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有一些人在引进工业化水产养殖的系统,对这套系统,那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好与不好,还真不好说。记得有几个客户引进这套系统时,当时我就听了他们的介绍,我就有几个疑问,一,人为的把鱼集中起来,密度增大的同时,相应的相互间传播疾病的概率会更高,会不会发病率更高;二,当把整个鱼塘的鱼集中在水槽内,鱼塘水质的自体净化功能是否得到充分运用;三,水槽内大量的粪便残饵如何确保能够充分的收集排出,没有被排出的能否得到分解转化。但对于新鲜事物,很多时候还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虽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总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两个月前我遇到了简阳一家做工业化养鱼的,亚硝酸盐一至居高不下,用了很多种办法就是降不下来,而且据客户反应排出的底水都发臭。而后来又遇到了重庆一家,也是用工业化的集约化养殖,老是死鱼,老板搞得都快失去信心了。当老板介绍了死鱼的情况后,最后得出的结论,问题还是出在水质上。这说明集约化的工厂化养殖,水槽内的水质自体净化能力不是增强了,相对于池塘而是减弱了,因为密度越大,投饵越大,排泄也越大,水体方量小,短时间内就可以让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正常指标。鱼更容易受外界天气骤变等因素,而发生中毒应激等疾病。 综合以上因素,我认为应加大在水槽内补充有益菌种,比如像芽孢杆菌的原粉和乳酸菌可以轮流天天泼。用量少,成本低,效果好。不仅可促进水槽内的鱼的生长吸收,还可以促进槽外鱼的生长。 |
|
来自: 新用户5488A7GH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