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马湖村名的由来,该村老人叶冬心对此作了深入考证。叶冬心(1915~2004),民国武义师范讲习所毕业,当过小学教师、民国黄岩县法院书记,解放后回村务农,是一位民间书法家。在草马湖上下一些村落,他的书法很有名,逢节过年,村里人都叫他写春联、喜联。
1999年7月,时年83岁高龄的叶冬心写下了《草马湖地名的由来》一文,文中写道:
古时,武义江即熟溪源头燕山岭下的溪港水道,原是由方处村入口,沿着山脚流入草马湖(即騲湖),而后直达长安坝。《武川备考》也有长安坝源出草马湖的记载。此湖坐落在草马湖村上首,白株山东边,因岩石凸出,受激流的冲击碰撞,漩涡为一湖,占地数亩,低洼水泽,四周野草丛生。原名騲湖,因“騲”字冷僻罕见,而致讹将一个字左右掰分为“馬”、“草”两个字,又因旧时横写是从右向左排列的,所以也先草后马,称为草马湖。后因遭受多次暴雨山洪,山石泥沙堵塞,另辟新溪港,流向变迁。原长2公里的旧水道,已成干涸的旱滩。经长期艰辛的人力平整,利用多余沙石筑成防洪长塍一条,其中有排灌水洞三个,成为旱涝保收的粮田。騲湖除烂泥糊沙深陷没臂,及有地下冷泉涌出不能种植外,其它均填土造田,现这小段地名,仍以湖称。
依上所述,草马湖村名,是因村所在近于騲湖,所以和各地命名一样,尔以湖名村,更因騲字传讹,而成为草马湖云。
草马湖村有246户575人口,村民多以叶姓为主。叶冬心先生认为:“叶姓始祖方叔公,于南宋时告老后,由松阳古市迁居武义,旧址在城内花园殿巷,传至十世孙名森的,约于公元十五世纪20年代(明代)又由县城支分草马湖定居。”提起叶姓,使人会联系到“叶公好龙”的典故。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位勤政爱民、靖难救危,颇有作为的人。中国的叶姓,就源于这位叶公。
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是春秋时楚国左司马沈尹戌的儿子。沈尹戌在与吴国军队打仗时战死,楚昭王封沈诸梁为叶邑尹,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南)。《史记·楚世家·集解》云:“楚邑大夫皆称公。”所以沈诸梁被称为“叶公”。叶公关心民众疾苦,曾带领民众开山凿渠,发展农业生产。公元前481年,楚国王族白公胜发动政变,劫楚惠王欲弑之。叶公闻讯,立即领兵进入楚都,与楚惠王的人马一起打败白公胜,救出楚惠王,安定了楚国的局势,然后又回到叶。沈诸梁的子孙以他的封邑为姓氏,就是叶氏。
1993年4月,叶冬心、叶一苇曾合撰《武义叶氏定居臆述》,他们认为:
一、江南叶姓的源头
沈诸梁的第十八代子孙叶望,于汉代建安二年(197)渡江侨居到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第二十四代子孙叶俭,任晋朝折衡将军,迁散骑常侍括州太守(括州即处州,今丽水当时郡治在松阳古市),就定居在古市。到了南宋,叶介又从处州松阳古市迁到武义。当然,这是叶氏的一个支流。
自沈诸梁一直到叶介,已经历了一千二百九十多年。
二、武义叶氏的始祖:叶介
叶介,字方叔,生长于处州古市。南宋淳熙八年(1181),叶介考中进士。开始由朝廷放到湖南常德府武陵县任知县。上任时,刚遇上灾荒,朝廷催收苛重的赋税,百姓不堪负担。叶介冒着得罪朝廷的风险,力争请求免税,百姓得以喘息,受到爱戴。后来叶介升任福建邵武军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又遇上泉州湾一带海盗侵扰,朝廷派尚书黄公度来坐镇,委派叶介主持邵武军政。叶介召集将领密授策略,擒了海盗。当时邵武郡守更换频繁,官场上送迎、宴会、馈赠,所费公款甚多,官库财钱空虚。叶介立即改除这些恶习,免除冗费,地文财政得到充实。后来,他以奉直大夫的官位(一种闲散的文职,从五品等级)主管浙江台州崇道观(管理宗教文化)。最后辞官,定居武义,度晚年生活,并著书立说,撰有《中庸讲义》、《芷江诗稿》及《杂文十卷》。叶介性情纯厚,操行廉洁,平易近人,在地方上虽有一定名位,但与县官只是新任时识一次面,就不往来联系,过着闲居生活。嘉定十二年(1219)病逝,享年67岁。武义县人民为了纪念他,把他列入“乡贤祠”,他的坟墓安葬在离城南十二里的花粉山上(大公山与古竹之间)。
至于叶介为何选择武义定居,这恐怕与当时武义的文化环境有关。
南宋自建都杭州以后,在偏安的局势下,社会得到暂时安定,经济日渐繁荣。在文化上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兴起,武义成为浙东文化重镇。金华人吕祖谦(东莱)在武义明招山住居,设立讲坛,招收门徒,著书立说,成为浙东学派。一时名流如朱熹,永康的陈亮,永嘉的叶适,加上武义的巩丰等人,时常聚集在明招山,可谓人文荟萃。这样一个文化胜地,不可能不吸引叶介的。再加上武义水陆交通,比起山区松阳来要优越;武义民风淳朴,物产富饶,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是,他与巩丰有没交往关系?叶介是淳熙八年进士,巩丰是淳熙十一年进士;巩丰卒于1217年,叶介卒于1219年,他们是同一时期的人。依理是有交往可能的,可是缺乏资料,有待将来探考。
叶介定居武义,当然依照封建社会士大夫的营谋生活方式,即用自己俸禄的积蓄去购置房屋、田地,取得物质的保证。他的住处是在城内花园殿巷花园殿斜对面的一座房子,后来叫叶宅厅。这房子传到第九代子孙叶奇杰,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的时候,遇到火灾被烧毁;永乐二年(1404),叶奇杰又重建。
三、叶氏分支到草马湖
叶奇杰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叶玉,次子叫叶旭,小儿子叫叶森。花园殿巷的房屋就传给叶玉、叶旭居住,叶森则迁到草马湖村。原先叶奇杰在草马湖置有土地,叶森就在这里从事农业,创立新家庭。到了第十四代子孙叶松,在明嘉靖年间又建造了楼屋,以后家庭经济有很大发展,他又添建了一些房屋。
到了清初,叶氏就在过去的基础上兴旺起来,不仅人口繁衍很多,家庭经济也得到空前发展。他们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的经营,将原有田地山林的收入作为资本,再投资购买土地,扩大生产,渐而渐之,出租土地,增加收入。在反复的循环运转中,土地产业渐趋浓厚,成为草马湖庞然的富户,大兴土木……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咸丰十一年(1861),草马湖深受数年战火洗劫,村民逃离各处,房屋焚毁,原来的存原堂全部化为灰烬,务本堂也仅留平屋十多间,只有乐寿堂部分门壁损坏,这个建筑至今仍保存完整。同治二年(1863),人们回家重整家园。从此以后,叶氏家族一蹶不振,贫富分化:仍拥有土地资产,生享不劳而获,但已在衰落之中的叶应环一家;自己劳动,也兼受祖业分享地租收入的是较多一部分;全靠自己耕种维持艰苦生活的也是较大的一部分。前两种人中也在每年把祖宗的土地出卖,以弥补支出。由于战后瘟疫年年发生,医药缺乏,死亡率增加,人口渐渐减少,人寿也渐缩短,能活上六十岁的是凤毛麟角。这种衰落之势,也带来了聚族而居的日趋瓦解。
四、叶氏又分支迁往麻阳
在草马湖村住居的叶姓中,有一部分自食其力的农民,生活窘迫,迫使他们寻找出路。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束缚下,他们的命运是离不开土地的,他们只能在比较中去寻找一丝的余地。于是第十四子孙叶容一支,到了第二十二代子孙叶迁佐的时候,就毅然迁到武义西乡麻阳,孙塘后住居。因为那里是山区,尚有荒山可以垦植。可以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的子孙到现在,每年清明节还要回到草马湖来扫墓,纪念祖先。
从民国丙子年(1936)重修的《草马湖叶氏宗谱》中所载《南阳叶氏世谱图卷·总图世系》及《世系支图》中可以看出,叶法善及叶梦得都是草马湖叶氏的直系远祖。《草马湖叶氏宗谱》记载:“自受姓至此图之始凡四十三世,第十一图,慧明公长子,法善,唐元宋朝道行甚著,宠遇备至封越国公,见素真人始末,详见宗史列传及天师传书,卒于开元八年,传云在景隆观托疾潜服神丹化剑为尸,敕葬栝苍山未一年,棺椁忽惟剑履存,以第道感公次子元瓘过房奉祀。”
叶法善(616~720),为唐代著名道士,世居缙云,即后之处州。
叶法善从曾祖起,三代皆为道士。叶法善少得家传,尤善符箓,历高宗、武则天、中宗三朝计五十年,时时往来山中,屡被召入宫,先天二年(713)拜鸿胪卿,封越国公。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宋高宗时官至尚书左丞、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叶梦得从小生活在一个世儒之家,世代为官,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有着强烈的仕进心和建功立业的思想。绍圣四年(1097),21岁的叶梦得即登进士第。这一登科年龄,在宋人中算相当年轻,所以,获得“妙龄秀发,独步当时”的佳评。(下转第8版)(上接第7版)叶梦得登第之后,即调丹徒(今江苏丹徒)尉。崇宁元年(1102),除婺州(今浙江金华)教授。后在京为检点试卷官、仪礼局编修官、祠部郎官、起居郎、中书舍人兼实录院修撰兼直学士院、翰林学士等。1129年3月至1131年夏,叶梦得罢职归卞山,其中,1129年冬至次年春,避乱缙云。
叶梦得一生著述繁富,如《春秋传》、《春秋考》、《避暑录话》、《石林燕语》等见于历代文献著录的多达50多种。
叶梦得其孙叶籍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所撰《宏坦叶氏宗谱题辞》,叶梦得有五子:叶栋、叶桯、叶模、叶楫、叶橹。叶橹字汝楫,又字叔敏,南宋初年以承奉郎摄知处州缙云县事,卒于官。其子叶籍尝思自古达人志士未尝固守一乡,先君有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逐从众所请,择地葬父于万安乡靖胜里下麻柘,并于墓旁结庐而居。
叶梦得还是桃溪镇塘头叶氏的先祖。叶梦得说,法善之后,叶氏已无有造就之人。其实不然,在武义,还有叶介、叶之燧、叶梦河,他们皆为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