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海丰县叶氏宗亲每年到郡庠读书、考试、经商、诉讼、拜祖等,都是在万石坊宗亲的支持和帮助下,取得各方面的便利。同样,府城万石坊叶氏宗亲每年回螺溪拜祖,也得到螺溪宗亲的热情接待。因此明清时期分隔两地的叶氏家族有着长达500多年的宗亲交往。 据《海丰县志》记载,明隆庆至万历元年,海丰叶氏宗族通过惠州宗亲的支持,将地方民情反映到朝廷,最终取得朝廷派兵平定山贼,从而纾解了民困。此事发生在隆庆六年(1572),蓝一清、赖元爵等入据河田、螺溪和八万山区,到处抢掠,每攻下村寨,杀人放火,手段残忍,迫使山民流徙外地。螺溪八世孙叶石泉(字宗德)等,从螺溪逃到惠州府城投靠万石坊宗亲叶萼,撰写《请剿山寇疏》,反映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以来,蓝一清、赖元爵等暴行,使“二十余年民死于锋镝者殆尽,田地荒芜,灌莽极目”。在七世族叔叶春秀、春芳、春及等万石坊宗亲的资助下,走本京师。八月十四日岁荐之时,与岁贡生朱治穆、姜梦星疏请朝廷剿平巨寇,并绘图以奏。并在归善进士、工科给事李学一,御史陈堂在朝的力奏下,终于使朝廷认识到情况紧急,立即派出总兵张勋,参将李诚立、沈思学等统兵数万,到达归善、海丰、长乐三县交界山区,围剿蓝一清、赖元爵的武装队伍。万历元年(1573),官军分作海丰、归善、永安、长乐、揭阳等五哨30营,在姜梦星所率的乡勇队三百人的向导下,击败农民暴动队伍,俘斩赖元爵、马祖昌及其部属2768人。叶宗德因有功于乡国,由广东提督殷正茂上报朝廷,并题赠“功及三郡”牌匾挂在螺溪叶氏宗祠。 明万历年间,梅友传下十世孙叶逢春携两弟从吉康都大陂迁入海丰县城,筑屋于龙津河西岸。崇祯二年(1629),高标父叶珠(吉甫)在堂兄弟叶逢春的帮助下,携其次子琼标(大车)、三子正标(大立)、四子英标(自暗);举家迁入海丰县城东笏水门。时逢海丰大饥荒,叶珠捐稻谷600石赈救灾民。崇祯八年,海寇进迫县城,叶珠又捐稻谷400石供给团练乡勇守城。叶珠生平懿行多端,襟期爽朗,以诗书课督子孙,颇得时誉。崇祯十一年,叶琼标在龙山对面龙津溪西畔荒地新市筑建叶氏府邸,占地面积约3.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为明末海丰县城的三大府邸之一。翌年(1639),叶琼标长子维菱(字必贞,号美波),中式己卯科举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琼标修建祖坟见州墓于城东弓地山,并为此建赤山塔以捍祖坟风水。弓地山墓碑为高标妹婿明戊辰科顺德进士、翰林院检讨梁兆阳所撰题。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清兵围新市叶府,举人维菱出面见班固山,献出白银1万两作军费,使新市免遭清兵屠戳。 明崇祯七年(1634)四月,刘香率众驾大海船数十艘到达龙津河,从龙山登岸围攻海丰县城,城内殷富户逃之一空。叶珠及其孙许山、维科、必崇在其五子英标的带领下从海丰县城一起移居到惠州府城,从此与惠州的宗亲交往更加频繁了。高标从京城回海丰县及惠州府城省亲时,必定到万石坊叶祠宗祠拜谒,与万石坊族人一起上香祭拜祠内叶梅实、叶梦熊等祖宗牌位,并应万石坊宗亲的要求,题撰万石坊祠堂门联曰:“公孙桥上公孙宅;第一楼前第一家”。并撰书大厅石柱联曰:“闽粤源流将相一门三太保;巡海世派公孙九代十乡贤。” 在万石坊宗亲的帮助下,叶许山在南山建兼园别业安居;叶英标也在风景优美的秀水湖畔安了家。因此,迁往惠州府城的五星祠一派始自叶珠及其子英标、孙维阳。直到康熙年间,叶本穗在惠州并没有建立梅友公祠堂,而将两代灵位均设在万石坊宗祠的神龛上。其中叶许山与万石坊十二世海阳教谕叶适等列在同一座次。由此可见惠州与海丰叶氏家族的亲密关系。叶英标迁居在惠州府城秀水湖畔,因对当地湖光水色颇感惬意和赞赏,遂以“秀水”为号。其继子必崇(高标次子过继),字继喜,号鹿洞。清初与堂孙天若先后入读归善学宫,俱获取归善贡生功名。 明清鼎革之际,叶维阳参加南明政权,任中书舍人。失败后回到惠州。由于他与万石坊族叔公泌园主人维城同样数代受到明皇朝的恩眷,思想感情一致,对明皇朝存在着深深地怀念情绪。因此在兼园隐居期间,两人时相往来,交情不浅。他不仅资助出版反清复明志士陈邦彦的《陈岩野先生集》,并保持与抗清志士的密切联系,经常接济来往惠州的文化友人。叶许山平生懿行甚多,居府城念念不忘根本。康熙二十四年,捐银两百两修建倾颓的螺溪五星祠;并长期捐资修筑径口祖场。康熙四年(1665), 澹归和尚来到惠州。叶维阳和胞叔秀水、族叔公维城、族叔挺英(字洁吾)与澹归、姚子蓉、龚章等岭南文化名人组成诗社,经常结伴游湖。并长期保持诗书往来,结下莫逆之交。其交往唱和的诗文集被澹归编入《鹅城唱和诗》。兼园和泌园,成为反清复明志士栖留的好地方。澹归的《兼园记》以及《遍行堂集》载有《惠州访问叶许山》、《叶秀水至芥庵三秋共坐兼有卒岁之约》、《秀水还惠阳并寄许山》、《叶许山召集兼园》、《柬许山》等诗词书信,纪录了他们多次的交往和友情。清康熙年间,岭南三大家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多次到惠州居留。叶维阳、维城常请他们在兼园雅集酬唱,感时伤事,慷慨悲歌。屈大均《题惠阳叶氏园五首》、粱佩兰《泌园赠别叶犹龙先生》、陈恭尹《赠叶许山》、《寄叶犹龙》等诗词,见证了惠州叶氏家族之间与岭南名家的交往关系。 清康熙初年,叶正标三房长孙本杰(字式梁、号侵云),亦移居惠州投靠堂兄本穗和万石坊族亲。叶本杰为归善县学廪贡生,平时接待来自海丰农村的族内子弟到惠州读书和考试,极其热情周到。族谱谓其:“家居惠阳,情深族谊,子侄赴试不论生疏,适馆授餐,殷勤款洽时而命题课文,等其优劣,嘉善而教,不能终始弗懈,族人感称之。”其长子廷琪(字宛包、号东山)和次子廷翰(字南屏、号宪庵),亦就读于归善县学俱获得贡生功名。泌园在叶维阳孙叶适和兼园在叶本穗子珍献、奕昌时犹在,至乾隆初期则成废园了。陆丰诗人卢毓华《过叶少保废园》云:“山色苍凉水势幽,长堤细路接浮丘。侯家第宅依三岛,海国楼台近十洲。自与平淮开绿野,谁从霸越泊轻舟。洛阳多少名园记,叶落西风亦暮秋。”随着世事的变迁,泌园和兼园已是“废苑久无花木气,故山空有绮罗烟”了。 参考文献: 1、 明万历《惠州府志》、清光绪《惠州府志》、清乾隆《海丰县志》、《陆丰县志》 2、 《叶梦熊年谱》吴定球编撰 3、 晚菊香斋《从兼园的“失踪“说开去》 4、 《海陆丰叶氏源流略考》叶良方撰 5、 《惠州志·艺文志》 6、 《南阳叶氏宗谱》(1988年)、《万石坊叶氏族谱序》,《南阳堂吉康叶氏宗谱》(2003年) 7、 明《刻“平山寇疏”跋》叶逢春撰、《吉康治乱记》彭希周撰、《请剿山寇疏》叶宗德撰 8、 清初鹿境《蔡皇襄手记》手抄本 【作者简介】叶良方,男,号五坡居士,广东海丰人,广东作家协会会员,惠州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山海乡魂》、《山海行吟》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