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春用药(8)

 新用户5488A7GH 2020-08-30

初春用药(8)

今天就初春用药已连写到第八天了,所以接下来写最后一个话题,那就是杀虫。说到杀虫,肯定有水温的要求,大体上都会建议在清明前后。

为什么有这一说法,其根本还是由于鱼在水中的活动范围来定的。

1、温度低时,鱼都在深水区,杀虫药施下去,在低温下能扩散到两米,那助溶剂就算不错的了。现在许多鱼塘的水深都在两米以上,施下去的药,未能充分接触鱼体,当然杀虫效果就大打折扣。

2、另外就是对于一些水较浅的鱼塘,虽然药物能扩散到鱼塘底部,但好多虫卵尚未萌发,所以过早杀虫对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3、如果有些鱼塘,已经发生寄生虫疾病,非要等到温度合适了再杀,当然也是不可取的。前不久我就遇到了一钓鱼塘,用了几次药效果都不理想,当时虽然正值寒冬,但当杀虫药一去,死鱼立马就没有了,所以当用还真得用,但预防就可以等到温度适宜时。

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杀虫药是毒性越强越好,过去一些鱼药老经销商,只要做上十年八年的,很少有没有出个事的,其中好多就出在杀虫上。他们习惯性地喜欢加大剂量使用,通常正常情况下40%的辛硫磷100ml用3亩,有的就加大用1亩,温度高、水质肥、缓冲能力强的水体不会出安全事故;可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就难保不出问题,比如有水温分层,药物扩散不到原来预计的水深,药物浓度就会进一步加大;比如有水体对流,塘底上翻的耗氧物,有时就是什么都不用,还会出现缺氧,何况超大剂量地使用杀虫剂。

记得几年前,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天气突变时,吐点口水都有可能会死鱼?原来是水温分层惹得祸》,发在《当代水产》2017年第三期上。说明水温、天气、以及经验的重要性,从事鱼药行业十多年来,刚开始感到压力很大,总是担心客户在用药环节出问题,所以总要反复叮嘱,时间一长,也就养成了许多习惯,比如从不饮酒、天天看天气预报,而且时常做试验,做到心中有数。

这些天的试验我就发现,从发生竖鳞病的鱼体上分离到的病原菌,接种回去后鱼不发生竖鳞,我在考虑是否有其他原因引起。有句很流行的话,科学不总是能解释全部,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中。对于初春的用药,今年的心得总结就写到这里。

温馨提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