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岳阳抗战遗址:黄泥湾大屋—抗战战地医院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注:环水楼又名叶屋,是叶氏族人的祖屋,因这座楼里曾经出过三位岁进士而出名,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19世纪中叶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环水楼曾是龙岗的文化和教育重地,广为世人瞻仰。但时过境迁,如今的环水楼颓败之象日趋严重。16日上午,龙岗街道百年老屋环水楼举办“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挂牌仪式。作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环水楼将得到更好的保护。


  平江县上塔市镇黄桥村黄泥湾大屋,这是一处典型的湘北民居,这一带的大宅院都以“大屋”为名,也确实大: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光天井就有16个。这也是与我们徽州民居不同的地方,保存下来的徽州民居中不乏深宅大院,但都是“纵向”结构,从大门、堂屋、后宅乃至花园,都是层层递进,呈纵向分布。但黄泥湾大屋却是既纵向递进、也横向延伸,进深54米,宽却达68米,是个“平面”摊开、纵横交错、名副其实的“大屋场”。

  黄泥湾大屋建于清嘉庆年间,已有200年历史,为叶氏祖屋。黄桥叶姓始祖是元末从江西迁至湖北蒲圻,明初转徙而至黄桥。嘉庆十九年(1814年),叶善林兄弟建成这栋大屋,东边为明代老屋,西边为民国增建新屋,总面积达到近6000平方米。

  整个大屋有房屋百余间,其中厅堂9个,木梁、木柱、窗棂都有精美的雕花,还悬挂了不少牌匾,“中和至善”、“厚德载福”、“惟适之安”、“善继石林”、“后学津梁”等。在这百余间房屋中,不但有住家,还有杂货店、祠堂、学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乡村“综合体”。

  到的时候刚好下起了大暴雨,我们一边在大屋里参观,一边“欣赏”天井中瓢泼大雨“四水归堂”的场景。在黄泥湾大屋的介绍中说,大屋里共有16个大小天井,全是用大方条石砌成。屋场地下的排水系统科学合理、匠心独具,无论下多大的雨,天井都不会积水。今天所见,果然如此。瞬时间这么大的暴雨,全部从天井的下水道排走,竟然毫无积水,足见当年建造时设计之精巧。

  更为这座百年老屋增添传奇色彩的是,抗战时期这里被征用为战地医院,救治了大量伤员,为70年前的那场反击外侮的伟大战争做出了贡献。

  黄泥湾大屋所在的上塔市镇,地处湘鄂交界的九岭,武汉通往长沙的公路经过这里,是扼守湘北鄂南交通要道的战略要地。从1938年到1944年6月,第九战区的多支部队先后布防于此,顽强阻击日军。这期间,因为黄泥湾老屋房间多、且高大敞亮,被征用为战地医院,前后运营了4年多,医护人员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伤员200多人。还曾经救助了因飞机被击中在附近降落的两名美国飞虎队飞行员,两人在黄泥湾大屋战地医院医治、修养两个月才离开。

  如今,大屋墙壁上还保留有当年战地医院留下的标语、口号。院墙内大屋正门两侧写有对联:“本此针砭药石,战胜倭寇病魔”,横披:“保健军民”。进门右边墙壁上写着“要再痛定思痛,不忘裹创杀敌”;左边墙壁上则是“患者应遵守院制,医生不乱耗药材”。大屋里,类似的标语、对联还有不少,有的字迹模糊,有的尚可辨认。这些对联,既切中医院特点,又不忘抗战“主题”,很有意思,也都是珍贵的抗战遗迹,希望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温馨提示:长按或扫描上图中的二维码进入。
弘扬叶氏文化·展示叶氏风采·传承叶氏传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