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隆叶家五代接力建惠州最大围屋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崇林世居主人叶氏家族,梅州迁徙至惠阳,择地而居。自叶文昭发家后兴建广厦,历经百年将近五代子孙,崇林世居始成规模。这座号称“广东第二大屋”、“惠州第一大屋”的客家围屋,规模宏大,内有房屋近百。200年来,叶氏百家族人在此生活,直至上世纪90年代陆续迁出。

  惠阳叶家有两大名门,秋长叶家出了北伐名将叶挺,镇隆叶家建了崇林世居。根据《南阳叶氏大成宗谱》记载,两大叶家同一祖上,自梅州迁徙至惠阳,他们与梅州出了开国元帅叶剑英的叶家亦同祖宗。

  镇隆崇林世居的叶家,自清代雍乾年间发家致富,始建华宅,历经五代扩建,终成总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号称“广东第二大围屋”的崇林世居,仅次于“广东第一大屋”云浮市郁南县光二大屋稍许,规模远大于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的山西乔家大院。

  叶家世代子孙多居住在崇林世居,家族尊规矩重教育,以出学士、秀才、举人为荣,为教育子弟乡人,花费巨资修建崇林楼,供子弟上学、长老议事,即便经商族人也愿捐资助学大修学堂。故百余年来,叶家有记载的举人两位、秀才9位,近代更是出了邓演达秘书叶子英、农工党中央委员叶粤秀以及无数教师校长,乡人戏称其家“先生多过金瓮,秀才多过棺材”。

1

家族名片

  崇林世居主人叶氏家族,梅州迁徙至惠阳,择地而居。自叶文昭发家后兴建广厦,历经百年将近五代子孙,崇林世居始成规模。这座号称“广东第二大屋”、“惠州第一大屋”的客家围屋,规模宏大,内有房屋近百。200年来,叶氏百家族人在此生活,直至上世纪90年代陆续迁出。

  崇林世居叶氏家族商而优则仕,立下“崇林世居规条十则”要求族人敦孝、读书、尊师、和睦、互让、戒非、节俭、守法。正是一代代叶氏家族秉承这十条家规,崇林世居里上千族人安居和睦,不断走出文人与贤商,近代更是出了不少英烈与教师。至今,崇林世居传至十三代人,依旧尊崇十条家规。

2

老宅简介

  崇林世居是惠州市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围屋,也是岭南地区最大的客家围龙屋。它于清朝嘉庆三年(1798)修建,因其始建者文昭公号崇林,故围屋取名为“崇林世居”,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崇林世居总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从外至内共由池塘、禾场、首围、祠堂、望楼五部分组成。围屋宽128米、长108米,四周围墙高9米,内有住房262间,九厅十八井。首围、祠堂、崇林楼(望楼)是围屋的主体建筑。其中,三圈回形建筑和三进式祠堂的布局,就犹如一个巨大的“回”字。

  围屋建筑采用了大量的传统技艺,使用了大量的工艺品,使围屋显得古朴、典雅。传统技艺有石刻、石雕、木刻、木雕、灰塑、瓷嵌、砖雕、壁画等,它的瓷嵌技艺,在惠州建筑史上首开先河。

3

上篇·起家

一座豪华围屋十代族人栖息

  9月2日,雨。烟雾笼罩镇隆大光村,山脚下的这座庞大灰白建筑更加凝重,门前“崇林世居”四个墨黑大字沾满湿气。

  这是一幢有着200多年历史、面积是山西乔家大院两倍的古老建筑。他的主人,是镇隆有名的叶氏家族,至今在这里繁衍了十三代人,其中前十代都是居住在这座大屋里。

  从梅州迁徙到镇隆,怀着为子孙留下更大家业的朴素愿望,200多年前的叶文昭肯定不会想到,他花费毕生心血和钱财打造的这幢古色古香的建筑,有一天墙壁会坍塌、屋顶会破损、院落会荒芜,住在里面的叶氏后人会一拨拨地搬离,终究导致它成为一座空城。

  然而,不论是每年按时前来祭祖的叶氏后人,还是闻名赶来参观的游客,置身其间,无不惊叹于这栋建筑的壮观、精美。迈过一道道门槛,扑面而来的对联、堂联,会让每个人想探究大宅曾经的悲欢离合、荣辱兴衰。

  镇隆安家

  崇林世居开基祖是叶文昭。《南阳叶氏大成宗谱》记载,叶文昭的先祖于明朝永历年间,从梅州五华迁徙至河源紫金上义叶屋坝。据称,上义是一个山谷,生活在谷底的人几乎与世隔绝。叶文昭的祖父叶奇发和妻子温氏生下叶凤朝(化兰公)、叶凤鹏兄弟俩后,为了儿孙将来发展大计,便立志走出这个山谷。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时年33岁的叶奇发夫妇开始了迁徙历程。那一天,叶奇发夫妇挑着被盖、炊具和先祖神位牌,带着弟弟叶奇祥和一对儿子,从紫金出发,越过崇山峻岭,经大岚、梁化,沿途勘查土地,兼营丝线小百货生意。一日,他们行至镇隆老板坑(当时叫仁里约)曾氏宗祠前,叶奇发挑着的箩筐绳子忽然断了,夫妻二人对望,谐笑道:“天意如此,合当为家!”于是,他们停下迁徙的脚步,决定就地安家。

  叶奇发一家在镇隆老板坑栖身后,早出晚归,开荒垦种。农闲时,叶奇发还兼营地理生意。《南阳叶氏大成宗谱》记载,奇发公孝心虔诚,每天清早必迎先祖牌位,当月行朔望三叩首,晨昏一炷香大礼。曾姓人深为感动,便特许奇发公将主牌置放曾氏宗祠大门角,后来又特许他在神台左侧边缘安置先祖牌位。

  据说,叶氏先祖牌位放置曾氏宗祠后便“天降瑞兆”:不久,叶氏先祖牌位上方瓦块竟变得光泽青绿。同一祠堂的瓦块竟然色泽不一,三百余年,祠堂几经维修,其状始终如一。这一异象成为佳话,传颂至今。

  《南阳叶氏大成宗谱》记载称,叶奇发在镇隆老板坑扎根后,利用所学地理风水知识,算中对面山坡是块风水宝地。不久,他便带领儿辈在对面山坡建造祠宇、居宅,命名为“新板坑”。

  从此,叶氏一家在新板坑安居乐业,一枝独秀。

  贩盐创业

  叶氏在镇隆扎根后,开始繁衍生息。虽然叶氏一家像所有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双手在土地上谋生,但他们又有着别的家族不一样的生意头脑。如叶奇发在农闲时会兼营地理生意,而到了他的孙子叶文昭,这样的生意经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叶文昭就是崇林世居的开山之祖。

  《南阳叶氏大成宗谱》记载,叶奇发一家在镇隆老板坑安家后,叶文昭也就在这里出生,他的父亲是叶凤朝。叶文昭生于清雍正七年,去世于清嘉庆八年,享年75岁。文昭公娶了两个老婆,原配吴氏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继配马氏生了两个儿子。

  文昭公靠卖盐起家,这一点广为叶氏后人熟知。“老祖宗贩卖私盐,后来生意越做越大,估计都做到中国邻近的外国去了。”叶氏后人、大光村党支部书记叶伟宏说,这一点在崇林世居的建筑风格中足以体现。

  《南阳叶氏大成宗谱》有一篇《昭公颂》,详细地记录了叶文昭的创业历程。据载,文昭公一生和中国亿万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他励志创业,少年时便兼营肩挑盐业生意,在这个小生意中悟出了生财之道。

  叶文昭在贩盐生意中得知,向内陆贩盐,可获数倍乃至十多倍利润,于是他开始走南闯北贩卖盐。最初,他是肩挑卖盐,后来用“鸡公车”推,再后来有了资本后,他的贩盐交通工具变成了马。叶文昭的盐业生意越做越大,触角遍及国内外,钱也越来越多。

  当初,叶文昭在镇隆七树下外公家附近建了房子“下仓”,这栋房子可容近百人居住。但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对此不满足,深感一定要为儿孙留下更大家业,于是更加发愤图强。还在肩挑卖盐时,有一次叶文昭特地来到秋长铁门扇(今三和街道办铁门扇)另一叶氏家的四角楼察看。他用扁担丈量四角楼的长宽,宗亲见怪问道:“难道老侄台也想建四角楼吗?”叶文昭答曰:“安知?”

1

修建围屋

  事实证明,叶文昭将 “为儿孙留下更大家业”作为毕生梦想并为之奋斗。在随后的贩盐生涯中,他走南闯北,了解了江西景德镇瓷器的精美和客家围龙屋的雄伟,也见识了西方建筑的优美,他心目中的大围屋蓝图也逐渐成形。

  传说,有一天晚上,叶文昭做了一个梦,梦到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托梦说:在距此不远的山下有一块更好的地方适合建房。这块地方就是镇隆大山下,今崇林世居所在地。

  清嘉庆三年(1798),在镇隆大光村大山下,一幢雄伟的回形围屋——— 崇林世居拔地而起。这幢四周被9米多高围墙围起来的围屋宛若城堡,长宽各一百多米,内有九厅十八井共262间房子。

  据称,叶文昭建造崇林世居时已是古稀之年,他将毕生积攒的金钱用来建房买地,对建造这幢围屋精益求精。据《南阳叶氏大成宗谱》,在建造崇林世居的牌楼时,叶文昭要求用上乘瓷质塑造“郭子仪绑子上朝群像”,他亲自外出选料。围屋落成前,叶文昭又在围屋后大规模种植果木、树林,美化家园。

  这幢庞大的围屋建造好后,惊动了方圆数百里,也成为当地之最。不仅如此,叶文昭还置下了两三千亩良田,横跨惠阳、惠东和宝安三地,成为当地当之无愧的首富。

  毕生的梦想成为现实,叶文昭十分欣慰和激动。此时的他年迈衰老,双目失明。围屋建好后,他要儿孙抬着他绕天街一周,边走他边情不自禁地连声叫好:“儿孙无忧饥冻了!”

  1802年的一天晚上,叶文昭安详地与世长辞。

  一方豪宅

  文昭公逝世后,叶氏后人不忘祖训,不断对崇林世居进行完善和扩建,光绪戊戌年间(1989)建成了崇林楼(又称望楼、魁星楼),终让这幢庞大的围屋成为威震四方、浑厚雄奇的一方豪宅。此时距离文昭公始建崇林世居刚好100年。

  崇林世居之大,令人震撼。它好似一座大城堡,如果无人引路,你就像进入迷宫,找不到出路。整栋围屋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共由池塘、禾场、首围、祠堂和后围五部分组成,围屋内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房子倚墙而建,放眼望去,宛如一个小城镇。

  如今,世居内已无叶氏后人居住,不少房子历经风雨侵蚀已经倒塌。几个外乡人每月花几十元钱租住在祠堂旁边的房子,墙内到处是杂草。2005年以来,当地政府开始对崇林世居进行抢救、保护和开发,世居的主要部分——— 祠堂及崇林楼仍保存完好。

  叶伟宏说,崇林世居从开基祖叶文昭繁衍发展至今已有十三世。这座号称岭南最大的围屋,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小社会,里面菜场、店铺一应俱全。上世纪70年代,崇林世居内人口达到顶峰,共有5个生产队近千人一起居住。“文革”期间,世居开始走下坡路,甚至许多珍贵文物如文魁、亚魁的牌匾等都被毁。

  像中国其他的大家族一样,崇林世居也有着严格的宗族管理制度:男女有别、尊卑有别、辈分高低有别。据说,围屋内住户都是按照辈分高低和尊卑来分配房间。叶伟宏说,崇林世居正面的三个大门并非随意可出入,尤其是象征着宗族最高礼仪的正大门更是如此。他听老辈族人讲,崇林世居里的女人一生只有两次机会从正大门出入,即嫁入和出丧,平时都只能从侧门出入。

  崇林楼

  崇林楼是崇林世居整个建筑中最壮观、最精华的部分,它在整幢围屋的最后面,也是最高处。崇林楼共有三层楼,叶伟宏说,二楼是族中长辈们聚集的地方,也是地位和权威的象征。每逢家族有重要事项,族里长辈齐聚望楼二楼商量对策。如非特许,年轻晚辈是没资格进入望楼的。而三楼则是学子闭关读书、上学的地方。“每当大考在即,族中学子就会被集中到这里备考,这些学子备考期间都不能出门,也不用干活,一日三餐都有人送。”叶伟宏说。

  今年84岁的崇林世居昭公后人、退休老教师叶瑞虽没有在崇林世居住过,但他对崇林世居颇为了解。他曾听说过一个传闻:崇林楼修建时正对着下面一个村子的祠堂,该村族人心生恐惧,认为崇林楼犹如张开大口的狮子,会对他们不利,极力要求将崇林楼的高度降低。于是,崇林世居族人将崇林楼的高度降低了几米。

  叶瑞老人说,崇林楼曾被国民党轰炸过,后又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近年来,当地政府投入60多万元修复了崇林楼主楼,壁画、墙花、雕刻、屏风已经恢复,部分主楼木板、瓦料等也已经更换。

1

琼林世居

  在北侧100米处,有座山寨版崇林世居,名琼林世居,只有两进,外表却与大宅相似。“这是崇林世居后人建的。”叶瑞介绍,叶文昭8个儿子均有房号及后人详细谱系,琼林世居是五房“攸合”和七房“淡益”后人合建的,用来做糖厂和油坊。

  这座“琼林世居”传说曾经让叶氏族人吃了一场人命官司。话说,经商的五房与七房为了生意修建琼林世居,这座宅子没有住人,一直用作储油糖。一天大早,叶氏族人打开琼林世居大门,准备搬运货物时,迎面直挺挺扑来一个老妇人。这个老妇人提着一个油罐,一头栽倒在大门口,再也没有醒来,这可把开门的人吓坏了。

  大宅里死了人!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乡里,赶来“看热闹”的严家认出这是他们的祖母,于是咬定:祖母到这里买油,因为冲突被叶家谋杀。两家争执不下,严家决定告官。当晚,叶家八兄弟紧急闭门商量,决定先下手为强,说严家“子毒母”“陷外人”。叶家紧急请来一个有求于叶家的外地人,花了许多银子,让对方在县官面前证明是严家之错。叶家给他承诺,一旦出事,将厚葬此人,并善待他的家人和后人。在官府逼刑时,此人宁死不屈,咬定严家“子毒母”,于是叶家最后打赢了官司。叶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恩人”,称其“铁杆证”。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无从求证。叶瑞说,这是乡间的一个传闻,“毕竟家大是非多”。


温馨提示:长按或扫描上图中的二维码进入。
弘扬叶氏文化·展示叶氏风采·传承叶氏传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