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南宋大儒叶适的祖籍在处州龙泉,但具体的位置,不得而知。于是,寻找叶适故里就成了叶适纪念馆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田园风光黄南村 2008年6月炎夏的一天,我们忽然接到龙泉市委统战部打来的电话,说是叶适的故里已经找到,让我们过去考证核实。一接到这个电话,大家不禁欣喜若狂,恨不得立刻长翅膀飞到龙泉去。 第二天,馆里经过商量后,决定由我带着8位老人到龙泉寻根。龙泉市政府及有关方面对我们此行相当重视。 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有了眉目,有位老人说,离龙泉市区40多公里的地方有个黄南村,村民大部分姓叶,村里还保留着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叶氏宗祠,据村里的老人回忆,黄南叶氏家族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历史上曾经出过好几位名人,后来慢慢衰落了,族谱上记载说有一支迁到温州去了。 听到这里,大家的眼睛不由一亮,顾不上路途的劳累,当即要过去。大约开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车子终于拐进一条乡间小道。映入眼帘的黄南村,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环境优美,充满田园风光,一条并不宽阔的机耕路,沿着山边弯弯曲曲地通向村庄,一边是茂密的竹林,一边是海洋似的稻子,不时有路过的村民肩扛锄头,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们这群远方来客。 我们下了车,才发现整个村庄四面环山,一条很宽的溪流从村边穿过。可能因为还不是雨季的缘故,溪水很浅。周边房子都很古老,走近细看,发现这些屋墙都是用泥巴砌的,有些房顶还是用草盖的。路边聚集着一群村民,见我们下了车都围了过来。 古宗祠和古廊桥 黄南村是小梅镇的一个村,黄南叶氏宗祠傍山而建,据村里的老人说,黄南村叶氏宗祠始建于宋朝,重修于清代,占地约5亩,从外表来看,祠堂整体残壁断垣,只剩下土夯围墙和一段段土黄色的马头墙,台门镶着一块青石,上面刻着“叶氏宗祠”四个字。 跨进门槛,发现里面共有三进天井、三进厅堂,厢房分置左右,由于年代久远,大多已倒塌,显得很破落,唯有供奉着祖宗牌位的大屋稍微完整些,从雕梁画栋可以隐约窥见这座千年古祠往日的辉煌和气派。 和古宗祠遥遥相对的是一座初建于明代的廊桥,它连接南北两岸,全长30多米,木石结构,中间主屋呈楼阁状,桥屋两端飞檐翘角,以金钱状鹅卵石铺设桥面,金元宝状青石镶嵌桥面中央,整座桥静卧在村落田野间,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气度非凡。 黄南村地处梅溪流域,而梅溪自古就是主要通道,也是古时的“高速公路”。龙泉的三绝瓷器、宝剑、香菇也正是从这条昔日溪道中转于全国各地及国外的,十年前梅溪的水还从下面流过,而如今由于溪水改道,这座古廊桥已经失去它的真正作用,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 曾经的繁华地段也由于时代的变迁、地理条件的限制而变得格外闭塞,古廊桥正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黄南曾经的辉煌。 找到叶适故里 村里一位老人捧出一本清朝道光年间的叶氏宗谱,小心翼翼地打开,上面记载:“南阳叶氏,广荫四方,训公始祖,黄南开创……宋天圣间(1023年)因观地理,自松阳寓龙泉大黄南,见其山水之秀,风景之美,因而家焉,遂成巨族,是为肇庆之始祖”,可见黄南村的开创先祖是叶仁训公。 仁训的第八世孙就是叶公济,而公济自黄南迁居温州。至此,公济支脉下面全是空白。老人解释,在古代如果族中有支脉迁到外地去的,由于无法掌握信息,一般重修族谱时就会留空白。 公济正是叶适的曾祖父,这就与史书上“公济游太学不成迁温州”的记载对上号了,而且黄南宗谱中尚留有一首叶适为龙泉三位叶氏英贤所创作的《三贤诗》:“胜游今不复,故宅尚依然。仍传石林笔,更赋雪堂禅。旧宅无偏政,新祠共一魇。高风骇流俗,千古说三贤。”诗文流露出叶适的浓厚故乡之情及对龙泉前辈英贤的仰慕之情,难怪叶适文章后面经常署名龙泉叶适。 从当时温州海坦山叶适墓出土的龙泉青瓷墓志铭来看,也足见叶适对故里龙泉有着深厚故土情。这样看来,黄南村是叶适的祖籍地就没有疑问了,看来这一趟没白来,我们每个人都很激动:终于找到叶适的故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