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济农经:麦羊棉树

 zqbxi 2020-08-30

前 言

在中国古代, “五谷”指的是黍稷稻麦菽(即大豆),现在所谓的五谷,指的是绿色植物的总称,或泛指粮食作物。我市的粮食作物主要种类小麦、玉米,其次是谷子、豆类、高粱、红薯。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多了少,少了多,粮食问题我们折腾不起。远的如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造成民众挨饿不说,就说上世纪8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由于放松了粮食生产,也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被动。所以,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我们永济也是这样。

 小 麦

永济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小麦,是永济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较大。

小麦种植,分为原麦地和回茬地。原麦地,就只是种一料小麦;回茬地,是一年两料,即种小麦也种玉米或豆子等。原麦地,一般要进行伏耕。农谚:“伏里深耕田,赛过水浇园。”“伏前刺破皮,胜似秋后犁几犁。”“伏天犁地加一寸,赛过平时上层粪。” 处暑过后,每犁一次,就要耙耱保墒。

小麦播种时间,一般是在秋收后进行,自秋分开始,到霜降后结束。

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寒露种河滩。”“叶不落,地不冻,有籽只管种。”

播种前,施底肥--农家肥,往地里撒开,再把地犁一遍,耙、耱一遍,土壤保持松软,再用牛拉耧或人拉耧,把小麦播种上。

犁地:主要使用老式犁杖,以牛、骡、驴来带动,以犁铧来开松土地,农民手扶犁拐,掌握犁地深浅、方向、粗细,要施化肥,可撒到犁沟里。犁地行家犁过的地,讲究犁沟壕匀称、土质松软,地角头也能犁上犁好。后来,使用拖拉机进行犁地,提高了效率。

耙地:方形,木制,下有耙齿,犁地后,由畜力带动,人踩耙上,来回进行耙地,以达到疏松表面土层、保持水分。

耱地:耱是由耱架、耱齿编制而成。耱地是在犁地、耙地后进行,用以耱碎土块、平整地面、耱实土壤、利于保墒,为播种和出苗提供良好条件。

下种:小麦是用耧来播种的。耧是一种播种用的农具,由畜力或人力来拉,后面有人把扶,耧斗里装上小麦种子,就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播种两项工作。小麦播种的好坏,要看摇耧师傅的把式了,讲究籽粒均匀、深浅合适,种早则籽稀,种迟要籽稠。后来,有了播种机,高效、匀称,适合大面积播种,方便了农户。农谚:“稀谷子稠麦。”

小麦的生长期一般为230-240天,经历出苗、盘根、分蘖、越冬、返青、拔节、抽穗、灌浆到成熟9个阶段。小麦扎根深,需要底墒好。田间管理有补苗、镇旺、锄草、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防风、防倒伏、防霜冻等。

锄地:开春后,小麦返青,地里小草也吐绿,这时要用锄头将土壤翻新,除去杂草,让农作物快速生长。锄地时,对晚茬麦田,要浅锄,防止伤根和土块压苗;对于旺苗麦田,应深锄断根,控制上部生长。农谚:“锄头底下三件宝,防旱、防涝、防杂草。”“头遍深、二遍浅,三遍锄个猫洗脸。”“锄头底下三分水。”

雨水,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农谚:“麦收八十三场雨,三月好雨定丰收。”这是说阴历八月若有雨,小麦底墒足;阴历十月若有雨,小麦越冬不受旱;阴历三月若有雨,有利于小麦拔节、孕穗、籽粒灌浆。 有了“八十三场雨”,就算风调雨顺了,然而往往是十年九旱,下不够“八十三场雨”。雨水少,干旱,多了也会影响小麦生长。若在灌浆成熟季节,遇上强降雨和大风天气,就容易造成小麦倒伏现象,若是遇上连阴雨,则会造成小麦发霉发芽、减产。农谚:“麦倒一把草,谷倒一把糠。”

浇地:天旱雨涝不均,小麦遇上干旱,旱地浇不上,水浇地就得浇地,以确保小麦生长需要的水分。浇地水,主要来自泉水、水库、井水、引黄水。尤其在小麦拔节、吐穗、灌浆时,可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水,如果干旱缺水,会造成小麦减产。

到了五月底,麦穗长到蜡黄色,旱地麦便要开镰,紧张忙碌的夏收开始了,前后要忙活多半月。农谚:“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收九成。”收获任务紧迫,俗称“火麦连天”。麦收期间,全村是男女老少齐上阵,中青年是主力,年龄大的做好后勤保障,小孩到地拾麦。

夏收有五忙,收割、运输、碾场、凉晒、储藏。

收割:夏收季节正是六月天,太阳炽热,村民们用镰刀一把一把地割麦,全村的地都要这样割麦。割过的麦地,小孩、学生去拾麦穗,要颗粒归仓。运输:割好的麦子绑成捆,年轻人用扁担往回担,独轮车运,用牛车、骡马车拉,后来使用平车拉,拖拉机拉。碾场:运进打麦场的麦子,用木杈摊场、凉晒、翻场,晒差不多了,下午套牛或骡马拉着碌碡碾场,后来用拖拉机碾场。碾场后,起场,把多余的麦杆堆积起来成麦秸,后把含有杂质的麦粒收集起来,用扇车扇,或用木铣扬场,最后成干净的麦粒。凉晒:收回的麦子经过几天凉晒,干透了,才能储存。储藏:晒好的小麦,保存在干燥的粮仓中或是瓮中。

后来,有了小麦脱粒机,就不用碾场了。到了1990年后,小麦收割机渐渐增多,一次性收获小麦变成了现实,大大地方便了农户夏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虽然小麦“秋种夏收”,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但小麦从种子到种子一个循环,农田到餐桌,经历多少道工序,浸透了多少农民的汗水。流传在永济的一首民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首先要选种,苗壮颗粒重。白露收耱早,必须地整好。种前要拌种,防止病害虫。播种按时间,秋分前几天。春开发芽早,必须要除草。确保麦丰产,打药是关键。转眼芒种到,收割开始了。牛车运输队,拉到大场内。场里打扫好,麦捆上积了。鸡鸣星未下,麦子摊完啦。中午太阳红,碾场不能停。推板吱吱响。卖堆向上长。日落西山下,麦子扇光啦。新粮要晾晒,防止病虫害。麦子晾晒好,爱国粮送早。磨面要淘粮,卫生又健康。毛驴磨坊套,面白如雪到。节约真光荣,浪费真可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养羊

羊是一种有毛的四腿反刍动物,是羊毛的主要来源。毛色主要是白色。羊分山羊和绵羊两种,顾名思义,山羊多在山上,绵羊多在平川。冬春季舍饲,夏秋季放牧,夜间补饲。怀胎母羊和羔羊要补喂精料。羊本野生,嗣后豢养于人。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离不开物质基础,在我国首先是畜牧业发展,羊最早被驯化,从而解决了先民们饥饿和美餐问题。从吃鱼到吃羊,是中华饮食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因此,羊对炎黄祖先的活动、生活最重要。原始社会的时期就由野生变家养,是较早家养的动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市养羊,久成习俗。主要分布在中条山从东到西的沿山一带,山坡地广,有发展养羊的自然条件,平川也有少量饲养。“放羊上了山,好比做了官”,放羊倌站在坡地山头,想喊就喊,想唱就唱,无拘无束,就像脱离了尘世,还可以任意吆喝羊群,其惬意自在不可言喻。羊倌管理羊群用羊鞭。天阴下雨,要备有雨具雨鞋、伞、手电筒等。牧羊人走山踏岭,练就了一身好腿胯,性格浪漫。中午引羊饮水,傍晚领羊回归,关入羊圈。养羊成群,要隔槽饲养,羔羊不出坡。羊群,每年小雪“上圈”,清明“出圈”。每年的春分和白露前,各剪一次羊毛。羊毛、羊绒价格高,收购时按品种分等计价。

羊粪指羊的大便,粒状,黑色。羊的地位在六畜中虽不领先,羊粪的质量却在畜粪中首屈一指。羊粪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以做农作物、花卉的肥料,无害化程度高,对防止土壤板结作用尤其明显。过去农村有“拾羊粪”的习惯。同样数量的羊粪施到土壤中,肥效远高于其他畜粪。其肥料见效快,易做追肥,但要发酵后施用,否则容易烧苗。

羊吃草,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牛吃草,如浇;羊吃草,如烧”,意即牛吃了草,草还可以长起来,而羊吃草会把草根毁掉。传说有一公案,财主家的羊吃了农民的麦苗,两家到县衙打官司,财主的状子上写道“十冬腊月,地动如铁;羊吃麦苗,撂点虚叶”,认为羊没有造成什么损失,在为自己辩护。“羊嘴如镊,吃麦连根带叶”,意思是羊吃麦苗就像拔葱一样连根拔起,危害极大,到地里一试。果真如此。所以,春天放羊,不让羊停下来站在那里吃草,以保护草苗。正所谓“舍羊不舍草”。在羊文化中,羊天生丽质,象征纯洁珍贵。在永济265个村子中,位于我市最东北的村庄,叫羊皮庄,名字很可爱,与临猗县牛杜镇南阳村接壤。

在中国,美的本义和审美意识,都是从吃起源的。羊的俗语,有“挂羊头卖狗肉”“羊毛出在羊身上”“离群的绵羊是送上狼嘴的美味”。羊的成语有“亡羊补牢”“羊肠小道”“十羊九牧”等。“替罪羊”比喻代人受过的人,缘于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祭品。“领头羊”,指的是羊群在一起行走的时候,都有一只羊永远在前头,而且这只羊相对地是固定的,它起一个领头的作用,放牧时,只要控制好这只羊,羊群就不会走失。这只羊就叫“领头羊”。其实群居的动物都有领头的(如领头雁),但只是羊的领头羊这个词,被用到了人类社会比喻带领大家干工作的带头人。

羊为什么爱吃盐?食盐在羊养殖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也是羊养殖中最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食盐对羊的消化系统和免疫力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常吃食盐的山羊比从不吃盐的山羊生长速度要快30%左右,进食量也要高很多,所以羊喂盐可以加快生长速度和健康程度。笔者曾经请教过一位牧羊人,他回答说,如果不吃盐,羊儿就会嘴烂。“春不啖(喂盐),夏不饱;冬不啖,不吃草。”在喂量上,有谚语“羊喂盐,夏一两,冬五钱”。

山羊勇敢活泼,敏捷机智,喜欢登高。山羊的觅食力强,食性杂,能食百样草,对各种牧草、灌木枝叶、作物秸秆、菜叶、果皮、藤蔓等均可采食,其采食植物的种类较其他家畜广泛。山羊具有较强的合群性。无论放牧还是舍饲,山羊总喜欢在一起活动,其中年龄大、后代多、身强体壮的羊担任“头羊”的角色。山羊性成熟早,繁殖力强,具有多胎多产的特点。大多数品种的山羊每胎可产羔2—3只,比绵羊产羔率高得多。

“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羊儿肥,草儿鲜,羊吃青草如雨响,轻轻移动一团烟。”多么富有灵动色彩的童谣啊,朗朗上口。山羊,喜清洁、爱干燥,厌恶污浊、潮湿,其嗅觉高度发达,采食前总是先用鼻子嗅一嗅,凡是有异味、沾有粪便或腐败的饲料,被污染的饮水或被践踏过的草料,山羊宁愿受渴挨饿也不采食,这是山羊的喜洁性。山羊善于吃树上叶,即高处的食物,绵羊吃地面上的草。但不管山羊绵羊,都爱吃绿草嫩草。

山羊中还有一种是奶羊,奶是奶粉的制作原料。在困难时代,母乳不够时,家里养一只奶羊,其补充奶的作用。羊,全身都是宝,而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宝。在永济当地的饮食中,美味的“羊肉泡馍”非常流行,羊肉价格相对较高,促使现在我市山地、湖畔养殖仍具有一定规模。

种棉

那一年九月份,我要去永济县城上高中了,母亲为我缝制了一床新棉被。被面印满了淡黄色的小花,被里的布料绒绒的,摸上去很是舒服,中间铺上弹好的棉花,母亲一针一线认真地缝好了棉被。当时我也在一旁帮忙,摸着柔柔软软的棉花,心里倍感温暖与踏实。

棉花,它像儿时的伙伴,陪伴了我所有的学生时代。那时家里种植了十五亩棉花,父母每天都在地里干活,家里的开销以及我们姐弟的学费,都指望这些棉花。当时我和两个弟弟,每逢周末和假期,都跟着父母在地里干农活。

每年清明过后,村里人就开始忙着种棉花,我家也不例外,大伙儿相互帮忙一起种,棉花分覆盖棉和不覆盖棉,覆盖棉需要放苗(把长出来的棉花苗苗从覆盖的塑料膜里放出来),留苗;不覆盖的只需要留苗,(把长的壮的好的留下,其它就拔掉),每一苗和每一苗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否则会影响收成。在棉花生长的过程中,需要浇水、施肥、拨芽子、打尖子、打药、抓虫、摘棉花等等,这一系列工作都做好之后,才会有好收成,否则就是白忙乎。

棉花最关键就是打药抓虫与摘棉花了。祸害棉花的有红蜘蛛、蚜虫、棉铃虫。这里头就要数棉铃虫最顽固了。它会繁殖好几代,紧打药慢打药都消灭不完。大队的广播这时候也会凑热闹:“广大社员们,广大社员们,棉铃虫第二代上来了,第三代上来了,不但要打药,还要抓虫,双管齐下,保证棉花的丰收”,这棉铃虫像孙悟空似的,这是要陪棉花树一生。没办法,大家都一样,先打药,再抓虫。我们姐弟三人和父母,每人提个用绳子绑住的罐头瓶子,一棵棉花树一棵棉花树的过,一个棉桃一个棉桃的过,抓棉铃虫。有的棉铃虫钻在棉桃里不出来,有的棉铃虫躲在黄色的、粉色的花里睡觉,生拉硬扯的拽出来放进瓶子里。抓回来的棉铃虫都不敢喂鸡,怕把鸡毒死。更不敢在地里整死,怕死灰复燃,只好带回家。父亲把罐头瓶子里的虫全弄出来打死埋在粪堆里,你要抓上一天虫,回到家里眼睛都花了,睁眼闭眼都是棉铃虫,甚至感觉满院子都是棉铃虫。农忙的时候,随处可见打药的,抓虫的,大家都种棉花,上千亩的棉田像绿色的海洋,非常壮观。在棉花地里干活,闷热无比,经常有人中暑,但棉花的生长期就适合高温,否则结不出上好的棉花!

每年的七月中旬以后棉花就见朵儿了,棉花更关键的时候来到了。大伙儿要和老天爷抢时间,只害怕老天爷变脸,把棉花淋着,还真是让人着急。朵朵棉花雪白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累了多半年终于见到成效了。棉农们天天都在地里摘棉花,早上五点多就起床,带上干粮,开上四轮车去各自的地里摘一天棉花,午饭就在地里吃了。晚上回来就是一整车的棉花,棉花不能淋雨,淋了雨的棉花就卖不上好价钱。在我们家,父母每天都在地里摘棉花,奶奶在家做饭,爷爷再送到地里,能吃到送来的可口的热饭,算是享福了。爷爷奶奶在家也不闲着,用手剥从地里摘回来的棉桃。

逢上农忙,学校就会放半个月的秋假,支持秋收。放秋假以后,我们姐弟仨人也一起投入到了抢收棉花的战斗中,那激烈的场面一点也不亚于夏收的“龙口夺食”。那时候虽然累,但心里是踏实的、喜悦的。摘上一天的棉花,回到家里腰都直不起来,晚上躺在床上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我一喊腰疼,父辈邻居们就说“小娃娃子哪来的腰啊!”,实在是累了!大人们就讲个八卦笑话乐一下,趁吃饭的时候稍微的歇一下,然后继续采摘洁白柔软的棉花。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只要老天不下雨,棉农们就会有好收成。丰产丰收,孩子们上学的学费有了;娶媳妇的彩礼有了;盖新房的资金有了,皆大欢喜。

曾经的粮棉之乡,如今几乎没人种棉花了,棉花也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经济农作物了,现在人们都改种植桃树和葡萄了。但我依然爱棉花,是因为那段共同奋斗的艰苦岁月、以及那可恶的棉铃虫、或者更是因为这雪白的棉花暖人身心。前段时间与母亲在电话里说起棉花,说起那床棉被以及那段岁月,母亲也是百感交集……

(皂角树)


皂角又名“皂荚”,豆科植物,属于落叶乔木。皂角是豆荚状,可以入药,也当肥皂用,是中国的特有植物。性喜光而稍耐荫,喜温暖,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石灰质及盐碱甚至粘土或砂土均能正常生长。皂荚的生长速度慢,耐干旱,耐苦暑,耐严寒,根系发达,但寿命很长,可达六七百年,有谚语“千年柿树万年槐,槐树还有皂角伯”,讲的是皂角树有着比柿树槐树更强的生命力。同时皂角树属于深根性树种,需要6-8年的营养生长才能开花结果。但是其结实期可长达数百年。皂角树的材质坚硬,肉质细腻,是制作家具的上等之树。皂角树冠大叶密荫浓,花型好看,树型好,极少有病虫害,非常适宜作庭荫树及四旁绿化树种,也是城市绿化和做行道树的又一优良品种。皂角树果实富含胰皂质,故可以煎汁代替肥皂使用,可以洗衣服。棘刺粗壮,一般得到自我保护。果实成熟期在10月,果实成熟后长期宿存枝上不自然下落,但易遭虫蛀,应及时采摘。

人们喜欢皂角树,不仅是因为它奉献给人们一片树荫,最大的好处是它能结出那一串串的皂角。小时候老人们让顽童猜谜语:“一棵树,高又高,上头挂着千把刀。”到皂角快要成熟的时候,那满树的青皂角挂在枝头,或似月牙弯弯,或似镰刀尖尖,也像常见的大扁豆,随风晃动,好漂亮。那饱满的皂角籽圆鼓鼓的,好像要竭力挣脱皂角皮的束缚一样,使皂角表面显得凸凹不平。

人们喜欢皂角,还因为皂角那别具一格的去污功能。永济流传着一首歌谣,记录了农业文明的淡淡乡愁:“以前科技不发达,洗衣全凭棒子砸。家中有棵皂角树,好洗衣物和头发。”在那生活贫困的年代,村民们没钱买肥皂,于是就从树上摘下皂角,砸碎取汁,洗头洗衣,非常方便。那个时候用一种叫“棒槌”的洗衣工具,一根短木头刨削而成圆木棒。农村主妇在池塘边、井渠旁洗衣服,用它来捶打已经浸湿并夹杂着皂角的衣物,可以起到充分揉搓而达到去污的作用。特别是那将要成熟的青皂角,容易砸取汁液,用起来更方便。小孩子喜欢的,还有那砸出来的皂角籽,剥去外边的一层表皮,里边露出一层半透明的薄皮,可以吃。在20世纪50年代前,农村人没见过肥皂,也没有钱买肥皂,洗衣服时都是用皂角。后来经济发展了,农村人买得起肥皂了,各种洗涤剂也应有尽有,还用上洗衣机,洗衣再也不用皂角了。现在皂角树下又肥又大的黑皂角,无人问津,皂角从人们的生活视野中消失了,但人们不会忘记皂角曾经在人们生活中所充当的主要角色。

最甜不过家乡水,最美不过家乡景。永济有一句俗语,“促二杆子上皂角树”,因为皂角树上棘刺丛生,又粗又尖,让人望而生畏,所以一般人不敢攀爬。永济的任阳村南有个“皂角树关帝庙”,相传关羽出生在这里。“促二杆子上皂角树”一语讲的是,明知前景或结果不妙,却一再诱惑怂恿他去干,然后再看他的笑话。虞乡镇风伯峪村的西涧,地震台北,有一棵大皂角树,高13.5米,干高3.8米,主干上分生出6个一级枝,生长健壮,风催雨浸,傲然屹立,仿佛奔赴前线的战士,浑身是胆,所向披靡,见证着明清的气象。原属清华乡、今属虞乡镇的樊公洞村也有一棵高19.2米,干高1.8米,胸径1.24米,有6大分枝,冠幅东西26.5米,南北25米,投影面积520.5米。此处海拔425米。虞乡镇永安村有专门的皂角树苗培育基地。韩阳镇长旺村里,枝干冲天的皂荚树为古村落增加了无限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