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座城,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化!

 齐一摄现美 2020-08-30

如何评价深圳这座城市?

它已经有了很多标签

梦想、创新、包容

但对于在深圳生活了25年的“马姨”而言

她给深圳的标签是“不停的发展”

今天,她来到了云尚书房

让我们跟随这位“中国通”

走进深圳这座不一样的城市!

作者

[美]马立安


美国人类学家,主要研究城中村历史变迁,在深圳生活工作25年。


收听

▾  点击收听  ▾

分享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马立安,感谢福田区图书馆的邀请。

我一直对深圳是如何变成深圳感兴趣。其实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零零后、一零后的深圳,从每一个角度看深圳都是不一样的城市,所以深圳最迷人的一点是这个城市一直在变化,城市一直在更新,而这个新城市所体现出来的内涵就是一种文化。

写《向深圳学习》的初衷,从某一个角度来讲,是否认自己之前的博士论文,论文的研究是蛮窄的,但是我们喜欢深圳,我们被深圳感动的东西,这些内容其实是一个大的话题。所以《向深圳学习》是一个大的话题。要用比较大的视野看深圳,关于深圳的话题也比较广泛,而不像当年写论文的时候那么小,写书的初衷也可以说是让大家了解到,深圳有什么感动了我。

我觉得很多写深圳的书的内容重点在现代化本身,这个现代化如何能改善人类的生活,或者是说我们怎么去进行一个现代化的计划。而我们这本书是对深圳实现现代化的内涵精神的很多不同表达,而且实现现代化是有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关心的是国际化的定义在深圳发挥了什么作用,英雄、勇气在深圳发挥了什么推动作用,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在深圳都有什么不同的贡献。

人类学初始,我们都是人类,都在为社会发展做一些事情,但是我们比别人可能更具体一些。我们会说当时当地的条件是什么,当时现代化的定义是什么,当时方便用什么样的技术,通过很具体的过程,人们能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城市。所以为什么说深圳很迷人,很重要的一点是这座城市不断地在变化,每一代人的条件是不一样的,每一代人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每一代人的反思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深圳最突出的是对这个过程的开放,而不是说已经达到了现代化的终点站。

很多人知道我,是通过我对城中村的研究认识了我,但是我来的时候深圳没有城中村,我来的时候深圳有新村。当时的深圳有三种人,深圳人、本地人和外来人。深圳人是有深圳户口的;本地人,我们原来叫他们“老宝安”;外来人其实是来深圳闯的,从老家来深圳打拼的人。我其实是在对这三个不同的人群进行研究。深圳人建设了上步、福田、蛇口,本地人发展了东门的商业文化。所谓的城中村,当时关外的村镇企业是本地人建起来的。很多107国道旁边的工厂,沙井的工厂,福永的工厂、工业区都是本地人起建,然后外来人进入深圳,根据不同的专业知识,像设计师、工程师、劳动力等等,为当时深圳的各行业提供技术和劳务支持,而我对当时的这种角色分配感兴趣。因为各种背景不同的、条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贡献,后来深圳规划范围越来越大,各类人群的集聚也越来越多。

我们说深圳围绕着原来的新村,新村就变成了所谓的城中村。这个“中”字是代表了这样的一个变化。因为最早八十年代所谓的深圳,罗湖、上步、蛇口是很小的,然后,1986年后的总规划在发展福田、华侨城、南山,还有西乡,就是老宝安。深圳在不停的发展,这其实也是本地人和外来人在创造现代化深圳的过程。我是因为当时对新村和新村的工业区感兴趣,开始跟当地人做采访和研究,二十年后这些地方变成了城中村。其实不是这些地方变了,而是整个城市变了。

崭新的深圳“城中村”


SHENZHEN

这本书是比较学术化的,所以如果你读这本书的时候,好玩的故事比较少,但是这本书的立场和视角是非常有趣的。如果你是能接受学术性的语言的话,你会发现它的角度是蛮有趣的。比如说一个交通系统能给一个城市带来什么不一样的可能性。又比如说这个国际化的定义不断的在变化,深圳是怎么发挥这个新的可能性。这本书最有趣的是编者不一样的视角,这本书如何从不同的点来描述,深圳文化,深圳的归属的形成,这个创造过程是怎样的。

这个书有趣的一点是能让你意识到深圳作为一个大城市的一个归属,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一下子就存在的。我觉得历史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当年的深圳人和现在的深圳人对于深圳的归属和认识是不一样的,肯定十年后的人们和现在我们的这种归属和认识也是不一样的。

这种身份的认同不断的在变化,举个例子,我出生的时候,我们家只有一部座机,我出门的时候,我妈不知道我在哪里,是很放养的一个事情,她都不知道我在哪。我的毕业礼物是个电子打字机,我用手写我的本科的毕业论文。然后我是用了一个学校提供的电脑把我的论文打进去。所以我一直对实体的东西很感兴趣,我对实体的书,我对实体的环境都很感兴趣。最近,我知道上网玩电子游戏的人数要比现场看体育比赛的人数要多,如果我们的新闻是报纸的话,玩抖音的人数要比看新闻的人数多。而我的认同感是被一个实体的社会培养的。我来深圳的时候,我给我妈写信,一封信可能来回要四五个星期,然后因为信到这边来的话,要在邮政局先把信上的地址变成了中文,然后再信寄到深大,而信到了深大,工作人员就会把所有的来自外国的信都集中放在一个地方,然后你到那个地方翻找自己的信。所以我的归属和年轻人的归属是不一样的。

而我对深圳的这种认同是来自看着深圳从这些小族群聚集地变成一个大城市。如果你来的时候深圳已经是个大城市,那你的归属肯定跟我的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的归属来自于你是这怎么跟这个城市互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