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之 有 史 · 家 之 有 谱 ▼
五代汉天福十二年(947年),暴雨溪涨,庐舍冲毁。克承之妻林氏方孕三月,因避洪患,独乘一楻,自甘洲漂流南下,蒙鸿恩获福于天,幸脱险随寓苟存。至闽县扈屿之东,镜上境而止。遂家扈屿而生延,鞠育成立,家业以蕃。历经千年,子孙瓜瓞延绵,已发祥三十七世,现十代同堂,人丁逾万,尊延公为玉山叶氏始祖。遵入闽始祖颢公“节俭于内,树德于外”祖训,堂号“俭德堂”。 历史上扈屿镇包括叶厝、杨厝、施厝、庄头、镜上、上下岐。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称谓,古代曾称崇善东乡还珠里,青口镇成立前,叶厝曾分成康华、村里两个联队。青口镇成立,统一改称村。因为考虑到扈屿地名已有千年历史,不忍舍弃,且为外迁叶氏便于寻根问祖,故把沪屿康华联队取名沪屿村。今之沪屿非彼扈屿,但却有深深渊源。 沪屿山水崎奇特甚,位于闽侯县南部七里地区,北接尚干,南毗宏屿、大义、付竹等乡,东邻青圃、兰圃,西近洋下、辅翼。离镇里许,东南方向即是平地突起的仙霞山又称千家山。流经全境的濑江为七里母亲河。七里又称七濑。扈屿镇在七濑中心,地形系平原起突,中有玉山、壶山、庄山,三山交错,山下曲江如带,迂回缭绕。镇名原号壶屿,取其山形似壶的意思。后因壶屿仅指壶山而言,未能包括连带众山,故改扈屿,系取《诗经、尔雅、释山》:“山峰卑而大曰扈,山在水中曰屿”,恰能与全镇地形相符。镇中有“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奇景。所谓三山藏系指阜山,榄下山,庭头山;三山现系指玉山,壶山,庄山;三山看不见系指花猫山,山根兜,龟山。扈屿地貌恰具榕城缩型,扈屿叶姓历三迁居此得天独厚之发祥宝地。 扈屿玉山叶氏,延公一迁镜上村。该处地形犹如半岛,三面被水环绕,交通不便。叶氏族人自强不息,不安现状,求生存、谋发展,努力改善环境,修桥铺路建渡口,犹如今天俗语“要想富先修路”一样,成为先祖图谋兴旺发达之首举。据明《玉山叶氏世谱》记载:叶延之孙叶永与其侄叶玠“造坂头大石道,小道,并立义渡,又造长浦桥,镜桥。”石挢建成使得镜上小岛与庄头村连为一体,交通有所改善。阅谱至第五世,延公之玄孙彦存亦有;“造坂头小道及修长浦挢与坂头渡”的记载。但镜上毕竟地域小,空间有限,难以拓展。所以延公后六世祖大用公时期为拓展二迁壶山,家业进步开拓,家道日臻兴旺。大用公生五子,分为五个房派,分别是站上房、旧厝房,山下房、评事房、新市房。但因水路交通较之不便,几年后三迁定居今之叶厝。以上五房多迁徙外地。三迁扈屿后,旧厝房后裔玉山叶氏第十三世祖贞穆公有二子,长子嗣公生四子,衍发四房:山中房(克久公)、兰圃房(克高公)、山头房(克和公)、付竹房(克明公),合称上四房;次子光公亦生四子,衍发四房:旧厝房(克榕公)、上厅房(克永公)、坂尾房(克固公)、富沙房(克信公),合称下四房。统称八房,是玉山叶氏主要八支房派。目前居扈屿叶氏多出自这八房。三迁都留下深刻的历史记忆。 一迁镜上村,此有一片良田称为叶厝网,说明该片良田当年属于叶姓所有。通往尚干有个渡口叫叶厝渡。在镜上与庄头交界河上建一座石桥,因叶氏先祖所建而称为叶厝桥又称长浦桥。该桥有四个桥墩,三个桥洞,船只可穿洞而驶过,桥梁是巨大的花岗岩石条,长四米多,宽厚都超过0.8米,千年之前建造如此之大石桥,运输石料,架设桥梁,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耗资之巨也是不言而喻。可见当时叶氏先祖财力物力甚丰。可惜如此美轮美奂的千年石桥在大跃进年代,石条被炸毁,用于建造青口水轮泵填滩,河床在填浦造田运动中被填平,如今变成一条乡村水泥路。石桥两端各有一座庙宇,香火仍旧,目睹沧桑,见证变化。叶厝渡口已被水泥路取代,渡口名称淡出人们记忆。以上记叙与玉山叶氏世谱谱载史实吻合,可互为印证。 二迁壶山,至今仍留下“叶厝弄”地名。在扈屿叶氏世谱中,也载有“白石巨源,紫台乔木”词句,以及白石境(甘洲)紫薇台(扈屿)插图。今观此谱,阅览此图,甘洲祖地,肇徙扈屿,历史印记变得明明白白。 三迁玉山(叶厝),扈屿叶氏后裔在此修建家庙“玉山叶氏宗祠”,撰《玉山叶氏世谱》,编写延公十二代后行序“伯景仕克茂,孟德世钦崇,云礽怀敬义,介福自宏隆”。乡先贤民国陆军中将叶乐民续写行第“起家维孝让,立国尚贤良,允绍宗周武,功高锡庆长”。三迁定居玉山时,明朝宰相、易学大家叶向高认扈屿叶姓为本家,建议玉山叶氏宗亲在叶厝境内挖掘七个井,谓之七星井。还指导玉山叶氏在坂尾河道建坂尾桥,既方便耕作,又能扩展地盘,有利叶氏繁衍子孙。玉山叶氏在挖掘七星井中还发现在叶乐民祖厝旁那口井,井水是温泉。挖井后乡人多到那里汲汤洗漱,该井叫汤井,该巷叫汤巷,至今这些地名尚在,只是井被湮没,那是后话。明万历《福卅府志》记载:“扈屿桥在还珠里扈屿江。万历四十年,改设阳崎官路,故造此。”扈屿桥即坂尾桥在沪屿村坂尾。阳岐官路应是过坂尾桥西行要翻越方山进入南通地界的一条官路。阳岐即今天南通新岐乃严复故里。当年叶氏宗亲依叶相指点如斯作为,扈屿很快变成七里乃至福清、长乐等物资集散地,商贸中心。下漳、上泉、莆仙举子上京应试,过了相思岭,走东台尤糗山道,到宏屿经过扈屿叶厝大街,再走青圃穆岭古道,至峡兜渡江上省城。亦可走阳崎官路,但要翻山越岭。从此,扈屿叶厝成了南来北往的要道。今读当年清黄致中《夜泊扈屿》诗:“日落晚山苍,沙平秋渚广。芦苇呜萧萧渔灯射鸟榜。半夜觉潮生,月斜橹声响。”诗句以及明郑善夫写旳《从扈屿沿溪路行坻义江陈职方留宴山中》:“扈屿逶迤连紫台,濑江曲曲罢喧逐。渔人钓艇沿溪泊,野老柴门傍水开。树底巧通仲尉宅,玄中殊愧子云才,南游兼得酬佳节,黄菊青山共举杯。”如同熠熠生辉的绚丽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仿佛再现当年扈屿优美的地理环境和濑江美好的夜色。千年来,扈屿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榕城东南。她那钟灵毓秀的地理环境,旖旎的山光水色和厚重的人文积淀,让玉山叶氏人感到自豪,激发玉山叶氏人更加热爱家乡,眷念故土之情。 扈屿叶氏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有尊师重教,重视人才培养的优秀传统。历史上扈屿叶氏曾创办六个书斋:奎光阁、青云轩、文峰楼、培桂轩、朱子楼、福雅斋。宋以来我族登科者代不乏人。据谱载:五世祖彦存、彦诚、八世祖子海、子高,九世祖桂员、桂美、桂禄等均登科入仕。尤其是庆元二年(1196年)邹应龙榜,玉山叶子高与港头叶观,叶莫,叶发同为甘洲叶氏同科登第。兄弟叔侄同科四进士,享誉遐迩,世之罕见。至明清扈屿叶光为南海主簿,载《广东通志》,入《名宦传》。还有叶晃、叶其郁、叶亮、叶礽斗、叶兆等均官居教谕以上。 扈屿玉山叶氏具有包容开放的襟怀。晚清时期,列强瓜分中国,百姓民不聊生。加上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旧思想,溺女现象愈演愈烈。玉山人勇敢挑战恶习,提出男女都一样新潮观念,坚決反对溺女。在清光绪年间,族间定立“反对溺女”公约,铭刻“永禁溺女”石碑,矗立乡间,警示后人。此碑至今犹在,改立村里村委门外,昭示着当年玉山叶氏先人之善举。历史上玉山叶氏出了不少巾帼须眉。 民国至今,玉山叶氏精英荟萃,人材辈出。初步统计有部、厅级,军、师长以上军政要员至少12人如叶家松、叶榕生、叶乐民、叶元凯、叶学杰、叶光华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5人,大学校长、副校长、教授、副教授近20人。全国知名音乐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叶松荣夫妻双教授,父子皆博士。我族医界主任、副主任医师遍布榕城医院,还出了许多著名作家,美术大师,著名艺人。现任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兼服装事业部总经理叶兴针兄弟资财达十六亿。据谱载:甘洲叶氏玉山支系古代名人累计126人。今初步统计:当代副科、高级教师、工程师以上人材达250多人。彰显扈屿玉山叶氏重视教育子孙,励志向学,成才报国,确立奉献务实精神,崇尚“不作良相作良医”之古训。所以,今天玉山叶氏人从政不少,从医颇多,执教不乏其人。博士、硕士、学士以上人材济济,专家、学者接踵摩肩,独领风骚、耀祖荣宗。所以有人戏称:“榕城有医院,就有扈屿叶姓主仼人;福州有大学,就有扈屿叶姓教授在。”从国务院国资委到省、市、县、乡镇都有玉山叶氏优秀儿女在从政。扈屿玉山叶氏宗祠后墙黑色大理石壁上大字铭刻由我省著名书法家宗亲叶兴松手书,乡先贤叶乐民自勉诗:“吾家俭德祖风存,平地楼台待子孙,监理军糈逾十亿,敢私一介辱清门。”犹如黄钟大吕,警钟长鸣,激励后人谨守家训,弘扬祖德,廉洁奉公,清白做人。宗亲叶家松从省政协副主席秘书长位上因年龄退休后仍在省慈善委员会担当首职,发挥余热。宗亲叶松荣被省组织部推荐评选福建省文化名家。“两松”是我们叶氏家族的骄傲与自豪,更是叶氏家族学习的典范与楷模。 往亊越千年!感念当年一妇人抚一遗孤,历千辛,受万苦,如今衍发人丁逾万,实获福于天,而演世于无垠。蒙祖德之荫庇,集山川之瑞气,聚人文之鼎盛,绘叶氏之图腾,力学励行、以懋图美、趾于无穷。玉山叶氏终成闽中望族,富沙翘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玉山叶氏人坚信:在当前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征程中,玉山叶氏的明天必将更加繁荣富强,兴旺发达。 ▼ 根 深 叶 茂 万 代 芳 ! ! ! [End] 【🍃广东宋桂叶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