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杀虫之釜底抽薪

 新用户5488A7GH 2020-08-30

听华中农大陈昌福教授讲,去年全中国搞鱼病测报的数据是寄生虫占比53%,实际上可能并没有那么多寄生虫病,为什么呢?老教授了,退休了,也敢说,因为搞测报的可能没有检测病毒的设备,也可能有些细菌病不认识,但寄生虫病好认定,只要显微镜检测到寄生虫就可以了。

走出国门,可以看到养殖业好的国家,像以色列、美国,他们用的鱼药品种并不多,杀虫药也并不像国内这样频繁的用。像陈昌福教授试验室所在地黄沙港,他做技术指导的十万亩养殖水域,也是一年都难用一次杀虫药。

按现在国内的养殖习惯,一年不用杀虫药,可以用难以想象来说,姑且不说鱼身上有没有寄生虫,需不需要预防,单从每年外源性引入的水体,就可能有大量的寄生虫,难道不需要去杀吗?但偏偏就有这样的水体,在我搞技术服务的十多年里,就遇到过两个水库,就是不长虫,往往这样的水体都是大水域,水域自体净化能力强,受外界污染的少,且老板长期在用芽孢杆菌分解粪便残饵,水质非常好。那这样的案例对精养鱼塘有没有借鉴意义呢,确实有,那就是每年清淤的鱼塘比不清淤的鱼塘寄生虫要少;有机质多的鱼塘更容易长寄生虫,经常用芽孢杆菌等有益菌调节水质的鱼塘,杀虫的次数明显要少得多。所有这些案例都在说明,底质中的腐质素和水体中的有机质,应是大多数种类寄生虫的家园,当我们每天和寄生虫杀得不可开交,有时连鱼都杀死了,虫还活着,有没有想过采用迂回战术,换个角度去杀虫,或是叫驱虫、抑虫?把这些最宜寄生虫繁殖的因素去除掉,来个釜底抽薪,我想对那些想树立水产品无公害形象的行业开拓者来说,这也应是可以借鉴的其中一条思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