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白鲢是虑食性的,其饵料来源的基础是藻类,藻类生长所需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一方面由无机肥提供,一方面由各种发酵后动物排泄物的有机肥分解供给。在养殖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氮素循环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居高不下的情况。其原因就是为了降低养殖成本,而采用了发酵有机质的方法,所以就需要大量补充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这些消耗掉水体中大量的溶氧,造成成水体氨氮、亚硝酸盐高,易出现缺氧浮头。解决的办法,首先还是用微生物分解,补充芽孢杆菌,去分解掉水体中的大量的大分子有机质,降低对水体中溶氧的消耗。现在通常认为芽孢中的枯草、纳豆和地衣按一定的比例,互配后的复合芽孢优于单一芽孢杆菌。有人认为芽孢要消耗氧气,那为什么还要用呢?其实当晴天或溶氧充足时用是很安全的,而芽孢消耗的氧气远远低于有机质分解消耗掉氧气。其次是机械增氧,常用的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等。 当产量达到一定亩产量后,就会出现亩产量上限,再也无法提高。这个上限和养殖水体的地理环境、光照、温度以及水体中的各项指标息息相关。特别是同一水体,产量呈下滑趋势的,大多是由C/N比低了造成的。有少部份则由于碱度不够,或是水体中缺钾等微量元素造成了。当在高温亩产在800斤花白鲢以上的,还会阶段性的出现钙不足的情况。 我们一至在探索能否把现在的花白鲢低成本养殖模式产量再提高,考虑到食物链来源的底端是藻类,而藻类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合成自身物质,那这则和光能的利用相关。光能利用有限,产量要提高,只能另辟蹊径。同时要考虑的第二个因素,则是氮在水体中循环问题。当向水体中投入了大量的促进藻类生长的营养源,也随之带了大量的氨氮、亚盐问题。过去通过藻类吸收降解,可以亩产维持在500斤,现在通过补充微生物菌种,如芽孢杆菌、乳酸菌提高了亩产量。如果现在还要提高亩产,那其基础则是改过去水体中以自养菌为主,通过人为的方法,促进异养菌的生长。构建一个以人工补充营养,异养菌和自养菌相平衡的生态体系。通过微生物作用把水体中的有机质、原生动物、藻类结合在一起,转化成鱼可以虑食的蛋白质。就成本而言有机质大量存在,而成本低廉,还能解决鸡、猪、鸭等养殖场的排放问题,同时还净化了水质。 1999年时,以色列养殖专家Avnimelech首次提出了通过培养异养菌的构想,称为“生物絮团”。Hari和Azim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分别做了在不换水的情况下,养殖罗非鱼和对虾的除氮效果,都达到了70%以上,到了2009年Kochba和Burford通过15N标记法证实,可为罗非鱼和凡纳滨对虾提供40%增长。这几年我们在水库花白鲢 养殖及精养塘,也做了许多类似的探索,像内江、自贡、遂宁的许多水库,都取得很好的增产效果,有的增产还另水库板意外连连。(待续) |
|
来自: 新用户5488A7GH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