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山叶氏】叶观国故居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国 之 有 史  ·  家 之 有 谱

三山叶氏家族是清代及近代福州著名的科举世家、文学世家、藏书世家及艺术世家,家族从清朝乾隆年间兴起,以叶观国为代表的三山叶氏家族是福州著名的科举世家,曾创“五子登科”“六子登科”“五世八翰林”纪录,被誉为“世翰林”,是典型的书香门第。

叶观国以“申、昌、滋、大、在、于、树、德”为子孙命名排辈,世代翰林,奠定了名宦世家的地位,到现在已有200多年历史。

一、 院落简介

整修前后的对比

叶观国故居位于文儒坊西段北侧旧23号、新52号,西临56号许倜业故居,临近通湖路。故居建造年代已难详,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叶观国迁居于此。叶观国(1720-1792)是清代乾隆年间福建著名诗人,历官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日讲起居注官、内廷供奉、上书房行走、国史馆纂修、武英殿提调、教习庶吉士。先后任乾隆癸酉科河南、丙子科湖北、庚辰科湖南、辛卯科云南、癸卯科四川乡试主考官,壬辰科会试、壬午科顺天乡试同考官,提督安徽、云南、广西学政,一生“八掌试事,三任学政”,为官清廉勤慎,曾受乾隆称赏。

迁居时,叶观国作诗《新居示儿子》云:

我家荡析余,两世居赁屋。先君晚买宅,粗足布床褥。

尔来稍改迁,小子忝窃禄。一徙通津衢,再徙九仙麓。

闬闳虽渐高,坐处仍苦促。小斋一书榻,竟日驻羲榖。

炙面怪已黧,横肱輙遭触。悠悠思古人,游息恒自足。

少陵号最贫,草堂有遗躅。昌黎亦穷士,南亭松果属。

乐天校乱饶,履道居蚤卜。东坡虽远谪,白鹤赋新筑。

嗟我独何为,老死守蜷局。今春又西迁,近傍闽山曲。

非为慕高华,庶以避炎燠。有楼敞可凭,有池清可掬。

轩庭虽不大,颇亦莳花竹。同志三四人,谈啸慰幽独。

喜余还窃叹,住稳转生恧。挟持竟何具,享此书一束。

肯构要儿孙,传家惟诵读。此屋阅人多,世事如棋局。

不见马家宅,作园在转瞩。不见郑公第,乃仗他人赎。

勿嫌甍栋低,莫讶塈涂朴。堂堂宰相厅,旋马不为辱。

况我官秩微,后人非太祝。所伤先子逝,不及奉休冰。

(《绿筠书屋诗钞》卷十一)

叶观国在福州曾多次迁居,先与父兄同住,后析出,迁往通津衢(今鼓楼津门路),乾隆三十一年(1766)四十七岁时迁往九仙山(今于山)旁法海路花园弄,但该处居所夏日炎热难当。后购得此宅,并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五十八岁时迁居文儒坊。致仕归里后于乌石山东麓天皇岭下第一山鳞次台购建“双榕书屋”(今乌山邓拓故居处)。文儒坊叶观国故居依傍闽山,楼宇高敞,池清可掬,轩庭花竹掩映,时有朋辈来访论学,是叶观国最喜爱的居所。

或以为文儒坊叶观国故居名为“绿筠书屋”,非也。《绿筠书屋诗钞》卷八《题李咸丰上舍岩竹图小像》有“我性苦爱竹,书斋署绿筠”之句,诗中自注:“余家小斋名绿筠书屋。”是时叶观国约四十七岁,还未迁居文儒坊。“绿筠书屋”为叶观国书斋之名而非屋名。

叶观国一生白首翰林馆,是典型的文人官员。以叶观国为代表的三山叶氏家族是福州著名的科举世家,曾创“五子登科”、“六子登科”、“五世八翰林”记录,被誉为“世翰林”,是典型的书香门第。据叶观国后裔、举人叶乃骏的女婿、现代福州诗人、书画家陈曦先生回忆,叶氏家族诗书传家,世代冠簪,“进士”等牌匾多至重叠而挂,全挂在首进,只有“世翰林”的一块牌匾挂在大门口,匾额为蓝底金字金边框,金边框上画“双龙抢珠”。此外,首进原有诰封盒,内装着满满的一盒诰封诏书。惜这些珍贵的文物今已无存。

叶观国故居是三坊七巷典型的官宦文人之家建筑格局。据载原有三进,现存一进,二、三进已被改造,翻修后基本保存了一进原貌,建筑面积为379.7平方米(按:据资产管理部资料)。故居坐西北朝东南,鞍式封火山墙,沿街中开四扇门,上施门罩。直棂窗,中有横向分格。六根枋突出于柱深,上饰龙头,显示了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门头为三间排木构房,门头厅一开间,中有照壁。绕过照壁进入正中间石门,门内三面环廊,廊下天井。首进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造木构架,硬山顶。中间大厅,两侧厢房,厅与厢房间木隔扇可以装卸,是古人充分利用空间的常见方式。大厅进深六柱,横梁用材较大,梁与枋间之雀替为“一斗三升”造型,大厅开阔,整体风格沉稳。叶观国目前已列入三坊七巷中三十四处具备重要保护价值的保护建筑。

二、 院落主人—叶观国与三山叶氏家族

(一) 叶观国生平:

叶观国,字家光,号毅庵,晚年又号存吾,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一生可划分为五个时期:

→1、青少年求学游历时期(1岁--32岁)

叶观国少时聪颖,五六岁父亲授经书便皆能成诵,九岁能属文。入学刻苦,二十岁已有文名。当时宗室德王督闽浙,下车观风,观国应试列第一。乾隆六年(1741)二十二岁拔贡生,十二年(1747)二十八岁中举人,十六年(1751)中进士,名次为二甲第二十四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为宦生涯。

2、中进士入翰林院,出任云南、广西学政时期(32岁—53岁)

庶吉士是清代翰林院“庶常馆”选新中进士优于文学书法者入馆学习。叶观国入庶常馆,每日屏谢酬应,潜心向学。十七年(1752)散馆后授编修,参与修国史工作。次年出典河南乡试,是榜皆寒俊宿学,一时声誉大起,试竣回京复命,乾隆问询家世,十分称赏,对左右言:“此人风度甚佳,盖有学问人也。”此后叶观国便屡典乡试、会试。此年又任武英殿纂修官,两年后升武英殿提调官。二十一年(1756)出典湖北乡试,事竣回京途中即奉命督学云南,三年任满后还京。次年即二十五年(1760)出典湖南乡试,二十六年升赞善,二十七年(1762)与蒋士铨同任顺天乡试同考官,试竣奉命督学广西。三年任满后,三十年(1765)父亲叶茂盛逝,自广西归里福州,三年中丁父忧家居。三十一年(1766)将家从通津衢迁往九仙山旁法海路花园弄(今法海路34号)。服阕后于三十三年(1768)入都,时四十九岁,补官后充教习庶吉士。三十六年(1771)出典云南乡试,次年以侍读任会试同考官,同年念及母亲年事已高,请急回籍侍奉母亲。

3、家居及主讲清源书院时期(53岁—60岁)

自三十八年(1773)至四十四年(1779)为叶观国家居时期。当时乾隆下诏开四库修书,叶观国应福建巡抚余文仪的聘请入局编订,任福建省局总校,搜集福州旧闻风物作《榕城杂咏一百首》,又集闽史闽事为《闽中杂记》。三十九年母亲林氏卒。四十一年(1776)叶观国赴泉州主讲清源书院,前后凡四年。其间多次返榕城,曾参与当时福州著名文社“读书社”活动,与孟超然、张甄陶、林乔荫等多唱和。四十二年(1777)春迁居文儒坊。四十四年秋,叶观将生平诗作手自编定,名为《绿筠书屋诗钞》,共十一卷付印,蒋士铨为序。

4、再度入京为官,任安徽学政时期(60岁—69岁)

叶观国服除后再入都,补官后奉命以原衔充日讲起居注官,是年六十岁。此后与翁方纲、蒋士铨等多往来。四十六年(1781)受命入值尚书房侍阿哥讲读,行走多勤,得乾隆赏赐,并结识皇十一子永瑆。是年又任钦点武会试总裁。次年乾隆召入重华宫,赐宴和诗联句,此后多受赏赐。四十八年(1783)六月出典四川乡试,在闱中即奉督学安徽之命。三年任满,五十一年(1786)返京后依原职为官。

5、假归及致仕居家时期(70岁—73岁)

五十三年(1788)秋,乾隆秋弥木兰,叶观国随驾前往,是年七十岁,欲回里省视先茔。时有内阁学士缺,将从福建省官员出,叶观国资俸班次皆居首例。同朝官员劝叶观国暂缓乞假,但他坚持给假一年,亲知惋惜,叶观国却恬然而归。一年假满后,因患足疾,又告请病假,不复作出山之想。次年乾隆八十大寿,叶观国扶病赴京祝贺寿辰,礼成后复归。他激流勇退,朝士皆服。晚年归里后,在乌石山东麓天皇岭下第一山鳞次台购建别墅,因该地有两棵大榕树,修葺后名为“双榕书屋”(今福州乌山下冠亚广场后邓拓故居处)。其生平藏书达六万余卷,读书为乐,著有四卷《老学庵随笔》,又多整理旧时之作。五十七年(1792)九月初七日逝,享年七十三岁。两年后葬于福州北关外铜盘山。

(二) 叶观国为官之勤勉尽职

叶观国从三十二岁中进士入翰林,历官四十年,除中间家居十余年,二十余年中“八掌试事,三任学政”。他以寒士起家,仕途通达,其中虽不失机遇,然而与勤勉尽职密切相关。

叶观国以“俭以养廉,勤以补拙”二语作为座右铭,在翰林院庶常馆中,他潜心向学,教习陈星斋每阅读他的馆课之作时,无不击节叹赏,曾对座师董文恪说:“近来学者进后翰林院后便都荒弃学业,专事交游,叶君以青年登第,刻苦力学。他的文章深有根柢,前途不可限量。”叶观国出外典试,操守清严,鉴别精审。乾隆十八年(1753)三十四岁任河南乡试主考官时,该榜取士多寒峻宿学,声誉而起。回京复命时,乾隆称道:“此人风度甚佳,盖有学问人是也。”叶观国不矜傲,反而更加奋勉,不求立异,曾对人说:“凡是职内事,都是我应该做的。我主管文衡之职,选拔人才,振兴风化,都是分内事,怎么能斤斤计较,为博名誉呢?”

清代著名笔记小说《郎潜纪闻四笔》详细记载了叶观国“视学廉勤尽职”的事迹,称他“廉勤尽职,至老不衰。”叶观国任云南学政期间,相国刘统勋视察至云南,见到他高兴地说:“我看到馆阁之士,一出外担任学差就变得面丰体胖。而你却如此清癯,一半是因为工作辛勤,一半是因为官厨冷淡,你不愧为我门下的士子啊!”乾隆三十年(1765)叶观国在广西学政任上,恰逢科考选拔,认真悉心考校,禁止贿赂,杜绝情面。当时有一考生为权贵人的女婿,带着权贵的亲笔信相托于观国。观国得信后立即焚毁,一言不发。发榜时,那位考生未中,全郡上下心悦诚服。观国按试各郡,都是轻骑减从,行李简陋,又约束家人胥役,不许沿途骚扰。经过各州县,都没有额外糜费。任满离开后,下任学政因地方供应之事釀成大案,一位抚臣上奏说:“学政某按临之处,较前任学臣叶某,每处多派人夫七百余名。”

在翰林院坐衙门,一般人都视为内朝官中最清苦的穷翰林,所藉以调剂生活的便是派上学差,到各省城去典试,做选拔举子的工作。典试的学差是临时性出差,而提督学政是实职,是朝廷派往各省负责按期至所属府、州考试生员,管理全省学务的官员,与督、抚平行,一些人藉此中饱私囊,《郎潜纪闻》作者陈康祺感叹说:“我的任所江阴是各个学臣驻节停留的地方。有一位瑞安的学使,家丁胥役,狐假虎威,每次出棚行李大约需要一两百名夫役担待,等到回棚时,多达十倍,就是厨夫、剃发匠也都满载而归。回头想想观国公的旧事,不禁感慨。”

叶观国视学安徽时已年近七旬,比以前更加勤勉。试日漏三下,就披衣而起,考生唱名毕,天都未亮。每次得士子前后只用一天时间,白日端坐堂上,毫无倦容,夜晚点烛披阅直至深夜。名次弃取都亲自裁取,从不假幕宾之手。有次暑夜阅卷,留一仆僮挥扇,要录用的卷子放在桌子右边,要摈弃的卷子放在左边,忽然扇风灭烛,叶观国急忙用手压住右卷,而手面有另一卷飞来,点烛仔细察看,正是要摈弃之卷。当时有人以私情相托,叶观国谢绝说:“你知道我数十年本性如此,难道你要让我晚节不保吗?”来人惭愧谢退。叶观国在任内关防严密,弊窦萧清,远近之人悦服,耿介清廉,是难得的一介清官。

(三)叶观国《绿筠书屋诗钞》

叶观国是乾隆年间福建代表诗人,入祠八闽诗人纪念堂福州西湖宛在堂。他所著《闽中杂记》、《老学庵随笔》等笔记小品均已佚,现存诗集《绿筠书屋诗钞》十八卷,“绿筠书屋”为叶观国书斋之名。前十一卷在叶观国生前已付印,后七卷是他去逝后其子补入,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四册。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均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444册,《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0辑第15册又收入,共有诗1089首。在题材上多记游诗与题赠酬唱诗,形式上多组诗,广泛运用诗注,风格平和典雅、温柔敦厚、圆匀熨贴。叶观国多有写景记游诗、风土杂咏诗,往往不是即景描绘,而多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叶观国学识渊博,诗学上有明显的宗宋倾向,反对当时的“妙悟”与“神韵”说,是清代中期闽派学人之诗的代表。

1、名人评价

(清)蒋士铨《绿筠书屋诗钞序》:“翰林侍读叶毅庵先生三十年词林老辈,文声籍甚,著<绿筠书屋诗钞>若干卷,含咀英华,出入风雅,为后贤楷式。……先生虚怀若谷,凡密咏恬吟,隐然皆适于道。历唐宋之精华,写天真之情性,足以抗迹前贤,津梁后学。而闽中操觚之士奉为圭臬 ,又其次焉者也。”

(清)爱新觉罗·永瑆:“诗之为道,须真正读书人平心静气为之。彼徒骋才华,运典故,学家数,特余事耳。……夫诗每当初脱稿时,必自以为妙,即人乍见之,亦以为可观。及一上板,则纸白板新,而智穷力竭处毕露矣。余读绿筠书屋诗钞,匠心经营,千锤百炼,无一隙可抵。当今作手非先生而谁?”

(清)梁章钜《试律丛话》:“叶毅庵詹事观国<绿筠书屋>古近体诗温柔敦厚,为诗学正宗。”

    (清)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毅庵五典乡试,三督学政,乘传成吟,几于一官一集。诗圆匀熨贴,几见功力。其七律专学东坡,盖亦闽中博雅之才,傅汝舟、谢在杭之流亚也。”

(清)郑杰《注韩居诗话》:“昔刘知几有云,史有三长:才、学、识是也。窃谓诗品宜然,而识尤不可少。苟无卓识,虽裒成巨帙,不过嘲风弄月之词,譬之过眼烟云,旋来旋生,亦旋生旋灭,非不朽之盛事也。毅庵先生学力深邃,本其生平所得,发为诗歌,故持论迥超流俗。夫自前明悬房书为标准,而天下不知有文章;颁大全于学官,而天下不知有经济。至于言诗,非惑于严沧浪“诗有别才非关学”一语,即泥于高廷礼“初、盛、中、晚”之分,溺于所闻,毁所不见,数百年于兹矣,可胜叹哉!先生《秋斋杂诗》有云:“奈何末俗偏,本末少取裁。烝尝享祖祢,高曾斥不陪。郑笺及贾疏,高阁生尘埃。”又有云:“上乘贵妙悟,科律严且祥。使事犯指戒,太尽来谤伤。偶然涉议论,嫌与性情妨。”又有云:“诗家建旗鼓,惑众为大言。中晚不足学,何况宋与元,虎贲虽貌似,不返中郎魂。”云云,皆非俗学所能窥见。吁!以此提倡后进学术,其庶有豸乎?岂特风雅不坠云尔哉!毅庵先生学力深邃,本其生平所得,发为诗歌,故持论迥超流俗。”(按:郑杰编著的《国朝全闽诗录初集》是第一部搜采全闽清诗的总集,其中收叶观国多达83首。)

2、《榕城杂咏一百首》对福州文化的意义

《绿筠书屋诗钞》卷十《循陔集下》有《榕城杂咏一百首》,是以竹枝词形式描绘福州史事风土的长篇组诗,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叶观国家居期间任《四库全书》福建省局总校时搜集旧闻风物而作。

清代杨钟羲《雪桥诗话》云:“乾隆壬辰,闽县叶毅庵宫詹里居修志,缀缉轶事,成《榕城杂咏一百首》。……于其乡故迹旧闻搜摭甚富,亦青邱姑苏杂咏之类也。”法式善《梧门诗话》卷五云:“余特嗜其《榕城百咏》,缀辑遗轶,陶写性情,不减青丘姑苏诸作。”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二云:“叶观国《绿筠书屋诗钞》有《榕城杂咏百首》,孟超然《瓶庵居士诗钞》有《福州竹枝辞十八首》,述福州风土颇详。”今人郑丽生辑《福州竹枝词》,共二十四家三百二十六首,《榕城杂咏》百首均收入。

福州多名山胜景,《榕城杂咏一百首》以乌山、九仙山(今称于山)、越王山(今称屏山)等闽山为核心,吟咏了诸多湖泊亭台、庙观寺观、题刻碑记、古迹遗存等。《杂咏》中有一系列专咏闽诗文人,或诗作,或故居,或传闻佚事,不仅说明榕城浓厚的文学氛围,也保留了诸多史料。组诗还吟咏了诸多岁时风俗,展示了榕城独特的风情,保留了清代福州民众鲜活的生活画面。榕城物产亦均为《杂咏》吟咏对象,经济作物如早熟稻金洲,晚稻占城稻、番薯、茶叶,瓜果蔬菜如虎掌瓜、绿藕、荔枝、龙眼、青梅、朱桔、轻消梨、春柚,海错如黄瓜鱼、江瑶柱、银羹鱼、水母,花如茉莉、梅、栀子花,动物如杜鹃、竹鸡、蛙,几可成为《榕城物产志》。

《榕城杂咏一百首》是乾隆年间风土杂咏诗的代表,全面吟咏了福州的历史、古迹、文人佚事、岁时风俗、物产等,数量多,范围广,几可为“榕城文化概览”,可资为方志学、社会学、民俗学、文人研究的史料。艺术上通俗清丽,融化典故十分自然。诗后往往有注解,不仅是对诗作的释读,本身又如一篇篇风土小记,颇有韵味,叶观国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也使《榕城杂咏一百首》显示出比其他福州竹枝词更深的文化意蕴。

3、诗作精选(十五首)

春暮同人登钓龙台

峭磴危栏逼玉宸,开轩铺席饯归春。江连海色通吴粤,地辟欧基溯汉秦。旧冢已迁骑马客,荒台空忆钓龙人。独怜槛外梁山好,百六青峰雨后新。(原注:郭璞《迁城铭》云:“迁插欧基。”“相公骑马来骑马去”,闽僧对忠懿王语。)

秋斋集诗十二首(其五)

诗家建旗鼓,惑众为大言。中晚不足学,何况朱与元。虎贲虽貌似,不返中郎魂。岂知九派江,同出岷山源。燕环各有态,岱华均言尊。多师是汝师,杜陵诗句存。但当择珉玉,勿事区篱藩。

岳阳楼集范文正公记十韵,呈孔考功

巴陵标胜状,浩浩洞庭湖。巫峡云峦杳,潇湘烟水纡。际涯南北断,气象万千殊。未睹朝晖丽,偏逢霑雨濡。潜形山岳隐,排浪楫樯孤。岸芷青青遍,沙鸥点点铺。讥谗前代有,悲感盛时无。忘宠心何敢,怀乡意或俱。渔歌声近槛,猿啸日将晡。把酒洋洋喜,人和况可娱。

临湘道中即景叠喧宇韵

清绝湘滨地,稀逢车马喧。浦帆云叶度,溪碓日轮翻。淳朴田家俗,升平圣主恩。老农晚无事,相对话柴门。

颍州怀古

聚星堂古动遐思,贤守风流彼一时。北渚琴樽饶胜事,西湖觞咏记清诗。子将月旦今谁嗣,仲举襟期世所师。十顷玻璃依旧否,尘缨也拟镜鬓眉。

莆阳道中口占

莆中风物昔人谈,几度经过我最谙。丹荔黄柑真海国,红栏绿浪似江南(旧有小江南之称)。如弦官道连秋穗,胜画名园对晓岚。便欲诛茅来此住,木兰陂上纵歌酣。

有感

刚柔齿舌判存亡,李下瓜田要忖量。预恐伯仁招物忌,果看冯衍挂弹章。 归愚渐与夷途近,守默偏于偶俗良。折臂成医言有味,从来宦海叹望洋。

孟瓶庵郎中与林孝廉(乔阴、开琼、昆琼)昆季唱和为诗,次东坡岐亭韵诗,亦如其数。仆从郎中斋头读之,勃然有感,辄次韵奉和寄呈郎中并简三孝廉兼呈张惕庵编修五首(选一)

(二)熙春二三月,浓绿霑柳汁。当风莺管和,宿露花房湿。新居颇爽垲,俯仰方自得。胡为舍之去,戒辖星火急。凌晨涉大江,泛泛如凫鸭。回思新种竹,还否清阴冪。小池尤可爱,宛转雕栏赤。分宜从醉卧,家事断关白。朋游皆怪我,晓别不及帻。答言我不行,釜米何由泣。人生皆寄耳,明月有圆缺。一枝聊可栖,六幕谁非客。无为更戚戚,枯菀随所集。

长生无极瓦砚歌(邱编修芷房庭漋所赠)

    瓦当文字录者谁,百十二种形模奇(秦汉《瓦当文字》一卷,近人程君敦辑)。长生无极乃其一,云是阿房旧宫之所遗。自从铜雀香姜收作砚,鼍矶龙尾名空驰。埏埴况在汉魏上,笔法颇疑丞相斯。编修校士向关陇,轺车来往骊山陲。蕲年兰池访陈迹,但余瓦砾萦荆茨。偶然拾自清渭湄,制为墨沼苍璆姿。匣装毡裹远饷我,重之奚翅十朋龟。我闻羽阳之瓦出荒垄,流传艺苑如韩碑。甘泉一枚夸创获,当年群雅留歌诗。岂意神物兴有时,珠联璧合何累累。纷纶延寿益寿字,郑重亿年万岁辞(瓦有“延年益寿”、“延寿万岁”“亿年无疆”“千秋万岁”诸种)。秘文吉语为国瑞,何异器车银瓮祥姚姬。我为墨磨双鬓丝,无多来日徒嗟噫。晴窗拂几看砚背,死籍可落应轩眉。冷金细拓侑石鼓(《御制重排石鼓文》有敬摹为缩本,榻表成轴者,其径圆式,度正类所获瓦头),井华新汲研隃糜。老来懒事虫鱼注,持写《黄庭内景》师杨义。

《榕城杂咏一百首》(选六)

(二)一旅曾传汗马劳,千年遗庙在江皋。入关豪杰知多少,逐鹿群中识汉高。(闽越王无诸庙,在钓龙台西。)

(四十)闽山庙里看灯回,火齐冰纨满案堆。怪道临风三弄好,开元寺买纸箫来。(旧俗灯节,神庙中各出珍奇,故谚有“闽山庙斗宝”之语。相传开元寺纸箫甚佳,品在好竹之上。)

(七三)花务名花种种强,不如茉莉十分香。棕篮满贮楼前过,尽上奁台助晚妆。(旧有百花务,在今花巷内。昔人谓果有荔支,花有茉莉,皆天下所无。)

(九四)澄江枫叶清辞擅,古墓梨花好句稀。绿鬓泥水谁似汝,不须长羡范青衣。(“澄江枫叶老”,陈香初句。“古墓梨花鸜鹆两”,陈竹逸句。二人皆许氏青衣。又有郑兰子一人俱能诗,周栎园、朱竹垞极称之。“泥中双绿鬓”,徐文长句。王弇州有范青衣诗。)

(九六)松云窄袖小舟拏,解唱新声杨白花。朗生踏土侬踏浪,港北港南是处家。(台江有南、北、中三港。‘踏浪不踏土’,坡公句。)

(九七)胜绝西峰旧草堂,卅年小别径全荒。不须更说前贤事,眼底荣枯似戏场。(西峰草堂在西峰里,明曹能始故宅。国朝乾隆初年,同年陈大炳居此,极水木之胜,尔辈时时宴集其地,距今三十许年。宅已易主,渐就颓废矣。)

(四)三山叶氏家族

 “三山”为福州别称,因城内有于山、乌石山、屏山三山鼎立而名。三山叶氏原居福州府福清县东高山,清顺治初叶观国曾祖叶学桢迁居省城,为三山叶氏之始。叶观国由拔贡、科举至进士,入选翰林直至诰授资政大夫,封祖荫子,光耀门闾,三山叶氏渐显。叶观国以“申、昌、滋、大、在、于、树、德”为子孙命名排辈,以“惟、勤、与、恭、乃、可、保、宗”为表字之序。叶观国五子登科后,族望大开,其后代延续前代之盛,人才辈出,成为福州著名的家族之一。。自叶观国兴至近代,三山叶氏家族约有两百年历史。叶观国是叶氏家族的核心人物,凝定了该家族的文化传统。

▼1、 翰林世家

三山叶氏家族首先是科举世家、翰林世家。观国五子登科,是叶氏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同治年间叶云滋六子登科,是叶氏发展的第二个顶峰。“五世八翰林”更是科举史上的佳话。自叶观国起六世,叶氏家族共有十六名进士,二十九名举人。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兄弟进士”记观国三子同登进士弟。清代朱彭寿《旧典备征》卷四科名佳话,“累代甲科”“五子登科”“六子登科”均记载三山叶氏家族科名之盛。“累代甲科”指叶氏六世中有五代先后登进士:叶观国,乾隆辛未科;观国子申万,嘉庆乙丑科;申万子敬昌,嘉庆己卯科;敬昌孙大焯,同治戊辰;大焯子在琦,光绪丙戌。“五子登科”即叶观国有五子登举人、进士榜:二子申棻,嘉庆壬戌科进士;四子申蔼,乾隆乙卯科举人;五子申苞,嘉庆戊午科举人;六子申万,嘉庆乙丑科进士;七子申芗,嘉庆己巳科进士。“六子登科”即叶云滋(申万之孙,敬昌之子)六子:长子大同,同治乙丑科进士;次子大堤,同治庚午举人;三子大泳,光绪丙子举人;四子大焴,同治壬戌举人;五子大焯,同治戊辰进士;六子大涵,光绪丙戌进士。而叶氏“五世八翰林”更开创了福州科举的先河,被誉为“科举史上的奇迹”。《国史儒林传﹒叶观国传》记:“自观国后,申万、申芗、敬昌相继得馆选,故时称世翰林云。”据考,清代全国累世翰林有93例,福建3例,其中一例即三山叶氏家族,包括父子翰林2例,祖孙翰林2例、兄弟翰林1例、叔侄翰林1例。“五世八翰林”指:叶观国,翰林院编修;子申万,翰林院检讨;申芗,翰林院庶吉士;孙敬昌,翰林院庶吉士;玄孙大焯,翰林院编修;大遒,翰林院编修;耳孙在琦,翰林院检讨;在藻,翰林院庶吉士。

2、 文学世家

三山叶氏家族是文学世家,叶氏多有著述,与当时闽县著名家族及文人来往唱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福州西湖宛在堂是八闽诗人纪念堂,叶氏中叶观国、叶大庄、叶在琦均入祀。叶观国晚年归里,专事著述,有《老学斋随笔》四卷、《绿筠书屋诗钞》十八卷及《闽中杂记》行世。叶观国四子叶申蔼有《退食吟钞》二十卷,六子叶申万有《餐英轩诗钞》八卷,惜今已佚。词学上,申芗、庆熙、大庄均有词名。七子叶申芗“生平勤于学问,工于俪体,尤耽于有韵之文”,著述颇丰,有《小庚词存》四卷、《闽词钞》四卷,《本事词》二卷,《天籁轩词选》六卷,《天籁轩词谱》六卷,《天籁轩词韵》一卷,另有《小庚诗存》一卷。叶申芗重视词学文献整理和研究,精研词律、词韵,选词精当,有理论,有创作,形成比较完整的词学体系,对闽中近代词学影响较大。叶观国耳孙叶大庄在文学上著有《写经斋初稿》四卷,《写经斋续稿》二卷,《写经斋文稿》二卷,《小玲珑阁词》一卷。大庄与陈书、陈琇莹等倡导学习厉鹦、金农、万光泰等人的浙派诗,是闽派“同光体”的重要诗人。申芗与大庄均列“清词百家”。今就所知,录叶氏第二代至第六代的著述:

第二代申字辈:叶申蔼《三礼集证》十卷,《春秋解》十二卷,《荫余轩诗文集》五卷,《退食吟钞》二十卷,今佚。叶申万有《餐英轩集》八卷,已佚。叶申芗《小庚词存》四卷,《天籁轩词谱》五卷,《天籁轩词韵》一卷,《本事词》二卷,《天籁轩词选》六卷,《闽词钞》四卷,《小庚诗存》一卷。

第三代昌字辈:叶仪昌《永阳游草》一卷。

第四代滋字辈:叶云滋《弟子职书證》、《池上草堂笔记》、《蓴香楼书画》、《识蝠严仙馆诗稿》,今佚。叶赞彤《明史言行录》七卷,《杞菊山房随笔》一卷。叶滋森修《(光绪)靖江县志》。叶滋钧笺注,清代曹维藩撰《历朝鉴略》一卷。叶滋澜修《(光绪)上犹县志》。叶滋沅《我闻室词》,已佚。

第五代大字辈:叶大焯《补拙斋藏书书目》一册,《补拙斋文钞》一卷,《补拙斋杂录》一卷,《正谊书院课艺》十六卷。叶大庄有《礼记审议》二卷,《大戴礼记审议》二卷,《丧服经传补疏》二卷,《礼记遗说考》四卷,《闽中金石记》六卷,《闽碑存目》一卷,《退学录》二卷,《写经斋文》二卷,《写经斋诗》四卷,《诗续》二卷,《小玲珑阁词》一卷,另有《仓颉篇三种》。叶大遒与曾宗彦等编《榕荫堂律集》。

第六代在字辈:叶在衍《唐风集》一卷。叶在畲《罗山咏事诗》一卷。叶在琦《穉愔诗钞》一卷。叶在扬有《度量衡新议》。叶在均有《刑法》、《刑事特别法》、《刑事诉讼法要义》、《民事疑判》。

3、 藏书世家

三山叶氏家族是著名的藏书世家。《福建图书馆事业志》附录“大事记”载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后,“闽县人叶观国及其后人叶申蔼、叶仪昌、叶滋森、叶大庄等世代藏书,累积达十数万卷,为清代中期一大人文景观。”叶氏藏书始于叶观国,他好收藏,家有“绿筠书屋”,藏书六万余卷。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诏修《四库全书》,命各省采进遗书,叶观国应聘入局。他深入民间搜辑群书,为朝廷采集到不少古籍,同时还利用收集到的闽中资料撰成《闽中杂记》一书。郭白阳《闽藏书家考略》载:“叶申蔼,字惟和,号次幔。藏书三万卷,披诵不倦。子仪昌,号季韶,又号潜山。道光戊子举人。构芝石山房。拥书自乐。申蔼弟申万,字维千,又字芷汀。嘉庆十年进士,申万子敬昌,字芸卿。敬昌子云滋,字惠宇,合数世聚书甚富,居高节里。民国光复后,居宅及所藏均燬于大火。”叶观国四子叶申蔼嗜书胜过其父,其一生致力于读书、藏书,建有“荫余轩书楼”,藏书三万卷,卒后,所藏书籍大半毁于水火。叶大庄的祖父仪昌及父亲滋森均为嗜书之人,分别建有书屋“芝石山房”与“池上草堂”,但此时的藏书已今非昔比。叶大焯为申万之曾孙,其斋名为“补拙”,有《补拙斋藏书目》一册。叶家藏书至大庄时再一次发展到高峰,达五万卷之多。《闽藏书家考略》云:“父滋森,字与端,号补园。居南郊之阳崎乡,有田园林亭之乐。中年簿书填委,收金石书画以自娱。大庄喜言考据,藏书甚富。颜藏书室曰玉屏山庄。”玉屏山庄藏书,主要为大庄一生辛勤搜索所得。居家之日,闻人有异本,必辗转购录,任职江苏邳州,他曾亲临各地藏书楼、书肆观书和购书。此外还多收购同乡陈绣滢、蒋思源“小玲珑阁”藏书。大焯孙于沆民国期间寓居北京,藏书颇多,1932年曾将所藏书悉寄存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这批藏书共计中文图书378种,3495册,法文图书67册。其藏书处为“琴趣楼”,北平图书馆于1935年为他编有《闽侯叶氏琴趣楼寄存书目》一册。

4、 叶氏家族的其他成就

叶氏家族在其他艺术门类和科学领域也取得不菲的成就。观国、申万、申芗、在琦、在藻均为有名书法家。绘画方面,《福建画人传》载叶修昌:“诗、古文词及书、画皆有名于时。”叶滋纯为官上海时,“与沪上画家时相往来,而作为凤气所囿,绝似吴伯滔、吴谷祥。”叶大华也善山水。叶在宜,后改叶少秉,则是近代岭南画派的代表画家。法律方面,叶在均为中华民国司法院第一届大法官。叶在畴一生历任多地审判厅推事、审判厅庭长、地方法院院长。叶在琦,曾任全闽大学堂总教习,是福建近代教育史上的著名人物。叶在馥是我国著名的船舶设计专家和船舶学教育家,曾长期任职于江南造船所、交通大学,被称为“中国造船巨擘。”叶于沅曾与林纾合译法国作家克里孟索的《膜外风光》,热心翻译法国文学。

5、 叶氏家族与福州其他名人、家族的关系

叶观国的好友有何逢禧、黄任、孟超然、郑光谟、林广文、张甄陶等一批在文学、经学、藏书方面卓有成就之人。观国四子叶申蔼年少拜林茂春为师,同学有梁章钜、张经邦、郭龙光等。叶申蔼好友又有林庚焕、萨察伦,今申蔼《退食吟钞》已佚,所见几诗赖萨察伦《珠光集》所附唱和诗得以保留。值得一提的是梁章钜,梁家与叶氏关系密切,他与叶观国七子均交往甚佳,晚年先后为叶申蔼和叶申芗撰写墓志铭。他在《小庚叶公墓志铭》说:“余与公家兄弟七人皆以文字交好,而公视余加亲,往来迹独密。”《叶次幔邑侯墓志铭》回忆年少与申蔼交游又言:“余与君累世旧交,少同学于林畅园师之门,两家群从,乡会多同榜。”近代名人林则徐与申蔼、申万、申芗均保持书信往来。叶申万长子叶敬昌嘉庆年间移居光禄坊光禄吟台,改名玉尺山房,道光年间林则徐归里,两家甚近,常至叶敬昌处放鹤,因留“鹤磴”古迹,曾赠敬昌诗云:“家世三传皆玉署。” 申蔼四子叶仪昌与林鸿年同年举于乡,过从甚多。申芗长孙叶滋沅与谢章铤年少以词相交,终生未缀,交情甚挚,谢章铤对叶氏家学颇为倾心。叶滋森长子叶大庄为同光闽派诗人,与严复、龚易图往来密切。

福建近代教育家陈宝琛与大焯、在琦父子交谊极深。陈宝琛与叶大焯同年登馆选,同授翰林院编修。叶、陈互换兰谱,陈以兄事叶。二人同官北京,共治应制文字,每月必四、五会,闽人同年邵积诚也在其内。陈宝琛好作危言激论,大悼常以勿多忤俗相规劝。晚年叶大焯病,陈宝琛入城视疾,感慨时世颇多。“相对唏嘘语时事,忘所苦。”叶大焯逝后,陈作《叶恂予同年哀诔》,沉痛悲切。

除交游外,叶氏还通过联姻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与名人文士的联系。叶观国有四女,分别适林天椿、周大宾、张经邦、魏思源。其中张经邦为张甄陶之子。张甄陶(1713--1780),字希周,一字惕安,福建福清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曾任云南昆明知县,因事被罢官,潜心从事教育。任云南五华书院山长,移掌贵州贵山书院,晚以病归闽,主讲鳌峰书院,在经学上颇有造诣。观国曾欲与其共编《国朝闽中诗》。再如申万长子敬昌娶李氏,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人李大瑛之女。李大瑛,字秋潭,闽县人,曾与赵在田、林芳春、林一桂、谢震等组织团体,研究学术,名为“殖榭”。申万有五女,陈寿祺指出:“择配皆名门。”如二女适陈徵芝次子陈延诠。陈徵芝,字兰邻,福建人,喜藏书,有目录学著作《带经堂书目》。三女适林春溥三子林懋熊。林春溥是福建著名学者,曾先后主讲于玉屏、南浦、鹅湖、鳌峰等书院,尤精古史,是清代著名史学家。林则徐是叶家姻亲关系更深,次子林聪彝娶申万之女,八妹则嫁给申芗之子预昌。

6、 叶氏后裔流播

伴随着子孙众多,近代化转型,人口流动频繁,叶氏家族至在字辈各支发展不平衡,联系已不如父辈密切。有一些仍居省城,家族名声仍显,如叶在琦与陈宝琛、邵积诚、林炳章(林则徐曾孙)被称为当时福州四大家族。有一些则衰落,如居福州南郊阳歧的一支,叶大庄逝后,其家骤落,玉屏山庄被卖。

叶氏家族有一些离开福建,移居他省。如五房叶申苞之孙叶滋熊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携夫人及子女同往江西瑞金县、宁都州赴任知县、知州,后长子叶大铨赴广东任龙川十一都司、连山宜善司、顺德都宁司巡检,携父母及弟大谬同往。叶滋熊卒后葬于广州,是后大铨、大谬及后人仍以大家庭形式共同生活。这是三山叶氏中较早脱离福州的一支。叶大铨之子叶在馥出生于广东,大镠之孙叶于曦、叶于晖兄弟现在上海。其他如叶氏二十九世叶在福、在旸、三十世叶珍鑫等迁台湾,三十一世叶树铧侨居美国。



[End]

| 传 播 · 交 流 · 传 承 · 发 展 |

🍃广东宋桂叶氏

🍃沙坑叶氏:南阳世居

🍃叶氏谷治堂:松阳县发桠

🍃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发祥地

🍃三山叶氏在福建的祖迹地:厦门同安郡马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