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莒南县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已发现旧石器点8处,新石器遗址24处,商周以来的文化遗址50处。1975年在莒南大店发掘出两座春秋时期的莒国殉人墓,出土铜器89件,乐器31件。从出土的精美铜器和乐器足以证明这里当时就有高度发达的铜器制造业,证明莒南人民早就擅长歌舞。明代大白常村人王璟,在朝为官51年,先后辅佐过宪宗、考宗、武宗和世宗四代皇帝,官至左都御史,独持一朝风纪。 自汉代起这里就不断发生农民反抗封建统治斗争。赤眉军、红袄军、红巾军、捻军、幅军都曾活动在莒南一带。大铁牛庙村抗倭民族英雄孙镗,不仅武艺高强,且有忠心报国之志。明嘉靖三十二年,为抗击倭寇侵犯,孙镗倾其家财,招募乡中豪杰,组织抗倭队伍。翌年春,在抗倭的一次战斗中不幸以身殉国,嘉靖皇帝敕赠为光禄寺署丞。 鸦片战争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莒南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8月莒南优秀儿女的代表谢辉、张子亮立即组织起抗日武装竖起保家卫国的大旗,成为莒南县第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1940年,莒南人民在中共莒南县委的领导下加强根据地建设,全镜获得解放。 1941年12月19日,日本侵略军、伪军10000多人包围沭水河畔的渊子崖村,全村男女老少千余人凭借围墙、炮楼用土炮、鸟枪、木棍、大刀、石块与来犯之敌展开激烈的战斗。全村有147人英勇牺牲,打死打伤日本侵略军100余人。为纪念这些牺牲的英勇烈士,在这里建立了烈士陵园,滨海专署还授予该村“抗日楷模村”的光荣称号,渊子崖被誉为“山东抗日第一村”。 1942年6月,中共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省参议会、八路军115师师部等领导机关移驻莒南县,自此,莒南县成为全省党、政、军指挥中心。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莒南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山东省新华书店、山东省抗战建国学校先后在莒南成立,中共滨海区党委机关报《滨海农村》在莒南创刊,《大众日报》社、山东文协、抗大一分校、分东大药房、省实验剧团等新闻、文化、卫生机构都曾长期住在莒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滨海五个兵工厂也长期设在莒南。1945年8月13日,山东省政府在大店镇宣告成立,莒南曾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在抗日战争中,莒南县有13698人参加八路军,66740名青壮年参加抗日自卫队,761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 在解放战争期间,莒南人民竭尽全力,支援前线,要人有人,要粮有粮,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对革命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全县共有4600人参加解放军,1189人壮烈牺牲,为推倒“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55年,毛泽东主席对高家柳沟、王家坊前、厉家寨3个单位的典型经验作了亲笔批示;1957年毛泽东主席又对大山公社亲笔作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光辉批示。 历史沿革: 西周时莒南地域属向国。 东周时向国为莒国所灭,莒南地域属莒国。 秦时随同莒国划入琅琊郡莒县。 西汉时属高乡县,高乡县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 东汉时郡改国,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莒县。 曹魏时莒南地域中部和东部属青州城阳郡莒县,西部沭河两岸狭长地段(即今王家沟乡、石莲子乡、道口乡、刘家庄乡、官坊乡、相沟乡及板泉镇一带)属徐州琅琊国开阳(今临沂市)。 西晋时莒南地域大部属徐州东莞郡莒县,沭河以西部分属徐州琅琊国开阳县。东晋十六国时莒南地域依时间顺序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东晋、南燕,均隶属于东莞郡,并以郡代县,独南燕时郡县分治,莒南地域属东莞郡莒县。 刘宋时莒南地域属徐州东莞郡莒县,明帝(465年至471年)失淮北后,莒南地域归元魏,属南青州东莞郡莒县。高齐时莒南地域属南青州义塘郡怀仁县。宇文周时属莒州义塘郡怀仁县。 隋时属沂州(琅琊郡)莒县。 唐时属河南道密州莒县。 五代时沿唐制,仍属河南道密州莒县。 北宋时属京东东路密州莒县。 金时属山东东路莒州莒县。 元时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莒县。 明代莒南地域大部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莒州。莒州区划为5乡、2镇、13店,2镇中的十字路镇属莒南现行区划,13店中的朱陈店(大店)、筵宾店、高埠店(坪上)属莒南现行区划,5乡中的沭阴乡和筵宾乡的南部属莒南现行区划。另莒南现行区划中的板泉、相沟、刘家庄、官坊等乡(镇)及岭泉乡南部、十字路镇西部、洙边乡西部属山东布政司兖州府沂州。 清代莒南地域多部属山东布政司沂州府莒州。清初莒州割5乡为20牌,牌领社,20牌中属莒南现行区划的有望仙、泉子、朱芳3牌全部和柳沟、相娄、朱车3牌的一部分。另外,莒南现行区划中的板泉镇、官坊乡、刘家庄乡、相沟乡和岭泉乡南部、十字路镇西部、洙边乡西部属沂州府兰山县临沭乡。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兰山县临沭乡析为东潘、南河村和板泉崖3个乡区,原属兰山县临沭乡的莒南县现辖地域此时属兰山县板泉崖乡区。 民国时期,莒南地域随莒县和临沂县先后属岱南道、济宁道、琅琊道、山东省政府。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莒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莒南地域的大部属莒县抗日民主政府,西南部仍属临沂县第五区。5月,设莒县抗日民主政府莒南行署,在莒南地域代行莒县抗日民主政府职权。同年9月,莒南行署撤销,改设莒南视导处。 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1日,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隶属于滨海区各县联合办事处。8月,隶属于滨海区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6月,隶属于滨海区专署第三行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隶属于滨海区行署第三专署。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隶属于滨海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隶属于鲁中南行政区第六专署。 1949年7月,隶属于滨海专署。 1950年4月,隶属于沂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3年8月,隶属于临沂专区。 1968年3月,隶属于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7月,隶属于临沂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临沂地区改地级临沂市,仍属之。 莒南特产: 莒南驴肉:莒南驴肉是用独特工艺炮制的驴肉,配以色泽澄黄汁汤,辅之浓香咸辣的佐料,色、香、味、形具佳。与临沂八宝豆豉,蒙阴光棍鸡并列为沂蒙三大名吃。 桃花林羊肉:县内坊前镇桃花林村的羊肉汤以肉纯、干净、味美、熟的透、够斤两为主要特点。 大店凉粉:大店凉粉的制作始于清朝中期,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大店凉粉最初以豌豆为原料,将其用石磨碾磨成浆糊,再逐步过滤出淀粉,经加热烧开,然后盛放在陶盆中冷却而成为凉粉。这种用豌豆淀粉做成的凉粉色泽微绿,吃到口里滑腻筋道,透着一种甜香。 |
|