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生活习俗(资料)--程耀华

 程耀华图书馆 2020-08-30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生活习俗(资料)--程耀华

居住:解放前,经济落后,手工业不发达,就地取材盖草房,多为草面土墙二三间,也有搭简易草棚安身的,木、泥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建造有瓦面墙房和木质结构的椽斗房,多为三间,富有的人家修建三合头四合院,走马转角楼的楼房。解放后,经半个世纪多的社会变迁,生活逐步提高,相应改善居住条件,农村、城镇中普建砖木结构房,有的建起了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向框架结构多楼层发展,少则二三层,多则十来层,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内外装饰讲究,室内设有厨房、厕所、洗澡间等设备,有的建起了农家乐,修起了别墅

饮食:解放前,富有的人家饮食也较清淡,迎客待宾,菜不过五,贫困人家,终年粗粮,一遇灾害,只能用草根树皮充饥。盐价昂贵,斗米斤盐,食用将坚固的川盐在菜中打滚取味,淡菜下饭。解放后,国家对食盐专营供应,价格低廉,食物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解决了温饱问题,步入了小康水平。主食有:大米、玉米、面粉、面条等。鸡鱼鸭蛋奶禽和各种水果等为人们日常的食品。

服饰:自清代以来,服装男女老少分别不同,未婚姑娘,头发梳扎独辫垂于后,或盘于头顶,插银质小梳,戴耳环,上装着“琵琶” 襟衣服,顺襟边逢有花纹的丝织品“梅条”,衣服身着,胸前戴围腰,与衣服衣,围腰顶端用有色布盘有一个结,围腰两边有腰带拴于后成蝶结。胸前颈上戴银质圈子,也称“压圈”,手上戴“手圈”,富有人家戴“玉圈”。下衣“裤子”, 除裆和裤管是同色布外,一般要另行上腰,裤管较大,裤脚上有“梅条”。老年妇女服装与青年妇女相同,多数穿青色,上衣长至膝处,常在衣襟处吊一块手帕,将裤脚田布带扎在腰杆上,走路方便。清朝女子缠小脚,几岁的姑娘就要缠脚,白布缝祙子,鞋子是“尖尖鞋”, 穿时费劲,要用竹片(鞋片)帮助挤压脚根,用后插于窠脚内,好方便使用。

男子服装主要有两种款式:一是短上衣,又称“对襟汉套”;一是长衫子,长至脚后跟,有上领的或不上领的,不上领的称“和尚领长衫”。

读书人多数戴青色小帽,帽顶中央订上青布结(象拇指头大的园结子)叫“帽顶”。 如考取“秀才” 的书生,要换“顶帽”, 顶子是铜纽扣,富贵人家有戴“风帽” 的包风帕,一般人家多包白、青帕子。

解放后,经过半个多世纪变迁,服饰己经很丰富,进入了现代的服饰衣着时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