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由晋陕两省之间南流,在潼关县境内为秦岭所阻,折而东流。这里南有秦岭,北有中条山,黄河河床最宽处还不到2.5公里。若以常水位计,最宽处仅有1公里,窄处才稍稍超过0.5公里。 这里黄河南岸为潼关城,北岸为风陵渡。风陵渡在风陵堆下。风陵堆为一高阜,孤峙河阳,自来没有明显的改易,潼关城却迁徙了几次。潼关城本在风陵渡的西南,与风陵渡隔河相望。由于兴修三门峡水库,潼关县治所就迁到其西南的吴村,旧城改名为港口。其实,说到古代的潼关城,还不是现在新改名的港口,而在港口东南2公里的杨家庄附近。隋时又向南移,今杨家庄南0.5公里许有一个城北村,就是指隋时关城而言。1972年夏初,我到当地考察时,城北村隋时关城旧址早已堙失。杨家庄附近古潼关的城墙还相当完整。那时当地平整土地,开始挖掉旧城墙,现在想已无存。这个古城位于南原之上,原高于三门峡水库未修时的黄河岸边约260米。 古代潼关城控制着关中和中原之间的交通孔道。当时的道路是怎样经过潼关城的?西晋时有个文学家叫做潘岳,曾由洛阳到长安去,经过这里,他在所写的《西征赋》中说:“溯黄巷以济潼”。黄巷是一条长坂的名称,由今港口东1.5公里的远望沟口东行,长约7.5公里。它和黄河之间还夹着一条高崖,道路就在高崖和南原之间。郦道元描述这段道路,说是“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郦道元还说这条黄巷坂傍着绝涧。所谓绝涧,就是远望沟,迄今犹十分陡峻。那时由中原来的行人车马,经过黄巷坂,傍着绝涧,登上原头,才到了潼关城。如果还要西行,就必须再走下城西的深沟,顺沟北行,出了沟口,然后循渭河南岸的大路继续前进。这条深沟就是潼河,唐代起称为禁沟。禁沟这条坡也是十分陡峻的,迄今还叫做十八盘坡。这么一上一下,不要计较绕了多少路,就是这两条沟道已经够得上艰辛了。其实远望沟和禁沟这两条沟口相距只不过2公里。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放着黄河岸边的平坦大道不走,却去翻沟过原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因为那时黄河紧靠南原的脚下,浩淼弥漫,根本没有道路。一直到了隋末,隋唐两军还是在原上争夺潼关古城。唐王朝建立73年之后,即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潼关城才由原上移到河边。什么原因导致这次的迁徙是应该探究的问题。这是由于黄河不断下切,水势跟着下落,原麓河畔可以行人,东西大路也就随着逐渐由原上移下。潼关城的建置本是为了控制这条大路。大路既然改变,潼关城还设在原上,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唐代迁徙潼关城时,原麓河畔水位的降落,是不是由于河水在这里摆动使主流线移向北边?从黄河的流向来看,不会是这样的。黄河由晋陕两省之间南流,到了潼关附近,才由于山势的阻遏,作一急转弯,折而向东。因为是急转弯,所以水流必然会向南冲,不会倒向北岸。正如公路上急剧行驶的车辆,在转弯的时候,常易偏向外侧一样。潼关的得名,是由于当地有一条潼水。可是也有人说,黄河在这里南流,“潼激关山”,所以叫做潼关,这样的解释虽显得牵强,但说明黄河的水势却也有一定的道理。而且黄河在这里也是不容易摆动的。因为风陵堆就近在河边,陡崖峭壁,约有五六十米。现在这里是同蒲铁路的黄河大桥,两岸桥头皆无滩地,黄河只能在固定的河槽中流动,不能摆动,也没有多少宽绰的地方使它摆动。 唐代迁建的潼关城早已不存。现在的城池始建于明代初年,据说是在宋代城池的基础上增修的,而宋代的潼关城则是因唐代旧址拓建的。历次拓建增修,南城自是倚着山原,虽有变迁,关系不大。濒河的北城墙原来在什么地方,已经无迹可寻了。但唐代迁城以前,南原下的黄河常水位当稍高于今潼关旧城濒河的街道。当时这里当然不会像现在这样的平整,所以黄河的水流可以直抵南原之下。如果这样推论不谬,则唐代迁城之后直到现在,这里的黄河的下切约为20米。 三门峡水库修成之后,黄河在这里的下切作用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当库区扩大远至华阴及旧朝邑等县的时候,下切作用也就随着消失。现在水库最高的蓄水位虽说不能超过潼关,但有些时候达到潼关附近,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黄河在这里下切作用的有无,关系就不是那么太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