左丘明《左传》) 公元前549年左右,沈尹寿(官“工尹”)在康王手下为官;(春秋·左丘明《左传》) 公元前538年左右,沈尹射、沈尹赤(官“工尹”)在灵王手下为官;(春秋·左丘明《左传》) 公元前519年左右,沈尹戌(卒于公元前506年旧历11月。活动期:公元前523年至公元前506年,共18年)在平王手下任左司马;(春秋·左丘明《左传》) 公元前490年左右,叶公沈诸梁(叶公活动期:公元前505年至公元前476年,共30年)、沈尹朱(官“沈尹”)在昭王、惠王手下为官;(春秋·左丘明《左传》) 沈尹华,楚威王(公元前339——329年在位)向他学书法。(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附二:姜太公后裔的姓氏 姜、吕、许、谢、纪、丘、齐、强、尚、封 、左、薄、赖、逄、申、向、文、骆、充、连、国、饶、盖、丁、阚、易、崔、高、章、贺、柯、卢、井、富、栾、厉、桓、景、柴、聂、查、庆、焦、梁丘、望、戎、郦、畅、谷、浦、移、 麻、孝、懿、灵晏、平、檀、闾、即、棠、竹、淳于、东郭、太公、将具、丁若、乐利、申屠、高堂、东宫、士强、仲孙、齐季、子襄、子雅、公旗、子尾、子乾、子工、子夏、雍门、闾邱、卢蒲、卢门、翰公、公牛、公牵、臼季、左丘、闾公、公纪、余丘、车门、虞丘、南郭、北郭、於陵、章仇、三、汲、年、邱、甫、芮、 楂。 附三:福建“沈叶尤王同宗”说的根据 沈尹戌之子沈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因氏焉。(汉·应劭《风俗通义》) 五代十国时,王审知在福建称王。因“审”、“沈”同音,境内沈氏犯王讳,故“沈”字就去掉水旁,余下部分“冘”,以近似字“尤”字为氏。(宋·李纲《梁溪漫录》) 此王姓应是楚国被秦国所灭,楚末王名负刍,史称“王负刍”,被俘,后代就以“王”为姓,不敢以原“熊”氏为姓。(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 沈尹戌传说为楚庄王后代,与楚王族同宗。(汉·王符《潜夫论》等) 叶氏祖源系齐国姜太公考 【注释】 [1]戍:有的书作“戌”。行文从《左传》作“戌”。 [2]茎:《吕氏春秋》又作“筮”、“巫”、“蒸”,《新序》作“竺”,都是“茎”字之讹。标准字应根据出土的竹简文作“桱”,由于古人用字不是很严谨,同音也可替代,所以用同音形近字“茎”字作为标准字也未尝不行。 [3]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田成方《从新出文字材料论楚沈尹氏之族属源流》,认为沈尹氏可能出自楚穆王(庄王父)儿子的小宗族;沈尹为主管宗庙祭祀和贞卜的楚官职;沈尹氏因其祖沈尹子桱官沈尹一职而得氏,始封时间约在前六世纪上半叶。沈尹茎(莖),“茎”竹简文也作“桱”、“子桱”,是沈尹的字。作者说沈尹茎是楚穆王的儿子,这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的年纪应该比楚庄王大很多,庄王对他是毕恭毕敬的,所以他不是楚庄王的兄弟。根据《吕氏春秋·不苟论》“沈尹茎游于郢五年”的说法,沈尹茎怎么可能是庄王的兄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