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垌原名云垌村,又称怀北二里,其村名最早见于清朝光绪癸已年(公元1893年)出版的《贵县志》卷之一《纪地·乡村》,在怀北二里的十三个村子中就有君子垌的文字记载了。南宋末至元初,中原大地“元兵扰乱”。为避战乱,不少祖居江西、福建的客家人开始背井离乡,迁往广东等地,“奔流粤东”。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人叫黎肇基的客家人,他带着妻小由福建宁化石壁迁至广东嘉州(今梅州市)雁蓬辣坑村;随后,他的后代捷宽、捷敏于乾隆四十年间,迁移至贵县(现贵港)木格君子垌,开创君子垌黎氏一脉,并在这里筑城为家。黎氏迁至君子垌后,那些为数不多的好田地、好山场已被当地土著居民占有。但是,“只要有一捧土、一勺水,就饿不死人”,这是客家人的一句俗话,黎氏初迁至此,“男女俱勤农事,不惮辛劳”,披荆斩棘,拓土垦荒,凭借着从中原和广东带来的良好的耕作技术、灌溉方法并引进优良的稻作品种,迅速改变了“芭芒茅草遍地,灌木丛生,虎狼出没”的落后状态,使君子垌初现“百尺之木,堆岭塞野”的丰饶之貌,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状态。随黎氏前后迁至君子垌的,还有邓、殷、叶、黄、李、陈、许、祝、钟、杜、曾、何、陆、范、魏、刘、丘、韦、邹、林、梁、谢、卢、蔡等25个姓氏的客家人。大家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终于使荒原变成了米粮仓,并被誉为贵港市的“乌克兰”,同时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君子垌。目前,居住在君子垌的客家人已经发展到26世了。 据民国二十年<<贵县志>>记载,君子垌的围城建筑始于咸丰年间,最早是里人黎诗文等人建筑的“云龙围”以及里人邓逢元建筑的“段心围”,之后黎氏、邓氏、叶氏等客家人的十七座围屋城相继在君子垌建成。 叶氏主要有谷坡城等,叶氏人口最多,城座也很不错,但数量最少。 君子垌客家建筑最主要的外部特征,体现在一个“围”字。“围”的功能就是防御,主要靠月牙池塘、大城墙、炮楼、枪眼、狗洞、外城门、拖笼门等来实施。明清时期,粤、桂地区社会动荡,山民聚众为“匪”者不少,他们把迁徙来的客家人当成生财之地,打家劫舍,严重威胁到客家人的安全。在这极不稳定的社会背景下,人生地不熟的客家人只能以本姓氏为单位聚居,团结群体力量,共渡难关。他们设计建造起具有防御功能、能聚居团结本族人的围状屋、楼、城,并迅速在各地客家人中推广开来。这样,围屋成了客家人独特的普遍民居形式,移迁到君子垌的客家人也不例外地采取了这种独特的民居方式。 君子垌围屋有一个与其他地区客家围屋不一样的特征,那就是家家户户大门前都有一个月牙形的池塘。这些地方本来就没有池塘,是屋主雇请民工挖掘而成的,作为正面防御的重要屏障——城防塘,其作用有三:一是防匪攻城,二是储水防火,三是抗旱。此外,在客家人的风水学上,“前水后山”是非常吉利的,门前有水意味着主人家从此“风生水起”。 长长的城墙把每座城严严实实地围了一圈。君子垌城堡背面的城墙高的有9米,正面的城墙因为有了城防池塘、炮楼等协防,稍矮一些也有1.5米高,城墙最宽0.6米。墙体的建筑工艺颇为讲究,当时还没有混凝土,用的是混合三合土,它是用黄泥加进石灰,再掺与砂糖、鹅卵石、碎砖块、糯米、红酒、红糖、蛋清等制成,其配方及比例很是讲究。时间证明,以此工艺造成的客家城墙,尽管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侵蚀,却几无损坏,坚固如初。 如今,17座君子垌客家围屋大部分由于年久失修,且不少已经空置,无人居住,已经有点破败。黎、邓等家族的子孙像当年乃祖从广东迁来一样,散居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在新的地方演绎着祖宗当年的故事,成为新的“客家人”。 黎氏、邓氏等客家人迁徙至君子垌,其后世子孙不断迁徙到香港、到国外,体现了客家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开拓气概;他们收藏和记述本家族的族谱,重视本家祠堂,又饱含着浓重的历史追溯感。怀土不重迁,这是客家人的特点。这也是君子垌17座客家围屋兴起以至最终衰落的根本原因。 上灯,就是将花灯挂上去的意思,含“添灯”“添丁”的寓意。这是客家人十分重视、极富客家特色的一个风俗,是除春节之外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每年从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这几天为上灯时间,其中最集中的是在正月十一、二、三这几天。对当年生了男孩的人家来讲,上灯就更重要、更高兴、更隆重了。 君子垌客家人的上灯特别火爆,因为他们一般分居在不同的围屋中,每次上灯先把贡品抬到祖祠所在的围城祭拜上灯,然后又回到所在的围城分祠堂祭拜上灯,程序较丰富,炮仗都是拿麻袋装的。这一天,每一座围城都是人头挤挤,炮仗声此起彼伏,硝烟满天,满地红纸屑。每一座城都是大鱼大肉,酒香四溢,猜拳四起,欢声笑语。 到了每年这个时候,生子的家庭在上灯之前,一般都会到民间手工艺人那里选购一个精美的花灯回来,用染红了的大煤油灯绳将花灯挂在老祠堂上厅里。 花灯大约有一米多长,用竹子做筐架,再用彩纸糊成,分为一层一层的,就像一栋圆形的小楼,上面有许多小小的人公仔。除了花灯之外还会有灯鼓、灯笼,灯笼与灯鼓差不多一样大,不同之外在于灯笼是圆形的,而灯鼓是方形的,灯笼的下方有灯裙,灯裙四周均竖写有四句诗,这些诗都是谜语。上灯的时候,大家都饶有兴趣地围上前去看去猜,看谁猜得最多。 接花灯是最热闹的场面。一路上,锣鼓喧天,一边舞狮一边放炮,好是热闹。挂灯前后的一个星期,祠堂里天天都灯烛通明。上灯当天,祠堂大厅花灯高挂,现场香烟腾腾,锣鼓喧天,里里外外,人头涌动,一派节日喜庆气氛。长长的染红的大煤油灯绳,由一条条棉绳连接成,每一条代表一家添丁。在客家人心目中,红绳被视为祥物,在来年下灯后还将被精心收藏。 客家人勤劳善作。光绪《贵县志》卷五《纪人·风俗》说,聚居木格等地的客家“其人兼耐寒苦,陇无弃地,塍无宿草,一望而知为彼田也”。同时,他们还善于经商,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钟文典《广西客家研究》中说,“客家人创圩,广府人旺圩”。客家人富于开拓精神,黎、邓、殷、叶等客家到木格后,先是事农,后又走上农、商、学结合的道路,迅速积累了财富。据君子垌今人介绍,全盛时期,黎氏、邓氏等大家族占有木格及邻近的木梓半个商业街。客家人善做生意,这与他们的商品意识和拼搏精神有关。据君子垌后人介绍,文革“割资本主义尾巴”时,被拉上台批斗的23个人当中,有18个是“客家佬”。改革开放以后,重操木格商贸优势、带头发家致富的,依然是这些“客家佬”。 黎、邓、殷、叶等客家“耕读传家”,在当地站稳根基后,他们开办起许多私塾。清朝末年,浔州府赐君子垌以“文化乡”称号。民国《贵县志》记载,某年君子垌考取大专生及留学有数达25人,竟占全县236人的10%强。君子垌先后出了留学美国、荣获“抗日勋章”的黎杰材、在湖南大学任教授的黎颂初、早年赴日留学企望知识救国的黎大康以及黎庚扬等数位县长、1960年进京受到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接见的全国优秀教师黎佩英、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启金、居港商人邓建勋等为代表的一批君子垌籍客家杰出人才。 从清末至今,村中人才辈出,仅民国期间便出过3位将军、13位县长、26位留学生,解放后后更是不胜枚举,既有留美博士、也有全国名牌大学的教授、工商巨贾,还有不少政府要员。现云垌村有一万多人,何氏宗亲主要居住在上垌和大垌,还有分居贵港城区、玉林、南宁、柳州、梧州、北海、防城、广州和贵州兴义、云南河口、台湾新竹等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