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饲料吃得少了,药效怎么发挥呢?

 新用户5488A7GH 2020-08-30

前几天已经立冬了,也就正式进入冬季,全国好多地方都开始降温了,鱼的吃食也开始大幅度减少,但对于发病的鱼,病源在体外还好,如果在体内,就得内服,那就不好治疗了。这段时间就遇到了好几例,今天一一给客户打电话回访,客户反馈疾病已到了控制。今天就来写下这个话题。

案列一:

四川这边养殖叉尾鮰多,就拿其中的一个水库的叉尾鮰来举例,水库120亩,发生了肠炎,正常投喂是12包饲料,但由于发病和降温的影响,吃料已减少到了2包饲料,显然吃食量已大减。像这种情况,治疗的周期会拉长,同时治疗的效果也会降低。所以第一天我就把这个情况和老板做了交流,治疗起来显然已没有在温度高时的效果快。同时比温度高时,用药量还会有所增加。如果一旦计算不准,轻则是没有效果,重则还会让病源菌形成赖药性。当老板用了三四天,看到死鱼还没有减少时,就开始产生疑问,天天打电话给我,担心鱼病没有看准确,又担心药不好,为什么不像以前那样几天死亡量就减下来呢?这个时候,我就只能根据我做的药敏结果,告诉老板,药真的没有用错,坚持用就对了。又过了一两天后死鱼量已经开始减少了,否则老板又得担心,不停地给我打电话了。

案列二:

再来说一个养鲟鱼的案例,老板是我同学。是流水池,发病了,一天死几百斤,他各处打听,把各种听来的方法,各种好药都用了,可就是治不好。后来我就觉得问题可能出在环境上,所以用了我们鱼康的芽孢原粉,反馈有点效果,死亡量减少了,可仍然还是没有完全治愈。经过认真分析,发现死亡的大多都是个体小,体质差的。当仔细观察时,才发现投下去的药饵料,这部份鱼很难吃到,由于投下去的药物没有被这部份体质差的鱼所吃到,药物对这部分鱼体内的病菌就没有多大效果,就让这部份鱼成了病源菌的携带者,从而造成了反复的交叉感染。正是有了这样的怀疑,所以就决定对发病流水池的鱼进行分箱,按大小均匀分出,拌药饵料也按正常方式投喂,也不减料。就这样,4天过去了,死亡量就完全控制住了。

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也就不一一例举了,所以当把鱼病诊断对了,其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要考虑鱼的重量有没有估算对,估算对了,你还要考虑是否所有鱼都吃到药了,渔医之难,可见一斑。


清晨,别人家的鱼在缺氧浮头,这边却吃得正欢

广告 

养鱼经,养殖技术交流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