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昆山:叶方恒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国 之 有 史  ·  家 之 有 谱

简介

  叶方恒,字学亭,江苏昆山人,进士。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由贵阳推官任莱芜令。


  叶方恒主持编纂康熙《莱芜县志》十卷。该志上承明嘉靖、万历莱芜县志,补录了清前期的一些珍贵史料。他文章诗词俱佳,遗有文章数篇,诗词多首。

人物生平

  下车即视察民间,了解赋税户口情况。在任期间连年干旱,青州饥民千余人流寓莱芜,他根据泰安府郡招民檄文,遣抚流民,备资遣归。仿照古制社仓法,募捐屯积粮食,以防灾年。创建正率书院于城西,月试诸生,鼓励士子要饬躬敦行,并作讲语十六则,教育民众。县署堂廨因地震倾危,他主持对内堂进行整修,加盖小屋数间以藏案牍,新建厅堂三间,命名“景范堂”,以志学习范贞节先生釜鱼甑尘、清白守节、好廉自克之风,作为考治讲政之所。改建贞节先生(范丹)祠,以教化士民。政简刑清,废坠皆复,士人以其同范丹、韩韶相并提。

  他曾上呈《申覆开矿详文》,详细叙述了罢开铜铁矿的理由:一是糜费资本,无可赔补;二是伏莽发机,矿徒造反;三是潜踪之地,隐匿逃犯;四是,引发争端,梃搏互伤;五是挖伤山脉,耗竭流泉。由此,清廷鉴于明末开矿引发多次矿工起事十分重视,对采冶持谨慎态度。

人物轶事

叶方恒寻仇顾炎武

  当崇祯末年,炎武嗣祖绍芾及兄长顾缃(字遐篆)先后去世,又逢吴中大旱,炎武无奈,曾将祖产田800亩贱价典给昆山豪族叶方恒(字嵋初);其时,炎武的堂叔等人为争夺遗产,又挑起家难,他们还与本来就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内外勾结,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唐和在常熟语濂径的住所曾几次被这伙人洗劫及纵火焚烧。到顺治七年(1650),叶方恒又企图加害顾炎武,炎武为了避祸,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离开昆山出走。此后五年中,他都在吴、会之间奔波往来。这一时期,顾炎武还同归庄、陈忱(字遐心,浙江吴兴人)、吴炎(字赤溟,江苏吴江人)、潘柽章(字力田,吴江人)、王锡阐(字寅旭,吴江人)等共结惊隐诗社,表面上以“故国遗民”“优游文酒”(汪曰桢《南浔缜志》),其实是以诗社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清活动。炎武在淮安结识定交的挚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万寿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 顺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乡昆山。原来,顾氏有世仆名陆恩,因见顾家日益没落,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两人且图谋以“通海”(即与闽浙沿海的南明集团有联系)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武回昆山,秘密处决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之婿勾结,私下将炎武绑架关押,并迫胁炎武,令其自裁。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所幸炎武知友路泽博(字苏生)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最后,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当事情危急之际,归庄计无所出,只好向钱谦益求援。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顺治初曾任礼部右侍郎,是当时文坛领袖。钱氏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归庄不愿失去钱氏这一奥援,虽然明知炎武不会同意,还是代炎武拜谦益为师。炎武知道后,急忙叫人去索回归庄代书的门生帖子,而谦益不与;便自写告白一纸,声明自己从未列于钱氏门墙,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处张贴。谦益大为尴尬,解嘲道:“宁人忒性急了!”(《日知录》卷十九《文辞欺人》条云:“古来以文辞欺人者,莫若谢灵运,次则王维。……今有颠沛之余,投身异姓,至摈斥不容而后发为忠愤之论,与夫名污伪籍而自托乃心,比于康乐、右丞之辈,吾见其愈下矣。”“黍离之大夫、始而摇摇,中而如噎,既而如醉,无可奈何而付之苍天者真也。汨罗之忠臣、言之重,辞之复,心烦意乱而其词不能以次者,真也。栗里之徵士、淡然若忘于世,而感愤之怀,有时不能自止,而微见其情者真也。其汲汲于自表暴而言者伪也。”)

  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狱。尽管归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极力排解,而叶方恒到此时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踪。仲夏,炎武返钟山,行经南京太平门外时突遭刺客袭击,“伤首坠驴”,幸而遇救得免;嗣后,叶方恒还指使歹徒数十人洗劫炎武之家,“尽其累世之传以去”(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这之前的几年当中,炎武曾数次准备南下,赴福建参加沿海地区风起云涌的抗清复明事业,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国山川形势,徐图复明大业。远行避祸当然也是一个原因。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