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若是最后一个王朝,能有今天的疆域版图?

 自然雨 2020-08-30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在明朝灭亡之后,迎来的不是一次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一场文明浩劫。圈地、投充、逃人法、剃发易服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华夏大地沦为了人间炼狱。其后,又大兴“文字狱”等等,种种高压措施无疑是为了对汉人作精神阉割,以削弱汉人的反抗意志。经满清近三百年令人窒息的高压统治,使得一个原本自信、充满创造力的民族而沉沦为愚昧、懦弱,令人鱼肉的东亚病夫

然而,却有一个荒诞不经的说法,说是满清没有入关的话,那我们现今的疆域只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该观点即是认为,满清虽然残暴愚昧,却奠定了我们现今疆域的基础。

该观点其实极为荒谬,近代国家疆域之形成,其实并不是看法理继承,要是凭借国家的实力。要不然,满清也不会割让出那么多领土?而以满清之孱弱不堪,若不是被推翻,还不知道领土能割到哪里?从奥匈帝国被阉割成奥地利、“西方病夫”奥斯曼帝国被锤扁成如今的土耳其就能看到满清的前景,又谈何能奠定如今之疆域?

以明朝的直接辖地而论,的确只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但本质上,满清对西藏、青海、新疆(晚清时才正式建省)、蒙古(政治同盟关系),也并不是直接统治(并无民政机构)。过去西方学者在介绍满清时,通常将清朝分为中国本部、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等六大部分来介绍,我们认为这是西方国家为肢解中国而制造的图谋。但事实上,这就是满清统治下实况,很像英国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一样,彼此界限明确,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也都泾渭分明,很不一样。满清统治下的中国缺乏一个整体的国家认识,反而更像是一个联邦体。

所以,以中华核心区(汉人熟地)而论,明朝的疆域不但并不小,反而为历代之冠。我们通常会感觉中华核心区,跟秦朝的疆域图基本差不多。但是广大的江南地区,是伴随着“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宋室南渡”等多次中原大乱,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才得以逐步开发的。故而,秦朝对辽阔的江南之地,其统治力是微乎其微的,最多能算增加了几个居民点而已,而大片江南之地,在事实上并不能纳入朝廷的管理。

即便如湖南中西部的怀化,也是到宋朝才正式纳入朝廷的管理。若以汉人的熟地而论,唐朝的疆域远不及宋朝,这也是为何宋朝的疆域,虽然看起来不大,但经济与人口能远超唐朝的原因所在。而汉、唐之都护府也仅为军事机构,并非民政管理机构,在都护府的势力范围之内,只有汉、唐的少量(几万)驻军而已,当地仍是各自完整的国家、部落状态,这与我国今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绝不一样,而更似美国的海外驻军。且都护府的军赋,全仰仗於内陆的供给,后勤补给的损耗极为巨大,故而,在国力衰退的时候,很难维持。

而在华夏王朝看来,这些疆域的价值不但远不能与内陆并论,在过多的时候更被视为累赘。丢失西域、漠北之地的感觉,远不能与失去“燕云十六州”相比。明朝朱元璋定国之后,罗列了一系列不征之国,也是此种原因,“得其地不足耕,得其民不足使”。

但是,随着华夏核心区人口的大规模增加,以及对北方苦寒之地渐渐具备开垦与定居的条件,华夏人口也自然向周边溢出,“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皆是如此。这实际上与满清王朝并无直接关系,而日本也是在明治维新前后,才正式将北海道纳入统治的,也是因为此前并不具备向北经营的条件。

事实上,满清政府却迟缓了汉人向外经营的步伐。满清入关之后,实行民族隔离政策,而将辽东汉人或屠杀、或驱逐至关内,严禁汉人进入所谓“龙兴之地”(满洲,即东北)以及蒙古等地垦殖。压缩关内百姓的生存空间,其本身就与整个国家利益背道而驰(满清以华夏征服者自居,而始终没有把自己视为华夏一部分)。以致北方地区人口空虚,轻易地被沙俄攫取。直至,满清统治衰落,“禁关令”所松弛。关内百姓为讨生活,纷纷向东北移民开垦,充实了边地,才渐渐迟缓住了沙俄的侵吞步伐。

而明朝作为汉人王朝,对汉人的利益与生命更为关注(至明朝灭亡前夕,还秉承“弃土不弃民”的原则,诏令吴三桂入关勤王时,还要让吴三桂军先护送百姓迁入关内,致使大军行动迟缓)。当郑成功听闻西班牙吕宋岛(今菲律宾北部)大肆屠戮华人时大怒,几欲出兵。而当闻知海外被屠时,却说道:被害汉人,久居番地,屡邀宽宥之恩,而自弃王化,按之国法,皆干严谴,今被其戕杀多人,事属可伤,实则孽由自作”(意思是说,杀的好!)。

而我们能有现今之疆域,乃是多番“战新疆”、“闯关东”、“走西口”等苦心经营的结果,而与满清王朝并无直接关系。倘使我们最后一个朝代是明朝,就不需要先要进行一番民族革命,而会更早地走上近代化(明朝比清朝要更开放,更愿意接受西方武器与科技等等),其能奠定的疆域局面也定然会比今天要更好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