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悲情枭雄李密:占据天时地利,却主动失了人和,真是德不配位啊!

 泰荣林黑皮 2020-08-30

文:望岳(读史专栏作者)

隋末是有名的乱世。“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各路反王割据一方,互相掰手腕。盛况比起秦末和三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瓦岗寨,一个隋唐之际名震天下的名字。这里不但有着地处长安洛阳之间绝好的地理优势,还聚集着在当时足以争夺天下的一帮英雄豪杰:徐世勣、秦叔宝、程咬金、魏征、单雄信、王伯当……

然而,就是这么一把好牌,却被一个人打得稀烂。他既带领瓦岗寨走向了辉煌的顶点,又让瓦岗寨迅速分崩离析,最终自己还落了一个惨死的下场,实在是太过悲情。

他,就是一代枭雄的李密。

1、隋炀帝一句话断了李密前程

李密,字玄邃,出身于著名的关陇贵族集团。其曾祖父赵郡公李弼,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排在第三位。排在第一位的是安定公宇文泰,后来北周的开国皇帝;排在第四位的是陇西公李虎,李世民的曾祖父;排在第五位的是河内公独孤信,隋文帝杨坚的岳父。

显赫的家世,加上过人的天资,让李密在年轻的时候,便拥有了不凡的见识和志向,身上流露出一种超乎常人的特质,被时人称为项羽重生。隋炀帝杨广在众多年轻卫兵中一眼就发现了他,对宇文述道:“左边队伍中的黑脸小孩,眼珠子乱转,一看就不老实,以后不要让他担当宿卫。”(帝曰:“此儿顾盼不常,无入卫。”)


隋炀帝一句话,断送了李密在隋朝的发展之路,为他以后反隋埋下种子。

隋炀帝第二次征伐高丽时,派杨玄感在后方督运粮草,主持后勤工作。杨玄感不思报答隋炀帝,却为了个人野心,开始造反。

杨玄感派人把好友李密从长安请到黎阳,为其出谋划策。对隋朝已没有任何好感的李密,给杨玄感献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出其不意,长驱直入幽州,扼其咽喉,断绝隋炀帝的归路,不过旬月,可不战而擒;

中策,率众直取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之;

下策,选拔精锐,日夜兼程,袭取东都洛阳,以号令天下。

杨玄感把下策看作上策,率兵攻打洛阳。结果,洛阳长时间没打下来,反而招来了朝廷各路兵马。很快,杨玄感兵败自杀,李密命运也跟着发生转变,从一个贵族变成了朝廷的通缉犯。

从此,李密变更姓名,四处逃亡,着实过了几年苦日子。

 

2、入瓦岗如鱼得水

随着天下局势越来越混乱,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密迎来了出头的时机。

李密分析各支绿林队伍,认为瓦岗寨的翟让实力最强,且为人豪爽仗义,便让弟子王伯当引荐,投奔了翟让。

在翟让这里,李密很快脱颖而出,展示出自己非凡的才能和见识。在李密的谋划下,翟让的实力越来越强,开始占据诸多州县,独霸一方。

瓦岗寨的崛起引起朝廷注意,派荥阳通守张须陀前来讨伐翟让。张须陀乃隋末名将,带出过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等猛将。翟让多次败在张须陀的手下,得知他前来讨伐,心中非常害怕。

李密安慰翟让说:“须陀勇而无谋,刚刚取得大胜,很是骄狂,可一战而擒。公只管列阵以待,密必为公破之。”

翟让将信将疑,领兵出战。

李密利用张须陀轻视翟让的弱点,采取诱敌之计,将张须陀引入了埋伏圈。翟让、李密、徐世勣、王伯当等人合力将张须陀的部队团团围住,张须陀杀出重围,往来营救出自己的部队时,战死沙场。

此战过后,瓦岗军威名大震。翟让令李密统领属于自己的军队,建立自己的营寨。这时候的李密,尚能勤俭朴素,所得金银财宝全都分给属下,威望越来越高。

次年,李密又向翟让献计,率精兵长途奔袭,攻下洛阳附近的大粮仓兴洛仓。结果不出李密所料,瓦岗军顺利拿下兴洛仓,实力又得到大大的提升。

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翟让认为自己的才能威望远不如李密,于是,推让李密为主,上尊号为“魏公”。通过此事可以看出,翟让有自知之明,也有胸怀,虽是一赳赳武夫,却是深明大义,光明磊落。

此时的瓦岗寨,除了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等英雄外,裴仁基、裴行俨、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等名将也纷纷投奔而来。瓦岗寨到了最辉煌的时刻,李密也走到了人生的最顶峰。

3、错失夺取长安良机

上天待李密不薄,问鼎天下的机会摆在了他面前。

新归顺的部属柴孝和向李密建议:派翟让、裴仁基等人在洛阳附近稳住局面,李密率领精锐向西拿下长安,以关中为根据地,再来争霸天下。

可是,给别人出谋划策头头是道的李密,等到给自己拿主意的时候却糊涂了。他表明自己的看法:“我所部皆山东人,见洛阳未下,谁肯从我西入!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如此,则大业隳矣。”

说白了,他舍不得洛阳附近的几个大粮仓,并害怕留下的众人发展自己的势力,自立为王,不再从属于他。

想想当年李密给杨玄感谋划的上中下三策,中策西入长安,下策攻打洛阳。而他竟和杨玄感一样,都选择了下策——谋取洛阳——这不是造化弄人,而是自身德行不够,被既得利益迷惑了双眼。

李密错失良机,北边太原的李家父子却在积极筹划起兵,准备攻取长安。

李渊除了整顿内部兵马之外,还搞好外交关系,为自己攻取长安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首先,李渊卑辞厚礼交好突厥,以免突厥兵马从背后偷袭,扰乱自己的后方。之后,李渊又给李密写信,与其交好,言明共同匡扶天下;其真实意图是让李密在中原牵制住朝廷的兵马,使其没有精力西进关中。

李密仗着自己兵马强盛,回信表示想当盟主。李渊马上复信,卑辞夸奖李密,愿意尊他为盟主。

李密得信后洋洋自得,对众将道:“唐公推举我为盟主,天下不足定矣。”

就这样,李密在洛阳附近与朝廷的兵马鏖战,将夺取长安的机会拱手让给了李渊。

4、接连犯错酿大败

虽然失去天赐良机,但只要自己不犯错、不作孽,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霸业尚可图。

可是,李密却是接二连三犯错。

第一个错误,杀掉翟让,大失人心。

翟让将头把交椅让给李密,其亲信难免有些怨言。与翟让有矛盾的人将这些话传给李密,劝李密除掉翟让。李密一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亲信的反复劝说。于是,李密精心摆下一场鸿门宴,将毫无戒心的翟让杀掉。

在这场冲突中,瓦岗老将徐世勣被砍中脖子,血流如注,幸亏王伯当及时出言搭救,才免于一死。另一老将单雄信则吓得叩头请命,才被饶过。

翟让虽然能力不及李密,但在瓦岗寨的人缘很好。他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被李密突然杀害,让很多人震惊不已。虽然李密及时安抚了人心,但众人心中的裂痕已无法修补。

还没有夺得天下,便这样对待让位给你的大哥,那将来夺得天下呢?

第二个错误,接受洛阳朝廷的招安,与宇文化及死磕。

宇文化及作乱,杀掉隋炀帝,带领十几万兵马往东都洛阳杀来。新成立的洛阳朝廷想招安李密,让李密替他们抵抗宇文化及。

李密也想占领洛阳,自然不想让宇文化及染指,便同意招安,与洛阳朝廷联合。

于是,李密率领瓦岗军与宇文化及的兵马展开了激战。虽然最终打败了宇文化及,但瓦岗军的精兵良马死伤很多,实力受到极大的损耗。

第三个错误,轻视王世充,招致大败。

王世充夺得洛阳城内的大权,乘着瓦岗军元气大伤、疲惫不堪的时机,前来进攻。

裴仁基提出把守各路关口,等王世充食尽疲惫之时,再与之决战。李密一开始很赞同裴仁基的意见,但多数将领认为王世充的军队多次败在他们手下,不足为惧,主张主动与王世充决战。

在众人的鼓噪下,李密耳根子软的毛病再一次显现出来,听从了大多数将领的意见。

将领骄狂,士卒心怠,其结果可想而知,瓦岗军大败。

大败之际,瓦岗军人心离散的矛盾爆发出来,本就已与李密离心的单雄信等许多瓦岗将领投降了王世充。

惨败给王世充,是前面几个错误累积造成的。李密若能召集瓦岗寨的兄弟,重新聚拢人心,东山再起还是有很大希望的。比如,徐世勣在黎阳拥有重兵,去找他是个很好的选择。可是,李密想起在杀翟让之时,差点也将徐世勣杀掉,便不敢再去找徐世勣。

心态浮躁、犹豫彷徨之际,李密作出一个以后让他悔青肠子的决定:西入长安,投奔李渊。

5、反复无常终致败亡

李密是带着两万人投奔的李渊,足见这时他的实力还是很强的。而且,这两万人之中,还不乏魏征、王伯当、贾闰甫这样能臣宿将。

李渊大喜,给了李密很好的待遇,还把表妹独孤氏嫁给了他,当然要防着他,所以没有给他实权。

这对有雄心壮志、曾经叱诧风云的李密来说,自然不会满足,处处感到憋屈。但他在决定投奔李渊之时,就应该想到这一点——一只老虎怎么会容另一只老虎武装在身?

接下来,有一件事更是深深刺激了李密,促使他走上了不归路。

此时,徐世勣在黎阳雄踞一方,谁也没有归顺。魏征自告奋勇,请命去劝降徐世勣。李渊提拔魏征为秘书丞,带着书信去劝降徐世勣。

徐世勣看了书信后,决定归降李渊。徐世勣派长史郭孝恪当使者,并对他道:“此处的民众土地,皆魏公所有。我若上降表贡献出去,是利用魏公的失败,给自己邀功求取富贵,吾以此为耻。如今应该把所辖郡县户口粮食兵马的数目送给魏公,让他自己献给唐皇。”

李渊见徐世勣的使者到来,没有给自己降表,只有送给李密的东西,感到非常奇怪。

郭孝恪把徐世勣的意思告诉李渊,李渊非常感动,赐徐世勣姓“李”。

李密拿到徐世勣送给自己降表的那一刻,心中五味杂陈,恨不得拿脑袋撞墙。他因为自己小肚鸡肠,害怕徐世勣报复自己,不敢去黎阳找徐世勣。可万万想不到,徐世勣竟如此忠贞。

本就蠢蠢欲动的李密,胸中的烈火燃烧起来。他向李渊请命,去山东招抚旧部。李渊预料到他可能会一去不复返,但还是派他去山东,并且允许带上王伯当、贾闰甫等旧部。

走到桃林县时,李渊给李密传来旨意,所部人马留在原地,让他单骑回长安。李密担心回去就再也出不来,便决定造反。

贾闰甫、王伯当都劝李密不要造反,李密不听。贾闰甫弃李密而去,王伯当跟着李密打下了桃林县。

李密一反,唐朝附近州县兵马开始围追堵截。熊州行军总管盛彦师判断李密会从熊耳山南经过,便在此设下伏兵。李密和王伯当果然从此经过,被伏兵杀死。

一代枭雄就此陨命,年仅37岁。

6、没有当帝王的胸襟啊

纵观李密的一生,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来形容,恰如其分。

令人唏嘘感叹的是,李密博学多才、谋略过人,给杨玄感、翟让出谋划策时,是何等的英明睿智。为什么他登上高位,给自己作决策的时,怎么就变得昏聩平庸了呢?

究其原因,是登上高位后的各种利益诱惑,迷惑了李密的心智,让他再也不能作出最明智的决策。

打下兴洛仓,李密应乘势西入长安。他明白这是上策,可他担心留下诸将发展自己的实力,自立为王,便放弃了夺取关中地区的绝佳时机。

李密患得患失,害怕翟让再把瓦岗寨的头把交椅抢回去,便无端杀掉了翟让。他知道杀掉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翟让是不对的,可他还是这么干了。

与王世充交战前,李密同意裴仁基分兵固守的意见,而且发表了很高明的见解。可是,他经不住单雄信等人的鼓噪,放弃了自己正确的见解……

总之,德行不足,让登上高位的李密骄矜之心渐起,迷失自我,一步步走向失败。

世人看成功,往往只注重能力,而忽视德行。而实际上,德行才是一个人取得多大成就的基石。能力决定一座楼盖得有多高,而德行好比高楼的地基,地基越牢固,高楼才越稳固。若地基不牢固,楼盖得越高,倒得越快。

论个人能力,十个刘邦也不是项羽的对手。然而,刘邦能令天下归心,萧何、张良、韩信愿意为之效劳,靠的是胸怀天下之德。若仅以利诱之,潍水之战后,韩信早就听信项羽使者之言,自立为王;其所以不反,全在感念刘邦之德。

李世民亦有胸怀天下之德,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徐世勣、魏征、秦叔宝、程咬金在李密手下均不得施展才华,而在李世民手下,皆建立卓越功勋,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

比较下来,李密眼睛只盯着洛阳那几个大粮仓,而不知让手下的英雄豪杰经略天下,何其渺小也。

高处不胜寒者,又何止止李密一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身居高位之后,不懂得修练自己的德行,为所欲为,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欲登高位,必先修德。

古代的圣贤,没有欺骗我们。

为你推荐小崔说史

历史、文学、时评、吐槽

轻松读文史,潇洒侃古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