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川黄岭古村——人文荟萃500年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弘扬家族文化
传承国学精华
 
龙川黄岭古村:叶氏祖屋

  珠树分荣叶屋建于清末,坐东北向西南,建筑占地面积1302平方米。横屋有四角楼,角楼有四层。

弘扬家族文化
传承国学精华
 
黄岭秀才多过狗

   今日黄岭,满目翠绿葱茏,如果不说,不会有人知晓"黄岭”之名,是因为当初林木稀少,触目皆是大片黄土地而得。

  黄岭村位于龙川县丰稔镇西部,始建于明朝,兴盛于清末民国初。据村内各姓族谱记载,公元1506年,饶姓祖先从江西迁徙至黄岭,叶姓祖先约于1520年从龙川县通衢镇迁来,此前曾有王、蓝、马、李等姓氏的人居住。

  2010年,黄岭村有居民780户,总人口4600多人,其中叶、饶和陈等姓氏占总人口的90%以上。

  黄岭叶氏人文荟萃,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总面积14.3平方公里的黄岭村里,叶氏共有100多人考取秀才以上功名。其中,功名最为卓著者为清嘉庆七年壬午科(1802年)进士及第的叶铭熙。是故,龙川县有"黄岭秀才多过狗”之俚语。

  即便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黄岭村至今仍保存100多座古民居,其中一部分民居被列为龙川县保护单位。

  黄岭的古民居主要分两大类,一为客家围龙屋,如古亭前儒林第、塘子背叶屋等;一为客家方形屋,如梅塘角叶屋、珠树分荣叶屋等。

弘扬家族文化
传承国学精华
 
专家说

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教授谭运长:黄岭村崇文尚武

  黄岭村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古建筑以客家传统的堂横屋为主,建筑规模相对比较大,里面有让人感到很惊喜的木刻、石雕、砖雕,也保护得很好,很完整;另一个是,这里崇文重教的传统,从前不仅有进士,还有众多的秀才、举人和国子监学生。而且,直到现在这个传统依然很兴盛,如村里设置了奖学金制度,这是黄岭村此行让人感觉很欣慰的地方。

  同时,这个村的民间艺术氛围很浓厚。因为这里人多面积大,可以算得上一个小乡镇,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一种社交娱乐活动,形式也很丰富,包括山歌剧、打马灯、八音等等这些有客家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形式。

  另外,黄岭村也有练武的传统,在黄埔军校读书然后做军官的也有不少。其实不管是崇文,还是尚武,或是经商,实现的目标一样,都是光宗耀祖的一种传统。我们一向认为,我们的生命不只是我们自己的,是和祖先联系在一起的,成就也是如此。古代,子孙的成就贡献可以加封到祖先头上,祖先的成就也可以使得子孙得到荫赏。

弘扬家族文化
传承国学精华
 
史 迹

  "人文黄岭是我家,家中有部古文化”

  走进黄岭,但见青山葱翠,溪流澄碧,稻田旁边,竹林掩映处,古宅若隐若现,随处可见。

  黄岭村人崇文重教,读书人多,以前一般秀才以上功名都能求得一官半职,在民国时期,也有人出任龙川县县长、省参议员、县参议员等职务。这些先富起来的黄岭人,在功成名就后,为光宗耀祖,就在村里置田买地,大兴土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条"黄岭街”。

  在"黄岭街”上,除有旧时店铺旧迹外,尚有100多座古民居(均为清代古屋),几乎每座民居前面都有一个宽阔的地坪,一弯半月池塘,尽显古村风韵。

  龙川古邑客家研究会研究丛书之《人文黄岭》,这样描述黄岭村古建筑总体特色:

  吹来中原的风,飘来中原的云。黄岭古屋基本保持着中原民居的建筑特色,为围龙屋,四方围屋及楼阁均为砖木结构排列,古朴典雅。坚实高大的墙体,黑白相伴的栋瓦檐,深邃复杂的庭院,半月形的花坛及池塘,醒目的堂号及门楼匾额,天人合一的布局,集居住、聚会、玩耍、防火、防盗于一室,处处体现着华夏文明,体现出客家人坚忍不拔、团结合作、崇文重教的精神。

弘扬家族文化
传承国学精华
 
豆腐格、水缸盖都是清代匾额

  在黄岭,曾考取过功名的人有很多,但像叶铭熙这样的人却不多。叶铭熙是清嘉庆七年进士。祖屋岭丰24 号叶屋,又称"高岩屋”、"进士屋”,就是被黄岭人称为"进士公”的叶铭熙出生地。在黄岭,还有一栋与叶铭熙有关的古宅——祖芬叶屋。此屋系叶铭熙告老还乡后所建,其青麻石材料产自和平县,经水陆两路辗转运来,整座屋建成用了近十年时间。

  在祖芬叶屋,听见我们询问屋里是否有前朝旧物,一中年妇女想了一会,说了一声"有”后,从里屋搬出两块断匾。断裂处极为整齐,似被人用锯子锯开。"解放后,弄来做豆腐格,搁豆腐用啊。”中年妇女说,"这板子挺好用的。”原来,这块木匾被分成几部分,成为豆腐格,分藏于几户人家之中。

  细看断匾,上面浮雕有好几行字,部分字迹已被削平,也许是这坑坑洼洼断匾放起豆腐来不方便。如今,断匾上能辨认出的字有:"监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广东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陈大文”。值得庆幸的是,后来村民意识到了这些断成几块的木匾的价值,就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藏在不易为人发现的地方。

  另外一块断匾,也有过同样的命运。这块匾额上有一个大字"兴”,落款为:"诏授资政大夫内□□士兼□郎加三级待生吴烜顿首拜”。这块匾虽然不曾做过豆腐格,但却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水缸盖子。

  祖芬叶屋里,还保存着一块题有"恩荣”两字的木匾。有人推断,这应是叶铭熙于嘉庆七年中进士后朝廷恩赐之物。

  在黄岭,不仅有20多座建于明末至民国初年间的古民居,还有2座被黄村人称为"炮楼”的碉楼:水谦楼和下村炮楼。

  下村炮楼建于1850年,为三层石木结构楼房,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高8米。位于黄岭西北部的水谦楼,也被当地人称为炮楼。水谦楼约建于1874年,由村里绅士牵头出钱兴建,历时3年,占地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四层,高约10米。目前基本仅剩砖石外墙和里面的疏落的木梁,木地板全部无存。

  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教授谭运长说,黄岭村是很大的一个盆地,中间有很多条小溪,古民居傍水而建,没有聚集在一起,但由于村落四周全是山岭,进出只有一条路,因此,整个村落实际上属于封闭式的。下村炮楼和水谦楼均建于清末,清末战乱导致客家古建筑中出现大量炮楼。黄岭村的下村炮楼,就建在进出村子必经之路上,这个炮楼的意义就是扼守这条要道,保护整个村落。

弘扬家族文化
传承国学精华
 
小村文脉长

  在珠树分荣叶屋,入门处的两边墙上贴满了小学生的奖状。谭运长看了,笑道:"这也是恩荣啊。”

  这些都是屋里孩子叶亚云和叶雨波姐弟俩的奖状。

  黄岭村党支部书记叶汉基告诉记者,村民都很乐意培养小孩读书。叶汉基说,小时候,经常听很多老人说,"黄岭秀才多过狗”,一开始并不懂什么意思,还以为是在骂我们,后来才知道村里曾经出过很多秀才,这句话是村人土语,很亲切的。

  黄岭村叶姓先祖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被后人铭记并传承下来。清末废科举办学堂,创办于民国二十年的黄岭小学,曾有近百名学生就读。

  上世纪80 年代初,黄岭村民叶叔仟家的4 个小孩考上大学(其中一个中专),由于家境贫寒,眼看孩子没法继续读下去,叶叔仟决定种青菜赚钱,说什么也不让孩子辍学。那些年的清晨,叶叔仟挑青菜去老隆集镇叫卖,回家已是中午,匆匆吃完饭又上山砍柴卖钱。最终,4 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现实的感动,让黄岭村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无论谁家以后多困难,砸锅卖铁也不让孩子辍学。 现在,叶叔仟80 多岁了,虽然没住在村里,但村民会时常提起他。

叶汉基说,恢复高考以后,有了叶叔仟这个榜样,村里人不管家庭怎样困难,都会供小孩读书。到目前为止村里出了200多个大专以上的学生。仅前年,村里就有13个学生考上大专以上,本科以上8个。村里每年会让一些外出乡贤捐资作为奖学金,只要考到大专以上,村里就会奖励500元。

  "村里为黄岭小学的学生设置了奖学金,小学考初中第一名奖励300元,初中考高中,如果考上龙川一中就奖励500元。”叶汉基说。

  叶汉基说,上世纪90年代以前村里很穷,穷则思变,而让孩子们读书是改变贫困命运的一条捷径。经过这几年的培养,从村里出去的乡贤有很多,目前在外面做老板的人就有300多人;重视教育改变了村里的经济状况,现在村里有什么建设项目,外出乡贤都愿意出一份力。

  叶汉基说,村里能够评上广东省古村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代先祖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虽然我们的古建筑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的文化教育却是独一无二的。

  对此,谭运长认为,崇文重教是客家人的一个传统,我们走过了很多客家古村落,其文教都非常兴盛,黄岭这种"秀才多过狗”的现象,也正是得益于客家人崇文重教这一传统精神背景,体现着客家人博取功名以光宗耀祖的精神动力。这种动力非常强大,而且连绵不绝,我们一路走过这么多古村落,在黄岭村的这种感受,更是非常强烈。

弘扬家族文化
传承国学精华
 
寂寞黄岭唢呐声

  坐在珠树分荣叶屋门前的石墩上,73岁的叶根章双目半开半合,吹起了唢呐,那是一支迎娶新娘的喜庆曲子。

  "教我吹唢呐的师父还在,今年86岁了。”叶根章说。"以前黄岭的锣鼓、唢呐很出名的,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叶根章还会吹《沙家浜》、《红灯记》选段。他说,村里和附近一带谁家有红白事,村里都会请人吹吹打打,打醮的时候,也离不开唢呐和锣鼓。

  珠树分荣叶屋创始人叶照堂,在清末经商,后入仕途,曾为龙川县财政主官。建造此屋颇费钱财和时间,青麻石材料产自和平县,经水陆两路辗转运来,整座屋建成,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叶根章是叶照堂的第3代孙。

  吹了几分钟后,叶根章有点接不上气,稍事休息了一下,又吹奏起来。一旁的小孩偎着老祖母的腿,歪着身子看。

  文化活动在黄岭村一度非常活跃,民间艺术有马灯、鼓乐演奏、舞龙舞狮。黄岭马灯很有名,1959年,黄岭马灯曾代表龙川县出席韶关地区文艺汇演获二等奖。

  黄岭戏剧在解放初期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为活跃,黄岭村业余崦团曾排演过大型歌剧《刘三姐》、《借亲配》、《夺印》、《一双小红鞋》,以及现代京剧《红灯记》等。

弘扬家族文化
传承国学精华
 
人 物 志

 在赵佗家乡当县令的黄岭人

   黄岭村人文荟萃,明清两代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者比比皆是。

  在黄岭村,有这么两句妇孺皆知的话:"进士秀才连三代,一屋考出十秀才”,"嘉庆院试惠州府,黄岭一榜五秀才”。

  据黄岭村退休教师邹海林考证,前一句指的是叶铭熙的父辈及3个弟弟、两个儿子、5个侄子都科中秀才,还有两个九品军功,黄岭村百连凹大屋共考中10位秀才;后一句是指,嘉庆年间惠州府院试,黄岭村5名童生赴考,一榜中了5个秀才。

  嘉庆六年(1801年),乡人叶鸿仪考中举人,是为龙川县第57位举人。次年,叶铭熙金榜题名高中进士,被朝廷封为六品,派往直隶省巨鹿县任县令,而巨鹿县真定(现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正是曾任首任龙川县令的南越王赵佗的故乡。叶铭熙深感荣幸,自感责任重大。此后,叶铭熙荣升黄河太守,治理黄河流域水患,亦颇有政声。

  告老还乡后,叶铭熙和同为秀才的3个弟弟一起在黄岭村建造了三栋四杠新居——祖芬大屋。传说大厅落成之时,朝廷委派"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监管乐部事务戴均元、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正黄旗蒙古副都统王麟、都察院左都御史熊仗、经筵讲官礼部尚书文渊阁领阁事纪昀(纪晓岚)”等4位大员,携带嘉庆皇帝亲笔题写的"进士第”"恩荣”"文魁”等匾额亲临祝贺。

  时至今日,叶铭熙和另一位龙川籍进士巫三祝的"进士题名碑”,仍存北京国子监博物馆。




温馨提示:长按或扫描上图中的二维码进入。
弘扬叶氏文化·展示叶氏风采·传承国学精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