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阳松庄叶氏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国 之 有 史  ·  家 之 有 谱


松庄,被村口的一小丘山和茂盛的落叶灌木掩护着,被粗壮的枫香遮挡着,收藏得很好。从狭窄的路口进入,立刻豁然开朗,一段断瓦残墙护住的旧门框,正如一个自然的取景框,框后是大片如波浪般的黑瓦和黄墙,立马将我的呼吸和心跳秒杀。我被松庄施了勾魂术,急急地跳进他的怀抱。

不久就看到一条小溪,溪水清澈,突起的几块石头上,着一身华丽深蓝缎的北红尾鸲优雅地站在石头上,被我轻轻纳入镜头,然后又随着一声悠扬的鸣叫,轻盈地飞进溪边的灌木,继续挑逗着我的目光。然而我有股浅浅的失望,别人镜头中石头砌成的拱桥怎么被水泥抹去了个性?在微微地惆怅中走进人家,去探究松庄的前世与今生。

 松庄56号的户主叫叶法文,他是村中的老会计。老会计依然清淅地记得,发生在1962年的那场大火,山里人喜欢在冬日和春日里的早晨留起一盆火,然后把饭放在上面热,等农事做完回来就有热饭吃,那年的3月19日,几个孩子就在家里的火盆上煨蕃薯,不曾想,引起一场火灾,熊熊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将全村62幢连片的木构房子烧掉了37幢,天空都烧成了红色,一个60多岁的老妪被活活烧死。

叶法文告诉我,松庄何时有,无人知晓,但叶氏何时来到松庄,却有族谱记载。他搬出族谱,我轻轻地打开了松庄的历史。《松阳松庄叶氏族普序》记载,松庄叶氏始迁祖万一(万驮公)性爱山泉,见松庄“高峰巩固、绿水环流遂营居焉”。据族谱记载叶万一是在1482-1505年间迁居于此,迁居与此的叶氏一族“世为耕耘为业,修德行仁为务”,诗意地栖居并繁衍着,在这片平整的山岙中建立起小桥流水、桃花人家的家园,在这片松林环绕的土地上,且耕且读着。

松阳:江南叶氏卯山祭祖

松阳叶氏:吴弄,粉墙黛瓦的建筑长廊

石拱桥边有幢老宅,五间两厢结构。在那场大火中,这幢老宅多亏在村中执教的一阙姓先生鼎力相救才得已保住,阙先生将棉絮拿到水中浸湿,挂在门上,大火才没有蔓延到这座宅中。

大灾之后的松庄使很多人无家可归,财产归零。但当时已经15岁的叶法文清楚地记得,公社派了很多师傅支援他们建村,有打铁的、编蓑衣的,修篾的,做泥水的,做木的,自带粮票来到村中,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家园。现在看 到的松庄,既年迈又年轻。

带着松庄的故事继续行走在拥挤的空间里,一座卵石砌成的石拱桥在一条悠长的小巷尽头出现了,被水泥裹上的惆怅瞬间被瓦解。放眼拱桥周边的房屋,大部分还是原样。走过拱桥,再回望,一座有些陈旧,房基全是卵石砌成的老屋瞬间让我酥醉,直抵我怀旧的神经。

那座房子不是很工整,卵石墙基下面的石头大,上面的卵石小,却也层次分明,墙基之上没有夯墙,还是木结构的板壁,应该是大火之前的幸存者,二楼挑出的封闭或半封闭的阁楼也全是木作,木作之上是泥烧的黑瓦,在这样的房子里,知天知地,虽然古朴简陋。并且面朝溪水,一条“之”字形的台阶从溪边延伸至家门,这台阶当初应该是带着草和泥土芬芳的卵石砌成,现在已是水泥的面,但韵味尚在。

松庄很安静,农家人又下田了。每个春季,该有多少春笋等着他们挖掘,有多少茶芽等着他们采摘,有多少土地等着他们翻垦呀,所以,转了一条条小巷,硬是遇不到几个村民,遇到的只有一些颐养天年的老人。我绕出松庄,从村中走到高处,松庄的布局一目了然,在桃花盛开的地方看松庄,松庄是一幅画。

松庄座落在一个山岙中,溪水依着山岙环护着村子,这样的村庄不缺水,并且干净,透亮,有活力。松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屋子挤挤挨挨,六十年代只有60余户,现在已经繁衍到100余户,500多人,房子渐渐向外扩展,并且植入了一些水泥洋房和盖着琉璃瓦的现代住所,两弯半圆的石拱桥一前一后卧在环流的溪面上。如果你愿意闭上眼,去想像一下五十年前的松庄,那一定会让你不忍睁眼:全是卵石的村道,卵石间还长着翠色的草,溪中有羽色雪白的鸭子自在地游弋,更多的水鸲起落在溪边,房子清一色的木结构,带着陈旧的木纹,瓦是黑色的,房子干净而清香,村民平和而精神,在溪边濯衣,大声地拉着家常……

叶法文说松庄有两个自然村,松庄是从一个叫良连的自然村发出来的。一个老婆婆给我指了前往良连村的路,由于对良连的好奇,我毅然走上了一段陡峭的山路。一路上,桃红李白和远处黄绿相间的梯田展开了春天的情怀,我也像一只蜜蜂奔向心目中的花蕊。

良连村口突兀横出的香樟证实了良连的历史,安静的村庄,没有设防的大门。步入村子第一间屋子,居然是间祠堂,只可惜已被改作村中生产用房,供桌上牌位模糊,我没有细细理会。一位老伯背着喷雾器刚从田间归来,于是向其讨了杯茶,边坐边向他打听良连的历史。老伯是良连村唯一不姓宋的户主,却是村中的老党员,他跟我讲起了良连和松庄的传说。

70余岁的蔡老伯告诉我,松庄还不是村的时候只是一片田,良连村人在那里建了一间牛栏,有个小伙子一直给良连村的人做长工。有一年,天降大雪,长工无法从良连村赶到牛栏去喂牛,只是前夜在牛栏外煨了一堆灰,十余天后,雪化了,长工赶到牛栏,想着牛早该饿死,不曾想,那堆火未灭,那只牛也活着,只是一牛栏的牛粪给牛吃了。

诧异不已的长工暗暗觉得这里一定蕴着风水,于是跟主人说他到了成家的年纪了,想主人把牛栏送给他建房。于是松庄就从长工的手里建起了第一间房。

但翻阅了良连的宋氏族谱,却发现良连宋氏的始迁祖迟于松庄的叶万一,伏善公是从明中期迁入,但其孙辈是于崇祯二年出生,粗粗推算,他应该是从1560年左右从青田迁居于此,当时良连被称之为杨濂,想必又是后人简而化之为良连。

如今的良连,十户人家只有十个老人留守与此。松庄也一样,从这片土地繁衍出的子孙都像蒲公英一样飞散到各地,在他乡落叶生根。

无论松庄有多少古老,它都在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安居、乐业。只是历史长河卷起的工业文明,会慢慢地让村庄退出舞台,城市、城镇像一块大磁铁,将年轻人都吸到那片拥挤的空间里,快节奏地生活、压力山大地生存。所以,这些幸存着的村庄送走了子孙,却迎来了远近的过客,只为一睹它们存在了千年、百年的沧桑和样子。



[End]

| 传 播 · 交 流 · 传 承 · 发 展 |

🍃广东宋桂叶氏

🍃沙坑叶氏:南阳世居

叶县-海内外2300万叶氏后裔的祖地[视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