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茶人都关心的普洱熟茶4大超核心问题!

 Martin2016 2020-08-30

Q1:50年陈的熟普你敢信不?

普洱历史悠久。史籍记载,唐代滇南便已经开始出产“普洱茶”。然而,四十多年前,普洱茶的含义也只是现在所说的“生茶”,熟茶的概念并不存在。

直到1973年初,云南省茶叶公司在广交会上了解到,香港客户需要发酵的红汤普洱茶,而这种茶广东有生产。

公司于是派出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工人李桂英及勐海、下关两茶厂各二人,组成七人小组专赴广州茶厂学习普洱茶发酵生产。

学习小组返回后,公司组建了两级审检生产营销骨干组成的技术攻关组,由昆明茶厂按该厂工艺试产。经过繁复的研讨、论证、调整工艺和反复试验,1974年,昆明茶厂的“渥堆发酵”工艺终于正式试制成功。

随着这种新工艺的普及,生产厂家逐步增多,产品也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在1975年经昆明茶厂研究决定用“唛号”来区别不同茶厂生产的茶。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熟知的普洱熟茶的概念,实际上是在1975年左右才真正确立。

五十、上百年的普洱熟茶?不妨一笑了之。

Q2:“一三级”是嘛意思?级别越高品质越好吗?

经常关注茶百科的茶友们都知道,在介绍某款熟茶饼的时候,我们都会清晰标明原料等级,比如“宫廷级”、“一三级”或者“三五级”这样。

对熟茶不太了解的茶友会疑惑:“宫廷级”是什么意思?一三、三五,为什么没有二级四级?级别越高是不是品质越好呢?

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普洱熟茶的分级:

普洱熟茶(散茶)传统等级的划分是以嫩度为基础,嫩度越高的级别越高。级别分为“特级、一到十级”共11个级别,为满足市场需求,在特级以上又衍生出“宫廷、礼茶、金芽”等级别,甚至更独特的“普洱皇”,还有派生副茶小类--老茶头等。

计划经济时代,为了方便统一管理、调配,省公司每年要甄选出标准样发到各级生产单位,所以不同厂家、车间生产的茶,分级基本都是一致的。

放开经营后,部分原有的级别名词被沿用下来,但因为没有统一的机构来管理这个标准,茶叶厂商各行其是。同一级别的茶,在不同的厂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称谓。A厂的“特级”可能是B厂的“宫廷”,同理,都叫“宫廷”级的茶,其实很可能也并不是同一级别。

遇到这样的,光看名称参考意义不大,还是要综合品饮等感官评价。

【2008年新国标】

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最新的、也就是现行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明确了普洱茶的概念,也进一步对熟茶的等级划分做出了规定。

级别的划分以茶菁嫩度为基础,主要标准有三点:芽头含量的多少,条索紧结、紧实的程度,色泽光润的程度。

对于散茶,一般分为“宫廷级、特级、一至十级”。

其中,生茶散茶分:特级、二级、四级、六级、八级、十级;熟茶散茶分:特级、一级、三级、五级、七级、九级;再低的,称级外茶。

嫩度越高,级别就越高,这是毋容置疑的。但级别越高,那是不是品质就越好呢?

熟茶品质高下和级别高低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首先,茶叶等级不同,口感滋味也存在差异。级次高的茶比较嫩,芽头多,内含物质丰富,品质方面有一定优势;级次低的茶,则往往成熟度高,在一定范围内,茶气、滋味、耐泡度等更足。

有人喜欢嫩度高的,爽口、柔和;有人喜欢稍老级别的,醇滑、厚重。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不能优劣绝对化。

实际中,级别较高的,如宫庭普洱、礼茶、特级、一级、三级等原料,多半是做成散茶、沱茶,便于收藏考虑,也多压制成饼或砖。

不同级别的普洱茶有着不同的气韵风味,因此熟茶更注重拼配。

通过合理的拼配技术,不同等级的茶菁优势互补,从而获得综合平衡的口感,也让茶更具品质性。

Q3:(关于熟茶发酵)客官,你要几成熟?

渥堆发酵,是普洱熟茶工艺中最关键的部分,直接关系到成品茶的口感。

渥堆工艺听起来十分简单:鲜叶杀青干燥制成毛茶后,按量起堆,然后洒水发酵。制茶师傅们会定期翻动茶叶、洒水等,来控制茶堆的温度和茶叶发酵的环境。

但实际中,渥堆是非常考验技术水平和制茶经验的,所以在有条件的茶厂,一般都会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照看。

传统渥堆发酵的时长,根据情况,一般要持续四五十天。不过近年来,也有厂家为了减轻堆味、增加口感而改良工艺,采用低温、少量多次洒水、长时间发酵,渥堆时间甚至达到了近3个月。

可到底多少发酵程度的熟茶品质最好呢?

▼其一,没有绝对的统一标准。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厂家、不同的发酵师傅,都有自己的不传秘诀和心法。

熟茶的发酵全靠发酵师傅的经验,在普洱茶界,发酵经验纯熟的老师傅对任何一个品牌都是宝贵的财富。

有时候你讲的七成很可能是我说的八成,而我的八成你可能认为是九成,不可一概而论。简单来说,就是“看茶制茶、看茶做茶、灵活掌握”。

▼其二,关于发酵度和品质,存在共性的说法及认知。

比如,1979年《云南省普洱茶制造工艺试行办法》和2003年《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中都有“色泽褐红,俗称猪肝色,或带灰白色”、“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的规定要求。

比如,在老一辈发酵师傅看来,低于7成的发酵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熟茶,超过9成的发酵属于发酵过度的范畴。

7-9成发酵的接受度比较高,观点和评判标准较为接近。

“9成熟”适合现喝,后期转化空间小;“7-8成熟”着眼于后期转化,兼顾品饮,是应用最广泛的发酵方式。

“10成熟”不存在,而“6成”属于较轻的一种发酵方式,不提倡;6成以下的,那不叫熟茶,当然也不叫生茶,那叫夹生饭。

发酵过熟,茶汤红褐欠亮,滋味淡薄少韵;过生,茶汤红明漂浮,滋味苦中带涩,叶底黄褐泛青。过“生”过“熟”皆不可取。

其它表达发酵度的方式及特点:

除了用“1-10”来表达发酵程度外,茶友间还有另一种表达,即“轻度发酵、适度发酵、重度发酵”。

轻度发酵:叶底色泽褐色,叶片有弹性,还能看出生茶的痕迹,茶汤色泽黄褐色,略显浑浊,口感带苦味,有回甘生津,这个程度的茶,就像没熟透的青苹果,喝起来生涩稚嫩。

轻发酵的优点是提升了叶底的活性度,可以延长普洱熟茶的生命周期,能迅速的提高回甘生津的强度,后期转化后会保留一些更具个性化的滋味香气。但掌握不好的话,缺点也是致命的:苦涩味明显,略带杂味,陈香不够纯正,没有普洱熟茶的纯正陈香,造成“四不像”的“半生不熟”茶出现。

市面上的轻发酵熟茶很少,基本都是些走收藏路线的高端熟茶产品,有企业曾经推出过5成左右的半发酵熟茶,但口感怪异目前仍存在争议,所以轻度发酵也一直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

适度发酵:现在最普遍的发酵方式。茶品叶底褐色略有弹性,叶底还保持完整,茶汤红褐色,口感醇滑润口。

适度发酵的熟茶,既可取得重度发酵的厚实饱满之汤及甜度,还可取得轻度发酵中十足的叶底活性及回甘,还兼得其纯正的陈香,又可避开重度与轻度的缺点。

但就像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样,好的发酵工艺也是很少发酵师才具备的,需要很多年的发酵经验,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甚至很多时候,还要有些运气成分机缘而在。

重度发酵:达到9成熟或以上的熟茶就算是重度发酵。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已经熟透了,所有的能量都已经被激发出来,没有可以转化的物质了,叶底通常呈黑褐色或者更深,碳化较为明显。

重度发酵由于后期没什么存储价值,市场上基本没有。如果湿仓茶受潮以后快速发酵,就会演变成重度发酵。

Q4:都经过“发酵”了,熟茶陈放还有转化价值吗?

如果把高品质的熟茶比作一件精美的器物,渥堆发酵就好比是用粗砂纸打磨的过程,接下来的仓储陈化,才是最精雕细琢的部分。

适度的发酵会给好茶留下极大的发挥余地。新制的茶,内含物还未完全转化、燥火味要褪、堆味杂味需要散,香气的提升、滋味的酝酿、韵味的凸显,都需要时间。

不要偏信什么“藏生茶、喝熟茶”的理念,也不要人云亦云“入门喝熟茶,老茶客喝生茶”的所谓“鄙视链”,至于“熟茶是全发酵茶,没有转化空间,更没必要长期存放”更纯属谬论。

和优质的普洱生茶陈放后一样,一款优质的普洱熟茶,其醇化后的魅力也足以打动爱茶人的心。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