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省龙川县叶氏最早的开基祖应椿公上代祖的再考证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目——

广东省龙川县叶氏最早的开基祖应椿公上代祖的再考证(三稿)*

  应椿公又名思信公,六百多年前明初时就在广东省龙川县锦归(北坑、鳖坑、锦归洞)定居,是广东省龙川县叶氏最早的开基祖之一。应椿公后裔,主要聚居于龙川县的锦归、黄岭、通衢、鹤市及紫金县、龙门县,(有谱记载还有长乐李大塘、大都约,陆丰螺溪),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应椿(思信)公的上代祖,正如黄岭谱、锦归井下谱手抄本等谱的记载,为九十三世的梅林公。但是,早些年我们在参加《中华叶氏通谱》(尚未出版)编辑时,发现1999年《龙川县叶氏族谱》编纂理事会却把应椿(思信)公的上代祖考证为九十八世的万治公(见参考资料17、附件 “关于应椿公上代祖的考证” 一文,下简称原考证文章)。我们感到迷惑。虽说天下楚叶总一家,但若枝脉接错,既使先祖蒙羞,又是裔孙的耻辱。为了探个究竟,我们认真仔细地研究了原考证文章,查阅研究了有关几十本不同版本、不同年代、不同地方的族谱及一些文献资料,又多次走访宗亲, 亦与部分原参与考证者磋商,经二次实地考察应椿公墓地,本着客观、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原则,本着对历史、对后人负责的精神,经几年的反复认真论证,我们认为原考证文章罗列的主要依据不真实,结论错误;同时,我们认为应椿公上代祖还是九十三世的梅林公较为确切。

一,原考证结论的主要依据并不真实

  1,说应椿公地墓碑文中的□□是万治公之孙“秀长”,缺乏证据。

原考证文章结论的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应椿公地墓的重修碑文。原考证文曰:“…碑文记载顺男落名:‘时茂、时发、□□(注:被凿裂看不清楚,查实系秀长)三大房子孙永祀’碑石上顺男名字与鹤市富石谱锦归谱记载完全相合。”(见参考资料17、附件)。认为碑文中□□是万治公之孙秀长公的名字,从而认为应椿公就是万治公之子.但是:

 1),位于龙川县锦归的应椿公地墓重修碑文为:“道光十一年辛卯岁仲秋重修 叶氏始祖讳应椿公佳城 男时茂、时发、□□子孙永祀”(见左图、下图,注意没有原考证文曰‘三大房’字样——原考证者视为最重要的证据,竟没有照片,甚至连碑文都没有抄对,当初考证何其草率马虎!) 。第一,万治公是龙川县赤光叶氏开基祖之一,假若碑文中“□□”是其孙秀长公名字的话,碑文为何不记应椿公为“二世祖”而是“叶氏始祖”?在封建社会里,谁敢明知故犯,大逆不道,昭穆不分?第二,应椿公裔孙世数的记法,包括乾隆十三年重修的三世祖桂山公墓、一九四一年重修的四世祖德清公墓等的重修碑文,无论锦归、鹤市或离赤光(万治公裔孙的聚居地)较近的黄岭等地的应椿公裔孙, 皆尊应椿公为一世祖,并没有以万治公为一世祖的记载。这是几百年来的事实。

 2), 碑文顺男落名排列:时茂、时发、□□(见上图、下图)。第一,按规矩,这里□□居后,最小,不符原考证文中说秀长是长子的论述;第二,碑石系麻石碑,不管□□是谁,但□□残存痕迹并不符合“秀长”两字笔划(见左图);第三,尽管时茂公裔孙至今还没来寻根访祖,却也没凿“时茂”两字,至少说明凿时已不承认应椿有□□这个子,说明了应椿只有两个子: 时发、时茂;

 3), 虽然鹤市富石谱记万治生应椿,可是该谱接着记述的是“应椿公……生二子时发时茂……”(见附件),没有如原考证者所言“秀长”的名字,而且至今尚未发现有哪本谱(包括鹤市富石谱与所谓锦归谱)有应椿公生三子的记载及应椿公生“秀长”的记载。既言□□被凿裂看不清楚,虽言查实,查实什么?说□□是“秀长”根据何在?文中没有答案,

 4),应椿公地墓重修于道光11年(公元1831年), 假若□□是万治公之孙秀长的话,而晚42年的黄岭谱(修于同治11年即公元1873年),为什么仍记应椿公上代祖为梅林公?黄岭的秀才们岂敢明知故犯,乱认祖宗? “明显时间差是最好的注解了”。

  所以,说应椿公墓碑中“□□”是万治公之孙“秀长”,缺乏根据,也解释不通。

注:墓碑中“□□”是谁?至今未见谱记。梧輋广生说,也许可能有一外来富商类人物,攀依风水,为求本地立足,或买官。是否?待证。

2,所谓“锦归谱记述”,权威可信吗?

  原考证文章的第二个主要依据曰:“锦归谱记述:‘崇祯丁丑岁(公元1637年)云孙开光修谱嘉应州、兴宁龙归洞合谱序,指出…,志英据实系应椿公,……徙通衢十三户锦归乡旧名金归南山。…’锦归谱记载应椿公徙居的事实…至今有三百六十一年之久。…事实比较有权威可信。”可是:

 1),所谓合谱序,乃是崇祯丁丑岁(公元1637年) 开先(并非开光)所作的兴宁龙归洞合谱序。查该谱序,并没有“指出…,志英据实系应椿公…徙通衢十三户锦归乡旧名金归南山。…”这样的内容(见参考资料15、上图)。这难言不是虚构。

 2),锦归,原叫鳖坑(北坑)、金龟洞,明清及民国初年时系通衢十三户约的属地。据县志记载,龙川县公元1930年始改“约堡”为“区镇乡”的建制,“锦归乡”一词能出现在明朝时的记述吗? “通衢十三户锦归乡旧名金归南山”几个字正好留下了行政建制新旧交替的痕迹,说明了所谓锦归谱的记载只是公元1930年后所作。所谓三百六十一年之久(1998-1637=361,1998、1637分别为龙川修谱

这样的所谓锦归谱记述,如何理解其权威可信?

3,没有事实证明万治公之子志英公到通衢建基立业。

原考证文章的第三个主要依据曰:“赤光志英裔孙手抄谱记载:‘志英公与秀长公续后回转兴宁龙归洞,葬所未详,下落不明。’志英公徙居时处于明中期,为避乱,有意把“金归洞”佯称“龙归洞”,… 时万始公长子荣山……也先后移居登云东山开基。因此志英公到通衢建基立业,配氏生子是很自然的事…”(见参考资料17、注意“因此”的含义)。原考证文章想以此来证明应椿公就是志英公,可是:

 1),按句子先后顺序,赤光志英裔孙手抄谱记载很清楚:志英公与秀长公是回转兴宁龙归洞去了。只是去世后葬所未详,下落不明。

 2),锦归、登云东山、通衢之间的路程都只几公里, 假若志英公真是到通衢建基立业的话,那么,人生几十年,家又那么近,而且又是因荣山公等先后移居登云东山开基才到通衢,志英公却不与共祖父的叔伯兄弟荣山公等相往来,而隐姓埋名“下落不明”、“金归洞”佯称“龙归洞”, 既不合常情,也悖常理。

 3),至今尚未发现有志英公避世乱的记载,同时,也没有共居一处的其父万治公及其三个弟弟避乱之说。而且,据县志记载:明中期龙川最早一次世乱是公元1516年的利头山的农民暴乱,导致析出和平县。假如志英公真是在避这次世乱, 而应椿公11世裔孙居锦归的露公就出生在公元1533年(见参考资料2,3,26,下图),仅隔13年!志英公和应椿公能是同一时代的人吗?

  显然,所谓志英公避世乱到通衢建基立业, 不过是假想罢了。

二, 万治公和应椿公出生时间相差上百年。

1,万治公生在公元1450年后

  根据河源、和平、兴宁等谱整理而简略源流图:

  89世 90世 91世 92世 93世 94世 95世 96世 97世 98世 99世 100世…103世104世…

  应龙-—清- 显祖-- 世蕴- 梅林 - 应椿 — 时发- 桂荣— 德清— …… 尚选(1579年拔贡)

(积山) (思信) 

—祯— 光祖— 世华— 文保 仲仁 仕薰— 权 全 景青— 双溪(1585年修谱)…

仕逢— 浓— 喧 节胜— 联斗… 菱生(1746年修谱)…

仲义 仕芳— 孟英— 僐 —万始— 积山—思信

—万治— 志英—秀长

—仲礼 仕弘— 逢春— 松— 丹泉(1554年修谱)

 1),从源流图可见,万治公与1554年修梅州谱的丹泉公同为98世,同是文保公的六世嫡孙,是再从兄弟,与1585年修谱的双溪公(99世)是再从叔侄关系。从世次、血缘关系及修谱时间分析,万治公应和他们属于同一时代的人,即万治公生在明中期;

 2),赤光谱(万治世系)、兴宁谱等记载,万治公明中期从兴宁龙归洞迁龙川开基;

 3),梅州谱等记,文保公因筑城抵寇有功,载入史册,生于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是万治公的六世祖,即使20年为一代,万治公也生在明中期,即公元1450年以后。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所以,明中期约是公元1500年前后五十年。所以, 万治公生在公元1450年以后是事实。

2、应椿公生在公元1368年前.

 1),锦归井下谱手抄本记载,梅林之子“九十四世应椿字庆一又名思信邑庠生住开基龙川……原居东坝寿九十六岁因元末乱徒於江西信丰县七星树下至明平始回龙川金龟洞唇塘住……”(见上图);河源谱等记载,“九十四世梅林五子思信字庆一号应椿…原居循州东坝…”;鹤市富石谱记云:“应椿字思信寿九十六故住古循州后改龙川县因世危徒於江西七星树下后清平之世回龙川居住生二子时发时茂公葬于鳖坑……”注意有历史标记“元末”和“循州”字样。东坝位于今佗城(即古循州),《龙川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循州复名龙川;公元1358年,陈友谅在江西被朱元璋所败, 后其余部窜至循州,驻扎鳌山扫荡三年,故有世乱,谱记是实。说明元末(公元1368年前)应椿公已出生。

 2),和平谱记,应椿公之子时发公明朝洪武年间承籍宁一图二甲吴(梧)畲居住;东源阁塘谱,则记为时发之子桂山、仁甫于洪武24年立宁仁都民籍。这正好和《明史》《龙川县志》记载的明洪武24年“人口普查”相照印。说明无论时发或其子,明洪武24年立宁仁都民籍确有其事,证明了应椿公元末时(公元1368年前)已出生;

 3),锦归井下谱手抄本及广西贵港谱记,应椿公11世裔孙居锦归的露公生于明嘉靖12年(公元1533年)(见参考资料2,3,26,左图);台湾谱及旧龙川县志记,应椿公10世裔孙居通衢的尚选公为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拔贡(见参考资料18、下图),广西灌阳县知县(可推算其生在公元1550年前后);紫金龙窝谱记,应椿公10世裔孙居紫金龙窝的乾公生于明嘉靖16年(公元1537年)。此三公世次相同或相差一代,居处不同,出生年相近,不同地方不同年代的四谱一志,互相印证,记载真实,可信.据此,即使18年为一代,依推算,应椿公也应生在元末,即公元1368年前。

 4),锦归井下谱手抄本及广西贵港等谱记,应椿公之孙庆山、仁甫公运量入京未回……连北坑这样偏僻地方都难逃徭役,这只有在明1421年迁都北京前的大兴土木时候。可见,庆山、仁甫公在公元1400年前已出生,依推算,应椿公也应生在元末, 即公元1368年前。

所以,应椿公生于公元1368年前是事实,比万治公早生上百年。

三,代代12岁结婚生子,天方夜谭.

  上已述及,93世的文保公系万治公的六世祖,生于公元1346年;应椿公的11世裔孙露公生于公元1533年(见参考资料2,3,26,上图)。假若万治生应椿是真的话,则露公是文保公的17世孙,依推算,则16代中代代平均11.7岁结婚生子,能相信吗?显然,万治不可能生应椿。

四、所谓“万治生应椿”的说法,极可能是同名、音似混淆了的错误记载.

  归纳和平谱、兴宁谱等记载:有两个世数不同、情况相似的思信,他们都有名为思“仁、义、礼、智”的兄弟。他们的父亲都名叫积山,都是居东水,都葬龙混(芦蕴)坪。一个思信(应椿)之父梅林(别号积山)生九子,另一思信之祖万始(另一积山之父)也生九子。万治与万始是亲兄弟,在客家话中,万治与万始,龙混坪、龙隐坪与芦蕴坪音是相似的。上面的情况,即使今人,口述也难区分清楚,何况古人? 限于历史条件,极可能一些前人把94世思信(应椿, 世蕴之孙)与100世的思信(万始之孙)混淆了,也许这就是万治生应椿说法的由来。因此: 

  难怪原考证文章引用的东山谱记曰:万治生志英,志英生应椿(万始—积山—思信的“仿写”);难怪所谓万治生应椿的记载,接着记述的是万治葬芦温坪,应椿生时发、时茂,根本没有秀长其名;而不是象赤光谱、兴宁谱等记的那样万治生志英等四子,葬镇背老屋场,志英生秀长一子;

  难怪原考证者有人去查找过“芦温坪”这个地方,锦归、龙归洞没有,一些原考证者推想的所谓时茂携带万治骸骨定居的紫金腊石也没有,谁知“芦蕴坪”就在与东水相邻不远的龙川黄石嶂仔下。原来是一些前人把积山葬处芦蕴坪(龙隐坪)记作万治葬芦温坪了。

  难怪与万治公同为98世、同是文保公的六世嫡孙的再从兄弟的丹泉公1554年及再从侄子双溪公(99世) 1585年所修的《梅州谱》,也没有所谓万治生应椿的记载。

:今和平东水有应椿的兄弟和万始,却没有万治的后裔聚居,也许有助说明一些问题。

五,应椿公的上代祖是谁?

  应椿公上代祖,目前所知有三种说法:

  一说是九十八世万治公。但是,上已证明,万治公不可能。

  二说是民国76年台湾谱所记的九十五世的仕芝公。但是,该谱所记的仕芝公的父亲就是思信公,而思信公的上代祖仍是梅林公,其源流是:……梅林--思信—仕芝--椅(应春)—廷言(时发)--……把思信应春当作两人,仅此一说,别无旁证,不足为信。

  三说是九十三世的梅林公。1,证据:除上述的外,黄岭谱、锦归井下谱、和平谱,及目前所见有十多种不同地方、版本、时期的谱记(详见参考资料),最早可溯至六百多年前“螺溪洞谱”的南雄始迁记述。江西,和平、博罗、陆河等地,尽管地远时迁,然而几乎有梅林兄弟及其后裔的地方,有谱就有94世思信(应椿)公的记述。2,佐证:陆丰螺溪紫金等地的开基祖梅友公、梅实公、柏实公是梅林公的兄弟,而应椿公之子时茂公,之孙庆山公、仁甫公,之曾孙德全公、德戚公,之11世孙霞公等到紫金、长乐、螺溪开基,而且,直至公元1949年前还有螺溪宗亲到锦归祭祖,这不会是偶然的吧?

  所以,应椿公上代祖为梅林公是可信的。

六,结论:

  综上述:应椿公比万治公早生上百年,没有证据证明应椿公地墓中有万治公之孙“秀长”的名字,原考证文章结论依据并不真实,因此,“应椿公上代祖系万治公”结论是错误的。

  在没有新的说法和足够证据以前,我们认为,正如黄岭谱、锦归井下谱手抄本等谱的记载,应椿(思信)公上代祖为九十三世的梅林公。

上面的结论,能否经得起历史考评,还待后人是证。

应椿公上代祖再考证小组:

应24世孙,华中工学院1966年毕业生,退休高级工程师,叶国馨

应21世孙,广东矿冶学院1962年毕业生,退休高级工程师, 叶桂南(协助)

应21世孙,广东老隆师范学校1962年毕业生,退休小学高级教师,叶秉禄(协助)等

2005.5.26,2010.3.16 ,2012.5.19 再次修改

参考资料:1,黄岭谱(清同治11年);2,锦归井下老谱手抄本;3,广西贵港谱(两种,民国手抄本和2000年本);4,和平谱(民国23年);5,台湾谱(民国76年);6,赤光谱(1995年);7,陆河谱;8,博罗棠下谱(1999年);9,叶郁芳“叶氏族谱大全”(1990年);10,江西瑞金谱;11, 江西安远谱;12,紫金龙窝彭坊谱(1627年);13,河源谱(1995,震东);14,东源阁塘谱(1999)及仙坑积粮谱(1997);15,兴宁叶氏族谱(2000);16,梅州谱(1995);17,龙川县叶氏族谱(1999);18,龙川县志(清嘉庆戊寅年本);19,龙川县志(1994年本); 20,东源超阳紫金腊石谱(1999年); 21,东山谱; 22,湖南酃县五修谱(2004年); 23,明史; 24,梅州谱(清咸丰九年,即1859年); 25,应椿公地坟和三十九郎(桂山)公地坟考察记(附应椿公地坟碑文照片);26,关于应椿公十一世孙露公记载可信的考证;27,鹤市富石谱(手抄本)等。.(相关复印件国馨桂南处有,欢迎查询复印)

——————————————————————————————————————————

*本文初稿曾发表在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4《金中校友》上. 二稿载于2009年的广东省龙川县锦归井下《叶氏族谱》。三稿刊于《春风化雨——龙川金安中学1961届高中毕业50周年纪念集》、20012年的广东省龙川县锦归梧輋围《叶氏族谱》、《中华论坛叶氏网》上——2012-7-31

附件1:龙川县叶氏族谱(1999)“关于应椿公上代祖的考证”

附件2: 应椿公和三十九郎(桂山)公地坟考察记

  怀着对开基祖应椿公的崇敬心情,为了弄清真相,我们酝酿多时的考察终于在2004年11月7曰成行。

  兴许是苍天有意,半年多前一场山火就把上山的路障给扫清了。从山脚到山半腰历半小时,然后拨开不太浓密的灌木,便到达应椿公墓地。百六七年沧桑的墓地依然气势非凡.环顾墓地四周,虽然深秋,草木仍然葱郁。原来那山火到墓外约二十米处便自动熄灭,真是祖宗有灵啊!我们连忙趴下给老祖宗叩了三个响头。接着便对墓地进行照相、测量、记录、讨论。历四十分钟后,我们爬上山顶。向导说,我们所站的山叫崔屋山。我们举目望去,只见龙脉从东南方向的七目嶂延伸而来,山下那半月形池塘叫七盆星,塘口刚好在应椿墓的中线上,不知是否巧合.极目四望,风光无限,位于半山窝上部的应椿公墓龙穴恰到好处,难怪枝叶繁茂。下山时,向导又说,左为上柳坑,右为下柳坑,右边山嘴地方叫唇塘。

  用过午餐,我们骑单车到了时发公承籍居住的梧畲围,和在场的宗亲一起察看了墩子的桂山公墓,我们对墓地照了相,作了记录。在瞻仰祠堂路上,一位宗亲说道,公元1949年前一次与外姓矛盾时,远在黄岭宗亲也大力支援,要枪有枪要人有人,而在不远的也是本家,连借枪也不肯。怪不得台湾谱记下曾任鹤市区长,居香港原籍通衢的庆淑(应22世)的感言:“应椿公从梅县迁居龙川县锦归洞为一世祖…至于东山双里及赤岗万始万治公后裔…”虽说天下南阳总一家,但也说明应椿公系和万治公系不是同支系。

  半天多的考察收获匪浅.1,验证了应椿公墓所在位置,与族谱记载吻合;2,发现应椿公墓碑文落款没有“三大房”字样;3,发现应椿公墓碑文被凿掉的□□还有残存笔划;4,发现墓碑被凿掉的□□不是长子位置;5, 发现三十九郎公墓碑文落款是“嗣孙两大房永祀”. 

  今年3月7日我们进行了第二次考察,对墓碑文再次照相,得到清晰照片(见图).结合上次考察成果,为准确考证提供了十分有力的证据.

考察人: 应24世孙,华中科技大学1966年毕业生,退休高级工程师,原广东科技报兼职通讯员,叶国馨

应21世孙,广东矿冶学院1962年毕业生,退休高级工程师, 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叶桂南

2005,3,23

附件3:关于应椿公11世孙露公记载可信的考证

在“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目——应椿公上代祖再考证”一文中,引用了一个重要的记载,这就是关于应椿公11世孙露公的出生年份,基于下列理由,我们认为记载是真实的:

1,露公是龙川县锦归井下、高湖以及广西贵县木格村的叶姓先祖,锦归井下及广西贵县木格、瓦塘族谱皆有记载:生于明嘉靖12年(公元1533年),终明万历38年(公元1610年),寿78岁,开冢有三条横石,与棺柩呈王字奇穴……两地三谱的记载大同小异。可见露公生于明嘉靖12年(公元1533年),终万历38年(公元1610年),记载是可信的。

2,露公去世当年(公元1610年),正是其孙见森公出生之年,露公葬时开冢有三条横石与棺柩呈王字奇穴,人们当奇闻而传世——风水好呀!

3,露公的地坟及露公自己所建的宅场,至今保持完好,一些关于露公的传说仍然在裔孙中流传。

4,露公之孙见森公乃百岁翁,人极厉害,坏通衢道台被革职遂任,谱记应椿公之四世孙德清公墓因祭祀的矛盾,“……系见森公说,敛钱艰难,祭之何益?因以不祀。”见森公之威望可见一斑。其生平事迹、出生年月,子孙后代当广为传诵、记忆。

5,见松公乃见森公之弟,通族道其善,异县颂其德。而露公六代孙廷香公、廷玑公(迁广西)系贡生,廷香公还是高要县学官(县志有记载)。他们子孙多人系邑庠生。有此文化之底蕴,又逢康熙乾隆之盛世,关心记载宗族有关情况乃情理之中。

6,自应椿公一脉下来至十九世的锦归井下有关裔孙,其配氏、生子、去向、葬处等,基本上在锦归井下谱都有记载,而且,他们地坟大多保存至今,可查可考,尤其是自露公以下的九代裔孙(繁衍锦归井下的),还有出生年月、去世时间的记载。可见有关记录不是一二代人的心血来潮,而是先祖们的敬祖爱宗之心的脉脉相传,真实可信。

7,台湾谱及旧县志记,应椿公10世嫡孙居通衢的尚选公为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拔贡(见正文图),广西灌阳县知县(可推算其生在公元1550年前后);紫金龙窝谱记,应椿公10世嫡孙居紫金龙窝的乾公生于明嘉靖16年(公元1537年)。露公和他们皆应椿公后裔,世次相同或相差一代,居处不同,出生年相近,不同地方不同年代的四谱一志,互相印证,记载真实,可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