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霖镇西叶家村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国 之 有 史  ·  家 之 有 谱

甘霖镇西叶家村,距市区西约18公里,37省道从村后数10米处横贯而过,交通十分便捷。昔日,这个村古建筑甚多,有一祠(叶家祠堂)、一庵(积善庵)、二庙(胡公庙、关帝庙)、一古民居(磨心屋)、两座古石桥和三眼饮水古井。1984年和2001年在全市两次文物普查基础上,叶家祠堂于2002年8月被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点,并授予标志性铜牌一块。

礼堂门厅

西叶家村建村历史悠久,据《剡西叶氏宗谱》载:“吾族叶氏发祥于新安,自尚书公讳温裕者徙东苍,传至于沂国公讳宝者,又徙于括苍,迨翰林学士公均立者,系旧臣之变,遁居于剡之积善乡,是为迁剡之始祖。”从史料记载考证,西叶家村从明洪武辛酉年建村始,迄今逾600年。叶家其名亦因姓氏而相沿至今。据2008年重修《剡西叶氏宗谱》期间统计,西叶家村370户1023人,其中叶姓272户,765人,分别占73.51﹪和74.78﹪,西叶家村至今仍是剡西叶氏最大的聚居地。

叶家祠堂,也称叶氏家庙,坐落于村北,叶氏后裔为祭祀剡西叶氏始祖均立公而建。据《学士公传》载:“均立公,字良信,号东轩。其先籍台之宁海,宋右丞相梦鼎公之后裔,元大理事评事承祖公之子。自幼颖慧好学而文登至正进士,初仕工部主事,擢本部员外郎中,国初翰林学士。洪武庚戌诏元臣另行簿书。公自以残臣遁隐于剡之珏芝,又徙于太平乡,后又徙于积善乡,洪武辛酉始定籍于积善乡叶家庄,至甲子上以玺书重徵,辞职不就,有司固请,行至邑之枣树湾,疾作而归,数年终。”祠堂坐北朝南,呈四合式平面布局,依次为门厅及耳房、戏台、天井、正厅和两侧厢房,通面阔18.5米,通进深32.2米,占地面积595.7平方米。

门厅船篷轩

祠堂门厅面阔三间,为便于人流聚散和大件物品搬运,开三对双扇大门,正门平时关闭,族里举行重大活动时才畅开。正中上方悬挂《叶氏家庙》匾额,门厅与东西耳房并列相连,面阔总共五间,两侧为五屏峰山墙,前檐瓦当饰花纹,耳房檐下各饰12只堆灰倒挂小狮子,檐廊施船篷轩,额枋雕花卉图案,四根门厅立柱牛腿,透雕狮鹿瑞兽,神态惟肖,栩栩如生。

戏台与门厅后檐相连接,单檐歇山顶,四支上圆下方石柱支撑。戏台4.6米×4.6米,高1.55米,观众看戏视线极佳。八角形藻井下层置十六组斗拱,井顶雕刻多幅图案,额枋彩绘人物故事。戏台檐下正中悬“道古”匾额,意为称说古乐的道理和称道古代,谈论过去。上台落台门楣挂篆

书扇形小匾,闷壁彩绘大幅“福禄寿禧”图,以示吉祥如意。台柱镌刻两副楹联,台口柱曰:“虚弄干戈原是戏;又经点缀便成文。”台后柱曰:“三寸舌谈古论今有甚说甚;五尺躯扮文装武演谁像谁。”楹联从字里行间对戏曲“唱、念、做、打”作了绘声绘色的表述。戏台与门厅屋脊两端均塑倒竖龙。垂脊两侧塑狄青、黄天化瓦将军,远远望去煞是威武。遗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县刮起大破“四旧”风时毁于一旦。

戏台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可登梯而上,是村民看演出的好去处。天井、道地以鹅卵石镶嵌,晴天不打滑,雨天不积水,至今尚完好。

祠堂正厅梁架


戏台藻井

祠堂正厅五楹,硬山顶,面阔18.5米,进深10.5米,高约10米许,26根粗大木质立柱支撑屋架,以磉盘为基础,既不易受潮,又增强了柱基承载力。大厅正中高悬“观萃堂”匾额。观萃堂系宗族堂号,意为纵观剡西叶氏人才聚集之堂。古时“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也蕴藏着家族文化的内涵,代表了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标记。正厅后壁设神龛,呈梯形,内供奉列祖列宗牌位。为弘扬孝文化,二十四扇格子门窗雕刻东汉董永卖身葬父、北宋黄庭坚涤亲溺器等古代二十四孝系列图。不幸的是在1959年农村大办公共食堂时遭毁。正厅栋柱镌刻一副长对联,东首是:“族著新安广秀灵,而宁海分宗括苍衍绪,允矣!根深叶茂,源远流长,追祖德于石林,犹想见当年风月。”此联大意是:叶氏宗族世居河南,以封邑为氏,至唐朝后期,近祖四世孙尚书公温裕徙浙江宁海之东苍,七世孙沂国公宝又分迁至括苍,至十四世孙大理事评事荣辅公再徙居石林,子孙蕃昌,迨十六世,元朝工部郎中均立公系旧臣之变遁于剡之积善乡叶家庄,为剡西叶氏始祖。西首是:“功褒忠肃绵簪笏,而尚书炳业丞相隆勋,巍哉!雀起蝉联,云蒸霞蔚,溯家声于翰苑,已辉煌累叶衣冠。”此联大意是:近祖八世孙文叔,仕至中书令,受朝廷褒奖,谥忠肃,四世孙温裕官至尚书,十二世孙梦鼎,封宁海伯,迁右丞相,个个功勋卓著。淳熙宝庆间父子同朝,兄弟联榜而家声益振,累叶衣冠。由此可知,正厅楹联对叶氏宗族渊源和人文历史作了透出概括。

祠堂正厅屋脊两端饰螭吻(已遭毁)。据传说,龙生九子不成龙,螭吻为其中之一,龙头鱼身,其习性喜欢登高望远,也喜欢吞火,故作为一种饰物常被安排在寺观、庙宇正脊两端,期盼消灾除患。正厅东西两侧开双扇大门,行人进出十分便捷。厅内梁架、桁上悬挂“义重桓婺”、“蕴义德仁”、“云林协奏”、“贞节流芳”、“上尉”等匾额十余方,色彩各异,年月各别,蔚为壮观。因“文革”冲击,几乎拆毁殆尽。唯正厅檐廊立柱牛腿,有识之士在“文革”大破“四旧”期间,巧妙地以石灰粉饰遮面,才幸运地保留下来。

祠堂楹联、匾额是祠堂建筑的点晴之处,其书法大多出自名人雅士之手,语言简练,寓意深长,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一个宗族的文化积淀,除可供研究宗族变迁史外,还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

叶家祠堂据初步考证系清代建筑物,由于史料缺失,确凿始建何年也难以详考,但屡经修葺仍有迹可稽。至今仍保留完好的一方匾额“义重桓婺”,右方刻有“道光二十七年七月榖旦”字样,距今170多年。门厅“叶氏家庙”匾额(今不存),有老者清晰记忆刻有“光绪戊戌年重修”年款,距今110多年。民国35年,祠堂戏台、屋面等也作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

叶家祠堂选址讲究,结构严谨,布局匀称,用材粗犷,雕刻绘画精工细作,颇具艺术欣赏和文物保护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村级组织对祠堂部分建筑体受损及时修复,对东厢房濒危作了抢救性翻修,充分体现了村级领导对保护祖宗留下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

祠堂自古以来为族人祭祀祖宗、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的场所,也是从事宗族事务活动的地方。昔日每逢春节、清明传统节日,一般以聚族仪式祭拜祖宗,大厅里点燃香烛,摆放各类祭品,每日祭祖族人络绎不绝,直至上元节。清明时节有的支族还按人丁分发清明馒头。七月半(俗称鬼节),为超度亡灵举行兰盘法会,祠堂里人头攒动,非常热闹。祠堂又是村里的教育中心,自民国元年(1912)叶家民初小学创办起,校舍一直借用祠堂,笔者从1945年至1948年间就在这里读了四年小学。约1930年,在祠堂以西仅一路之隔加建楼房三间,俗称“耳厅”,充作宗族公用及教师办公、膳宿之处。新中国建立后,祠堂既是政治活动中心,又是文化活动主要场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村里组建一个农民业余剧团,并从外地聘来一名方姓师傅,排练京剧《黄鹤楼》、《芦花荡》等节目,组织多次专场演出后,深受广大观众好评。村农民业余剧团还多次演出小型多样的文艺节目。东侧厢房开办过民校、夜校、速成识字班等,直至1966年新校舍落成,在祠堂办学长达50余年的小学教室遂搬迁新址。其间,东侧耳房楼上为村财务办公室,楼下开了一家村店,方便群众购买日常生活用品。1991年起村委会将祠堂安排为老年活动室,村民们喜欢在活动室里谈国事、叙家常,或看书阅报、或弈棋、或打牌、或看电视,老有所乐。

叶家祠堂从建成之日起,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见证着宗族发展的足迹,并经受住大自然折磨和人为屡次破坏,仍得以保留至今。眼下,这座具有一定历史文物保护价值的古祠堂,广大村民殷切期盼早作修葺,重塑昔日风姿,或借鉴外地经验,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改造成农村文化礼堂,以古为今用。

本文作者:甘霖镇西叶家村人,人民银行嵊州市支行退休干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